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 信任 疏导
2009-09-29周秀鸽
周秀鸽
[摘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分析和掌握“留守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切实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149-01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般而言,“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在认识方面的强迫观念。“留守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地工作,他们长期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居住在亲戚家。由于平时与家人交流比较少,便显得“自我为中心”更为突出。
2.在情感方面的心境恶劣障碍。“留守学生”的特殊生活背景让他们的情绪较为波动。在学习中情绪低落,神情恍惚;在与人交往中,显得固执,或因为自己孤独而敏感,或由于年幼而冲动,常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冲突。而且由于长时期持续存在的抑郁心境,多数学生表现出情绪低沉和缺乏信心。
3.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人际排斥性。“留守学生”在学校中,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师生这个群体之中,表现为不相容、不愿接近的人际关系。有的学生不愿与同学交往,常常处于孤独的情境之中。有的学生交往面相当窄,除极个别同学可以相处之外,一般不与多数人往来。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我在调查中发现,我班的35名学生,其中有四分之一学生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经商,有的长年不归,有的每年回来一次,有的几个月回家一次,这些孩子大都由爷爷奶奶看管。通过调查分析表明,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情缺失、情感冷漠。“留守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障碍是亲情的缺失。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等。
(二)监护不周、重养轻教。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
(三)学校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对“留守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他们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不良行为往往视为思想道德问题,处理上过于严厉。此外,现实中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本来就让老师力不从心,疲于应对,一旦“留守学生”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监护人,因此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就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课堂和心理信箱。开设心理活动课,教导孩子怎么排除消极情绪,使他们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设立“心理信箱”,提供倾诉的对象和空间,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消除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2.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子女所处环境、身心发展情况及个性特点等因素,通过开展“放心吧,爸爸妈妈”等主题教育活动,培养留守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营造自律氛围,潜移默化熏陶“留守学生”,促其萌发自我教育意识。
(二)开展关爱活动
1.充当好“留守学生”亲情交流的“父母”。“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缺陷,有的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生A,女,一年级,父母长期在外经商,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这个孩子长得很漂亮,但是却很内向,每当课堂上轮到她发言时,总是呆呆地站着不发言,就算她知道答案,声音也是很轻。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和她谈心,及时了解她的心理状况,与她保持心灵沟通,使她觉得老师就是亲人。通过几次心理健康教育,她性格变得开朗多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2.充当好“留守学生”学习帮助的“父母”。由于爷爷奶奶监护无力,很多“留守学生”学习没有自觉性,缺乏对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学生B,男,一年级,学习成绩差,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我首先帮助他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关注他的学习行为习惯,监督其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帮助他规范课堂学习行为,及时表扬他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点点进步。
3.充当好“留守学生”行为管理的“父母”。“留守学生”大多存在懒惰、草率、自由散漫等行为特征。由于常年没有得到有效监护,他们的不良行为也就没有约束和制止,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学生C,男,一年级,父母双双外出经商,将他托付给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一味宠溺,家中什么事都是他一人说了算,长时间的溺爱让某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自私的性格,把家长和老师的劝说当作耳边风。为了矫正他这些不良行为,平时注意对他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其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加强家庭教育
“留守学生”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对“留守学生”的养育与教育至关重要。祖辈对孙辈的教育要跟上形势,转变观念,做到严爱结合,不能娇生惯养。父母外出经商不等于可以对孩子撒手不管,父母应尽量多与孩子联系,经常通过电话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以增进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加强与孩子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热爱儿童的高尚品德,在于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当的肥料、水分、阳光,并须除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不免于枯萎。”老师们,请关注“留守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处境,懂得他们的需要,给“留守学生”创建一个成长的新空间,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温暖的集体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锦兰,“留守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与研究[J].教学和管理,2006(23).
[2]张明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班主任,2006
(04).
[3]王旭光,“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和疏导[J].教书育人,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