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

2009-09-28何歆武刘晓鹰

法制与社会 2009年5期
关键词:体系

何歆武 刘晓鹰

摘要本文指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不仅是政府部门应对灾害的必要手段,更是灾区人民实现恢复重建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大地震 灾后重建 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84-01

一、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这次地震灾害影响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多,破坏程度之大,给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就此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发现在重建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府角度

1.人员伤亡多,伤残数量大。截至8月18日12时,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5人遇难,失踪17923人,374643人受伤。

2.波及范围广,破坏层面宽。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而四川省绝大部分市州受灾,重灾地区将近占全省县市区的一半、幅员面积超过全省1/5。

3.经济基础弱,重建任务重。此次重灾区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在地理上属于‘老,少,边,穷的偏远山区。当地本身经济基础薄弱,突如其来的灾害更是使所有原始的积淀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4.专业人才缺,部门不协调。灾后重建项目众多,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加之几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才,大部分的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组合而成,所以困难重重。

(二)人民群众角度

灾后重建,民生问题是关键。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人群众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住房安置问题。地震造成居民住房大面积倒塌,特别是受灾严重地区,损毁程度更是巨大。大部分家庭多年来的积蓄全部毁誉一旦,中央和地方政府虽然提供了一部分经济援助,但是面对价格高昂,物质紧俏的现实,自己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实现自建住房。

2.就业安排问题。地震使数以万计居民失去了工作机会与生活来源,特别是一无技术二无资本家庭的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让受灾群众生活有基本保障,函待解决。

3.心理恢复问题。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无数的孩子失去了母亲,无数的母亲失去了孩子,无数的群众失去了家园,心情十分悲痛,依然无法走出地震的阴影,恐惧,紧张,焦虑,悲伤和抑郁情绪严重。

为此,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不仅仅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更能为政府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庞博复杂的后续工程。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不仅是政府部门应对灾害的必要手段,更是灾区人民实现恢复重建的迫切要求。

(一)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的意义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不仅可以为灾区重建工作提供系统综合的集成模式,使重建工作快速走向正规,还能够全面指导与评估各个阶段细化工作的实施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的主要构件

灾后重建是一项极为庞博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对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如基础设施的修复,还包括‘软件如一些滞后机制的改进,涉及到经济、社会、自然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构件:

1.物质层面

(1)公共基础设施的重建

社会要运转,基础设施是前提,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复。在重建过程中重点考虑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生命线工程的应急系统设计,减少灾难发生后给救援工作造成的障碍。

(2)居民住房的重建

社会要安定,民生是关键。居者有其屋是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的起点,也是正常开展生产生活的必要保障。为此政府除了向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外,更多的还应该在提高居民住房抗震标准、精心设计房屋结构、完善应急系统等方面下功夫。

(3)生态环境的恢复

山川变形,河流改道,形成新的地形地貌是5.12大地震的一个显著特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形损失难以统计。而把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纳入灾后重建体系,恢复重建灾区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因地震继续恶化,是灾区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2.精神层面

灾后重建,既是物质世界的建设,也是精神家园的建设。

(1)心理重建体系

灾后重建,既要求物质世界的修补,也要求精神家园的修复。由于这次受灾人数多,需要心理救助量大,但是我国现阶段心理援助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加之缺乏经验,所以建议成立震后心理救助专门机构,培育专业人才,全力发挥心理专家的技术指导和专业师资队伍培训作用,具体负责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组织落实,帮助心理创伤人群恢复正常生活。

(2)文化重建体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涵,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大的方面。灾后重建,不仅是对看得见的物质文化的修缮,更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对区域文化的尊重与对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认同。

3.制度层面

(1)行政重建体系

由于灾区政府在地震灾害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快速高效引导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是行政体制重建。行政体制改革一直是政府部门进行职能转变的重要步骤,灾区政府更要以重建为契机,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切实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制度进步。其次是组织机构的重建。最后是政府职能重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策制定要想灾民之所想,政策实施要急灾民之所急,摆脱官气,纠正官样,深入实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2)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虽然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法规,如应对国家安全的《国防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洪法》、《防震灾害法》等,但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细节上看,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为了使灾后重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实现管理的法制化,从而使灾后重建管理工作有法律依据,得到法律保障。

三、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后重建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灾后重建不是给灾区人民临时构建一个遮风避雨的居所,而是通过长远的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使灾区人民的生活能够安宁,经济能够正常运转。因此,在重建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杜绝形式主义,排除形象工程。2.摒弃急功近利,避免重复建设。3.注重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4.尊重人民愿愿、反对个人专权。5.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天人和谐。6.崇尚现代科学,避免重蹈覆辙。

灾后重建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简单的重新建设,只有认清实际情况,把握重建脉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科学规划,才能实现灾区人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实现科学重建,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体系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常熟:构建新型分级诊疗体系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E-MA-GMA改善PC/PBT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加强立法工作 完善治理体系
日本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保障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