谈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2009-09-29陈淑娟
陈淑娟
一、教师的设计作用
设计疑问,激发情趣。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研究、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问题、激发情趣。
设计场景,营造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害怕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很难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举手、不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情境,模拟过程。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掌握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二、教师的组织作用
教师是教学形式、学术探究、活动场所的组织者。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要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胜任,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与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及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家庭条件、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课题;郊区同学可以调查郊区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状况及原因,垃圾分类及城市水污染问题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参与的态度,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人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引导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学生刚从依赖于教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人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确定最佳研究方案,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辅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论文的成形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难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形式结题。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论文,使学生对其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