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圩场

2009-09-28吴晓荣

党史文苑 2009年16期
关键词:工农井冈山根据地

吴晓荣

[摘要]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打破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改造了草林圩场,开辟了大陇圩场。红色圩场建立后,不仅活跃了当地经济,沟通了根据地内外贸易,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根据地做好经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井冈山红色圩场经济建设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南下到达井冈山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即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中的红色区域内执政的尝试,也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制定、实施经济政策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探索。红色圩场的建立,就是当时革命根据地的成功探索之一。

圩场,即集市。是当时井冈山地区农村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圩场上交易的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和外来的部分工业品。农民通过圩场,出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换回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和日用品;同时,通过圩场这个渠道。既可以把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输往城市,又可以为城市生产的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市场。因此,圩场作为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过渡期间所产生的商品流通载体。对于沟通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红色圩场的建立,不仅沟通了根据地内外的贸易,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支援了革命战争,还密切了军民关系,对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起了很大作用。

一、红色圩场兴起的时代背景

1、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以前,井冈山的中心地带——大小五井一带是“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穷乡僻壤,而整个湘赣边界地区也是山多田少,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一般生产的粮食基本上只能保证自给,富余很少。当时担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克敏(杨开明)对边界的各种状况作过详细的调查,他认为,“边界的经济较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土豪劣绅在农村占极重要的地位,农民在红军未来之前,有很多人颇觉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气象。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老死不相往来的神气”。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此地以后。特别是当朱毛红军会师以后(两军会师后,山上的工农革命军一度达到万人以上),打破了这里“老死不相往来的神气”,部队的吃饭、穿衣和医疗困难日益显现。

2、国民党当局严厉的经济封锁。自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以来,国民党当局在对根据地实行频繁的军事“会剿”的同时,还在经济上进行严密而又残酷的封锁,断绝井冈山根据地同外界的任何物资及经济来往。妄图把井冈山军民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首先是“吃”的问题。当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中共宁冈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动员农民尽最大努力献出粮食,连留作第二年的种谷都拿出来了,仍是难以为继。从毛泽东到伙夫,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红米,有时还把红薯、南瓜切成丝晒干合起吃,有时吃这样的东西也很困难,一天只能吃一两顿。南瓜汤里既没有油,也没有盐。很难吃下去”。在敌人实行经济封锁以后,战士们只能用无盐煮的竹笋干和野菜来充饥了。在这种情况下,前委和毛泽东动员部队到山下运粮上山,供给伤病员和留守在山上的老弱人员。朱德挑粮的故事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除了粮食,山上的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菜钱。由于资金困难。后来取消了薪饷制。每人每月只有从伙食费中节省二三角的伙食尾子,作为零用钱,到1928年冬,连这点微乎其微的零用钱也取消了。

其次是“穿”的问题。红四军下山以后,红五军留守井冈山。当时正是元月份,最冷的天。部队没有“棉衣棉被。士兵们都是穿些单衣,赤脚穿草鞋。晚上睡觉,铺间烧一堆火,身上盖些稻草,有些同志用夹被装上稻草,就要算是最漂亮的被子了”。红色歌曲“红米饭、南瓜汤”里面的“黄丝被”就是这样来的。朱良才“一条长单裤,因为连续战斗。不论风里雨里,白天黑夜,起来一身,睡下一铺,早已破得不像样,要补又找不到布,值得挖东墙补西墙——撕了裤腿补裤裆,撕来撕去,结果把一条长裤撕成了短裤”。

第三是“用”的问题。盐不仅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在战争年代更是至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盐是当时根据地最为奇缺的物资。宁冈、永新两县甚至一度食盐完全断绝。最困难时期,一块银元能买200多斤南瓜,却只能买到四两盐,而且还十分难弄到手。井冈山上的官兵长期缺盐,尝不到咸味,身体日益虚弱,别说打仗,就连爬山越坳都不行。山上的药也很少,有点碘酒、药棉就很不错了。当时战士们最怕的是子弹伤到骨头里面去。如果这样的话,就拿不出来了。医药非常缺乏,受伤和患病的指战员只能靠乡间的中医诊断,用食盐水消毒伤口,有一个时期后勤部门甚至消毒用的食盐水都找不到,致使伤口发炎,伤势恶化,许多本应抢救过来的伤病员因感染而死亡,如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张子清受伤,就是子弹打到了他的脚底板里。拿不出来,过了一年就感染死了。另外,据赖春风回忆,“当时红军医院收了一个叫袁明贤的伤员,本来伤势不重,只需做个简单的手续,可那时不仅没有麻药,连消毒用的食盐水都找不到,致使伤口发炎,伤势恶化,抢救无效而死亡”。井冈山时期红军缺盐,在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记忆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解放后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江西盐矿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江西过去缺盐,红军在井冈山时,就没有盐吃,如果有盐了,老表有盐吃了,这非常好!”

