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009-09-29徐隽
徐 隽
摘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组织上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选举制建设创新,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制度建设 创新 执政能力
0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指出,“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历史意义
制度建设的内涵并非单纯指文字上的某些制度条例,而是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主要是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方式;二是指具体规章制度。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一种大的制度环境。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来看,体制与工作机制起着支撑制度环境的作用,保护具体的制度不被随意践踏。比如,党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规定,各种监督的规定,如果没有特定体制的保护,这些具体条文能否被忠实地执行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来执行;而在特定体制下,不管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愿意,都必然受到体制的相应制约,都不得不去执行各项具体制度。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来看,如果只有大的体制性框架而没有具体制度,那么,权力的运作也是无章可循的,人们的行为也就缺少预见性和确定性。因此,具体的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充塞于体制性框架中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锲而不舍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的始终,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加强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要求 一是制度的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既包括制度合理性又包括制度合法性,它是一个制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党的制度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人类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即获得了合理性;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即获得了合法性。
二是制度的系统性。制度的系统性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度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制度是一整套约束和规范党的组织、行为及运行机制的规则,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和路线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因而要有很强的系统性,同时也要强调党的各项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三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即制度的有效性,是指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和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党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那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
1.3 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制度管党,用制度治党,用制度保证党的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巩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 目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缺陷
2.1 旧制度的诟病 目前,党的许多旧制度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全革除,新体制尚未完善,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摩擦和冲突。例如,一些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相对滞后,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造成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首创精神,致使政策贯彻不力,工作进展缓慢,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2.2 过分强调制度的经济作用 当前,党的各项制度还存在着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忽视关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象。例如,不少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还存在着只重视发展经济能力,忽视干部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精神的现象,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中,只重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而轻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更多关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
2.3 对构建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目前,党的一些制度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党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建国以来,历次机构改革都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致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法治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政府的管理成本逐年加大,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1 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普遍的制度观念认同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文化,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保证公共权力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领导和约束,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3.2 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与创新,完善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制度 进行党的监督制度创新,赋予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威。各级纪检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具有相对于同级党政机关更多的权威性,保障其独立发挥监督效能;疏通监督渠道,使广大党员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拓展对领导机关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加强宏观监督,增强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监督,防止造成决策失误;增强主动监督,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查处的监督机制。
3.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各项工作制度,改革和创新原有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的制度,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加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领导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使社会的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实现和谐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桑玉成,董幼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J].东岳论从.2003.(4)
[3]汤益诚.关于当前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