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实施新课标时教师观念的变化

2009-09-29赵秀菊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过程

赵秀菊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几年了,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在实践着新课程,我用新课程已经近五年了,这其间我有很多感慨,有收获也有困惑,与原来相比,变化很多也很大,课堂变了,学生变了,教师教研变了,但首当其冲的是我们教师自己,而且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才能实施好新课程。

1毖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是新课程中的学生观,这一观念首先要求教师决不能像以前那样让学生一切围着教师转,而是必须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永远装着学生,装着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装着每个学生的性格;装着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装着每个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等等。同时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然后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性格、意愿、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帮助学生读书、观察、分析、思考、感受事物,从而使之自己明白事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一,充分认识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个别老师有一种很不好的认识,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也不懂得什么方法方式,只要学会知识就行了,这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要知道学生虽然小但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我们万不能因为学生小就忽视他们,更不能因为学生调皮或成绩差就认为是朽木不可雕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真心爱他们,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持之以恒的教育,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成功的。例如:数学教学中,我教学生“比较”的方法,学生感觉非常好,学的快,记的牢。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大都采用右边对齐进行计算,但感觉结果不对,如:12.25元加上6.1元才有十二块八毛六分钱,于是纷纷与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整数加减法右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而小数可不同,把小数点对齐才是数位对齐才正确,全班100%的学生都会做了。这样自己比较,自己发现问题,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也掌握了方法,发展了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不能教哪一科就重视那一科的知识培养,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要掌握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学生既便再小,他们也各自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等等,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作为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基础,培养他们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应多观察、多思考,根据各个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精心塑造,万不可采用同样的手段千遍一律,那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有些学生的特长可能就埋葬在你手中。如:我班有个学生爱唱歌,不分时候的唱,写作业也唱,很多老师讨厌她,我发现以后,主动找她家长,家长利用暑假给她报了电子琴班,果然音乐班老师说她很有音乐天赋,只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她弹琴的技能就超过了学习三年的学生,倘若象有些教师那样一味的批评她,讽刺她,恐怕她这一生都与琴无缘了。

2笨纬坦郏盒驴纬桃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教材起着点精作用。如果仅仅以教材教学生,生搬硬套,那不仅单调至极,而且也绝对教不好学生。我们知道书本来源于生活,应充分地将书本知识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的经验,以教材作为平台和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料,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自然,学得有意义,教材才能活灵活现。另一方面,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那么在课程上就要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而单凭课程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很难深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凝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所以使用新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忠实的传递者和接受者,更不应该是可怜的解释者。

3苯萄Ч郏捍统的教学观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方式是不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新课程要求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课堂上学生不再受到众多的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使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而是赋予很多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大胆质凝,还可以指出老师的不足与错误,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俯首贴耳的是教师在听学生阐述、发问、辩解,所以现在的课堂真是”活”起来了,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舞台,教师不再唱独台戏,而是与学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材过程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