第四是“资金”问题。当时。留守在井冈山的杨至诚为了解决山上伤病员的医药困难,去找前委书记毛泽东汇报说要200块大洋。毛泽东觉得,“好人没有吃,没有穿,是不大成问题的。但对伤病员一定要照护周到,不然就会影响战斗情绪。这不单是个伤病员问题,而要看作是一个战斗问题,如果不医治好伤病员,传到部队去。就会在战斗中起不好的影响。所以说,对伤病员的医疗看护工作非常重要,是一个政治任务”。于是毛泽东写了个条子,命令三十一团团长去办,团长想尽办法才搞到了160块大洋,而且还等了2天才给杨至诚。足见那时的经济是多么困难。

3、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左”倾政策。根据地建立初期。实行过一些过“左”的政策。攻下县城圩镇,往往“把商人、小贩的货物也没收了,甚至连药铺里称药的戥秤也拿上了井冈山”。过“左”的政策在实践中遭到了巨大的挫折。毛泽东也承认:“四月全军到边界,烧杀虽仍不多。但对城市中等商人的没收和乡村小地方富农的派款,是做得十分厉害的。”这种“左”的政策,客观上无疑给本已基本停滞的边界经济加上了一块绊脚石。同时,这种经济斗争方式产生了一个更为

恶劣的政治后果,即“这种打击小资产阶级的过左的政策,把小资产阶级大部驱到豪绅一边。使他们挂起白带子反对我们”。

杨克敏在分析到这一时期边界的经济情形时也认为:“因为红军经济唯一来源全靠打土豪。又因对土地革命政策的错误,连小资产阶级富农也在被打倒之列,又以大破坏之后,没有注意到建设问题,没有注意到经济恐慌的危机。以致造成乡村全部的破产,日益激烈的崩溃。”这样,造成了根据地内物价飞涨,几乎等于大都市如上海等地的物价。农民经济生活没有保障,陷于不安定与恐慌之中,致使“一般民众感觉得非常痛苦,而找不到出路,所以富中农多反水,中农动摇,贫农不安,农村中革命战线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他还进一步指出:“这个经济恐慌的危机,是边界割据的致命伤。”

二、草林圩场的恢复改造

草林圩是赣中南四大圩场之一,也是遂川西北地区土特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和日用商品的中转站。圩场设有111间店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之前。草林地区的圩场完全操纵在土豪劣绅手中,成为他们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他们和地方政府相互勾结,在圩场上规定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派出靖卫团在圩场周围的交通要道上层层设立税卡,强行抽税,对农民群众和中小商人进行敲诈勒索。如从草林到黄坳虽然只有70里路,他们却分设5道税卡,抽税率达10%。而从草林到禾源只有20多里路,他们也设立了一个税卡,凡是赶圩买东西路过的,每人要交100铜钱,农民到圩场上卖几只鸡、几只蛋也不能幸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初期,草林圩镇受土豪劣绅反动宣传的影响,很多原来在圩场经营的中小商人关门闭店,停业歇业,整个草林圩冷冷清清,农民群众来到圩上,挑来的货物卖不出去。家里急需的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又买不到。乡村经济一时处于萧条阶段。

1928年1月5日,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攻占遂川。1月14日,毛泽东来到草林。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来到草林后,面对冷落的圩镇,立即把部队分成三五人一组。打着红旗,分散到草林圩和附近农村宣传党的政策。讲明工农革命军是无产阶级的队伍,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有的组织人上门对群众进行口头宣传,有的在街上贴布告,有的在墙上刷写标语。毛泽东亲自到街上做调查研究,召开大革命时期当地农会骨干分子会议,宣传党的政策,教育他们重新参加斗争。没过两天,草林的大街小巷和郊区的村庄到处贴满了“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反动派”、“打倒贪官污吏”、“保护工商业”、“保护中小商人”、“不拿中小商人一个红枣”等革命标语。

工农革命军的宣传与行动,使中小商人和农民们明白说共产党人“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的谣言不可信。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逃到乡下的商人慢慢地回到自己的店里,原来看见工农革命军躲躲闪闪的人也开始与工农革命军接近,谈家事,议国事。工农革命军行动委员会立即因势利导,一面指示部队挨家挨户继续宣传党的政策,一面发动草林圩上的店员和木业、篾业、铁业、缝纫业等行业工人成立工会和纠察队,并领导部队和地方赤卫队、暴动队、工人纠察队,开展打土豪、筹款子活动。同时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工农革命军根据毛泽东所制定的政策,结合群众的意见,对圩镇上的工商户分别作出打土豪、罚款、保护等处理。工农革命军首先对15户资本大的商店进行了分类排队,对极少数在政治上极为反动、经济剥削极为厉害的土豪劣绅开办的商店,如开设“吉昌”布店的黄明瑞,采取了打土豪的政策,没收所有财产;对政治上罪恶不重而仅是商业性的大资本家。有的罚款,有的未罚款。对个别在政治上有罪恶的中等商人也进行过罚款。但对中小商人不罚款不抽税。允许他们自由贸易,合法经营,图谋出路。

广大中小工商业者在斗争中受到教育,又在打土豪中分得果实。觉得工农革命军的政策是保护自己的,心中的疑虑早已消除了。1月16日(农历12月24日)是草林逢圩的日子,也是传统的小年,农民急需买点年货,因而四面八方的肩挑小贩、农民、外来客商络绎不绝来草林圩赶集。工农革命军为了让当地群众过上祥和快乐的小年,一方面把草林圩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另一方面把打土豪没收来的物资作为年货,分发给当地群众。同时,工农革命军在万寿宫召开群众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圩镇的商人、小贩及草林中小工商业者,足有二三千人。毛泽东号召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再次申明“工农革命军是保护工商业的”。

毛泽东的讲话得到了农民群众和中小商人的信任,中小商人纷纷开门营业,那些跑到乡下的人,听到工农革命军明买明卖,买卖公平,保护工商业,也陆续回到草林开门做生意。冷落萧条的草林旧圩场,很快地活跃起来了。每逢圩日(农历每月一、四、七日),四面八方的群众挑担的、提篮的、背篓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南康、上犹、湖南、福建、广东等外县、外省的商人也来草林圩做生意。他们运来了布匹、药材、食盐、红粉、生铁、硫磺等日常生活用品。整个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草林圩场开业时。罗荣桓曾书:为革命而牺牲死当欢笑,救工农出水火我应勤劳。

三、大陇红色圩场的开辟

在改造草林圩场的同时。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根据地还创建了第一个边界红色圩场——大陇圩场。

大陇镇位于宁冈县西南。是黄洋界山下的一个小镇,原有百来户人家,一条小街,十几家小杂货店,与湖南酃县、茶陵、江西永新、遂川、莲花等县相邻。在大陇开辟红色圩场,便于井冈山周围各县、镇的人民群众和小商贩来此进行商品交易,促进边界各县及其与白区的经济交流。

1927年6月中旬,袁文才在这里首次开放圩场。他提出了“公平交易,童雯无欺”的交易原则,定逢二、五、八日为好日。但市场甚为简陋,商贩均为就地摆摊,露天交易。红军刚上井冈山时,因群众对红军不了解,不敢赶场,圩场十分萧条。对此,毛泽东提出了繁荣商业经济的主张,并亲自找到中共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和红四军32团团长袁文才。研究建立新型圩场问题。经过商量,宁冈县委决定由朱述庵、陈次谋、刘克勋、赵谐克、吴光远等5人组成筹建委员会,负责筹建圩场。筹建委员会发动群众,就地取材,仅用了半个月,圩场就于1928年7月15日正式开圩。

大陇红色圩场开辟以后,每逢农历的二、五、八圩日,边界周围的酃县、茶陵、永新、遂川、莲花等县镇的商人和老百姓便纷至沓来,每圩人数达五六万。圩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除草林圩场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又一个商品交易和集散地。

当时,湖南酃县九都、十都一带的群众不畏艰险,避开反动地方武装的明岗暗哨,冲破层层关卡。想方设法把食盐、药材等急需物资运进山来,支援红军。据赖春风回忆:“大陇红色圩场开辟后。白区的商贩和人民群众一致反映:

‘我们来到红色大陇圩场做生意,感到什么都比白区新鲜,心情格外舒畅,红区和白区真是两重天,红军和白军完全不一样,白区和红区人民亲如一家。我们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根据地来做生意,支援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人民群众说:毛委员真英明,大陇圩场开设得好。不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渡过了难关,而且促进了根据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大陇红色圩场的创建和管理。是井冈山红色政权解决经济问题的成功尝试。许多年来,大陇人民一直坚持二、五、八逢圩日的传统习惯,以示对红军深切的怀念,解放后圩场已经按原貌整修,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场所。

四、红色圩场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1、活跃了当地的乡村经济。毛泽东恢复草林圩场后。草林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不仅本地中小商人恢复了市场贸易,而且南康、上犹、湖南、福建、广东等外县、外省的客商也云集草林圩。大陇红色圩场开辟以后,每逢农历的二、五、八圩日,边界周围的酃县、茶陵、永新、遂川、莲花等县、镇的商人和老百姓便纷至沓来。毛泽东当时都感叹圩场,“在遂川特别收到了好的效果,县城和市镇上的商人不畏避我们,颇有说红军好话的。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这件事。证明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了”。

2、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红色圩场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在物资保障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的药品、食盐、火柴、毛巾等日用品很多都是从圩场上购买的。缓和了井冈山根据地物资供应上的困难,极大地改善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

以穿为例,红色圩场为红军的生存提供了“穿”的保障。草林圩缝纫业一直比较发达,当时开的布店就有“吉昌”布店、“兴发”布店、“四美”布店。“大兴”布店等四个布店。而且都是土豪劣绅经营。根据工农革命军制定的政策,对这些政治上极为反动、经济剥削极为厉害的土豪劣绅,没收了其财产。据记载,当时共没收了6架缝纫机、几百担白布。为红军被服厂的创办奠定了基础。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批军衣、军帽、子弹袋、干粮带、绑腿,大部分是草林红色圩场提供的布匹和原料。

3、沟通了根据地内外贸易。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在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和白色恐怖下,开展对白区的贸易工作是极端困难的,一旦被敌人抓到就要坐牢甚至杀头。但是,根据地军民和从事对白区贸易的工作人员,为了革命事业。凭着对党的一颗赤胆忠心,冒着生命危险,经历了无数次的困难和曲折,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的甚至为此显出了生命。他们有的只身深入白区,依靠当地群众。购买根据地所需的物资。然后转运到根据地;有的通过各种关系结识白区商人,向他们讲明革命道理,宣传我党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利用白区商人为根据地筹办货物,建立长久贸易关系。

圩场建立后,白区同样有不少商人和人民群众不顾反动武装的封锁。通过各种渠道到根据地来做生意。他们用背篓、箩筐、空心竹子做的柴担等工具装着食盐、药品、棉花、布匹和日用品。利用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和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翻山越岭,走入迹罕至的偏僻山路,冒着生命危险,骗过反动派设立的层层哨卡。到大陇圩场进行商品交易。

为了破坏红色圩场,边界地区的反动保安团、靖卫团、土豪劣绅和反动资本家勾结在一起。对根据地实行了更为严密和残酷的经济封锁。杀害了不少来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生意的商人和群众,使得白区的商人和群众忧心忡忡,惶恐不安,一段时期里不敢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来做生意。发现这种情况后。毛泽东及时作出指示:县、区、乡政府要派出地方武装,打掉酃县和茶陵反动派为封锁根据地所设的哨卡。反动派的哨卡被打掉以后,红色圩场又兴旺起来,白区的人民群众和商贩又背的背,挑的挑,推的推,三五成群地携带着根据地需要的各种物资,踊跃地到根据地的红色圩场来逢圩。

4、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好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红色圩场建立起来以后,在边界特委书记毛泽东的指示下,边界特委和宁冈县委严格执行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制定了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据谭冠三回忆,当时对根据地的中小工商业者的没收政策是:“反对封建剥削,只能没收地主的财产,保护工商业利益,如地主兼商人,就只能没收封建剥削的部分。商业部分连一个红枣也不能动。如果有些特别坏的土豪必须没收他们商店的话。就一定要出布告,宣布他的罪状。”同时,降低税率,保证正当的商业行为和商业收入,鼓励私营商业发展。另外,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政策。为了繁荣边界商品贸易,开拓商品交易市场,在坚决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的同时,实行公平竞争的市场政策。至今宁冈还流传着当年红军司务长交易公平,为补一分钱找遍大陇街道,终于把钱送到群众手中的动人故事。

大陇区工农兵政府还在圩场上开了一个商店,规定凡是使用井冈山上井红军造币厂铸造的“工”字银元在这个商店购货,都优先供应并适当优待。由于商店里货物很多,价格合理。充分发挥了公营经济对圩场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控制金融波动,稳定物价,也大大提高了红色政权货币的信誉。

在红色圩场创建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得到了广大工商业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红色圩场创建取得的经验,对井冈山根据地、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经济政策的制订,乃至建国后中共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R].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2]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R].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3]韩伟:井冈往事[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4]姚喆:《留守井冈山》,《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5]朱良才:红军的连队生活[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34页。

[6]陈正人: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C].亲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7]赖春风:毛委员领导我们建立红色圩场[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页。

[8]杨至诚:艰苦的岁月[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43页。

[9]井冈山的斗争[C].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10]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R].井冈山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50页。

[11]黄礼瑞是草林地区的头号大土豪,他的大儿子是国民党江西省参议员,孙子是国民党草林乡乡长。他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山林,还在遂川县城、草林圩等地开设了十几个大商号,连南昌都有他开设的经营化工品的公司和会馆。他凭借权、势、钱,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工农革命军根据群众的要求,没收了其所有财产。

[12]井冈山的斗争[C].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13]谭冠三:《在我记忆中的井冈山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01页。

[14]赖春风:《毛委员领导我们建立红色圩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08页。

责任编辑张荣辉

猜你喜欢

工农井冈山根据地
井冈山诗五首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井冈山抒怀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