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DV文化与创作思考

2009-09-28王相和吴明艳

电影文学 2009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

王相和 吴明艳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一般体现为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大学文化精神,包括其外在表现即校园文化环境和内在表现,即体现为高校及其师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品格魅力与立身处世方式。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出发,分析了校园DV创作对校园文化及校园DV文化的重要影响及意义,并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校园DV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DV文化;创作思考

一、高校DV文化及其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一般体现为一所高校所具有的大学文化精神,包括其外在表现即校园文化环境和内在表现,即体现为高校及其师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品格魅力与立身处世方式。校园文化既有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与创造。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同时也是传播和发展高品位文化的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鲜明的目标指向、强烈的时代气息、先进的传播使者、丰富的创造源泉共同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之前,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寝室文化等项目,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扩展。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DV作为一种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以其声画并茂、轻便灵巧、操作简捷等优点,愈来愈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时下,大学生群体的DV创作已形成带有时代气息的风尚文化潮。DV的出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如同大众传媒之于大众文化一样,DV作为一种传播工具,是校园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校园DV文化也逐渐成为富有生机的一种高校校园文化。较早风靡中国高校的DV作品《清华夜话》,通过对男女两个学生宿舍的原生态记录,刻画了中国大学生的真实生存状态,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了全国各高校,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强烈共鸣,这预示着校园DV已经不再是学生的自发活动,而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校园DV立足校园,“用影像记录青春,用青春来记录影像”,透过学子的视角来诠释社会、诠释生活,展现青年学子的校园生活内容和心灵视野。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学生创作的DV短剧《跨越》,描述的是一名做家教被欠薪的大学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故事,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主动转变自身弱势群体的积极向上的精神。“DV影像作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人化生产方式,被充分赋予了自由言说的权利……”通过DV,大学生们可以充分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可以纵情宣泄心灵深处的郁闷与烦恼。无论是真实的纪录片还是虚构的剧情片,大学生们自己动手创作影像,真正获得了独立表达的自由。自由的书写产生自由的精神,而自由的精神正是校园DV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且校园DV的活力、时尚、朝气也代表了当代DV文化的另一种艺术风貌,因此当之无愧为真正青春的影像,能够推动当前过于晦涩的DV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校园DV创作主要以普通学子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影像内容,比如情感、贫困、考试、交往、社团活动、宿舍文化等,它恰如其分地填补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校园日常生活文化表现的缺位,丰富了当代校园文化的展现形式和展现内容。在教育领域中,把校园DV文化整合到校园文化、社会学科、语言学习、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对于传授适应21世纪需要的大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丰富多彩的DV创作活动,高校学生能在自主创新主体参与的同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运筹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贯穿于校园DV创作的一系列环节,如策划、编剧、拍摄、配音、色彩、灯光、数码编辑等,融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参与性、观赏性、团队性等美育要素于一体,非常契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美育要求。此外校园DV的建设性意义还体现在它扩大并拓展了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二、高校DV创作思考

随着数码摄像机的普及,全国各大高校很多学生都在自发地进行创作,这种趋势在大学生中与日俱增。尽管大量优秀的DV作品不断涌现,但是目前国内大学生DV创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大学生DV创作距离主流媒体的专业创作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存在表现偏执的个人观点,上升到专业的审美表现还不够。很多大学生DV作品看似专业制作但还不够专业,看似对生活的记录却没有深入到生活的内部,看似在艺术上的创新却显出作品的肤浅和粗糙。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建议性解决对策,希望大学生DV创作的文化取向不要停滞于亚文化、泛艺术状态,并且能助其取得健康发展与进步。

1.选题范围狭窄,过多触及消极、敏感题材。现在的校园DV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为主,纪录片和实验片虽都有涉及,但数量甚微,而且这些剧情片大多以校园爱情故事为主。这些爱情故事普遍题材重复、故事繁冗、缺乏新意、脱离生活。DV创作选题不仅要源于校园,而且需要从校园中走出来,走向宽广丰厚的现实社会。高校DV创作的指导选题要倡导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反映一些贫困学生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精神;反映深处逆境中的学生如何克服种种苦难,乐观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等。部分作品应转向描述普通人物的命运,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价值观等,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如纪录片《生活边缘》通过记录“走鬼”(小商贩)这一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与生存状态,深入揭示城管与小贩难容的现象,探讨市容与民生问题。

2.DV创作者的价值观片面,需要增强社会意识和受众理念。近年来,所看到的作品很多都思想取位不高,大学生校园爱情题材作品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味寻找刺激去拍鬼怪、宿命内容或丑陋现象,使作品完全失去了可传播性和社会价值。如果把大学生DV创作的文化定位仅置于一般的玩兴,那么惰性文化产品也就在所难免。问题在于这种层次形态与大学生群体身份并不相符,他们的DV行为可能是正在寻找一种更高的文化诉求,因此,他们的作品创作也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社会意识,而不能脱离对受众的关注。

3.DV创作过程中,学生创作比较粗糙,艺术探索还不够,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补进,尤其是要熟练掌握摄像要领及后期编辑制作知识。摄像最基本的要领是:画面要平、图像要稳、摄速要匀、视觉要清、变焦要准。但从学生的DV创作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未很好地达到“平、稳、匀、清、准”的基本要求。最突出的表现是画面的稳定性差,画面有时晃动得厉害;移动镜头或变焦镜头时镜头运动的速度不均匀,时快时熳,使得画面节奏不能符合观众正常的视觉规律;镜头景别变化组合不够丰富,大量使用长镜头述事。缺乏在后期画面剪辑、音乐与音响、包装等工作过程中需要的视听语言理论知识。非线性编辑系统素材来源多样化,各类视、音频格式的兼容问

题突显出来,学生必须对视音频编辑软件运用较熟练、掌握各类视音频格式的转换,才能提高编辑的效率。在DV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到很多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包含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画面语言、音乐音响语言、声画结合、声画对位、声画同步等理论知识,因此大学生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补进。

此外校园DV基本上是对主流媒体流于表面的刻意模仿,缺乏新意。DV的发展趋向并不一定都要找到电视及相关专业化的归宿,民众化的DV创作并不排斥对艺术学、传播学、新闻学、美学等相关知识的补进,我们虽然不希望学生故意与主流媒体对抗,但是希望学生多做艺术性的探索,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

4.DV作品缺少播放平台,忽视传播价值。大学生DV创作的蓬勃发展是信息社会和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件新事物。就DV信息的传播现象来说,它不仅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时代性、社会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也体现了传播学理论向大众信源论发展的趋向。相对于大学生文化群体,这个高知型DV创作群及其文化新事物的兴起,也代表着一种社会文化新生机,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关注的。然而据调查,目前很多大学生DV作品完成后,主要是在同学之间流传,也有部分学生把作品放到互联网上进行网络传播,真正参加各种DV比赛的作品很少,虽然在本校具有知名度,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忽视了传播价值。因此各高校及相关部门应强化对校园DV作品的宣传、管理和资助,拓展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的空间,拓宽传播渠道,形成健全的节目市场,实现校园DV自身价值。

5.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DV策划制作的重要保证。一个真正的团队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其成员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能很好合作,追求集体的成功。因此DV创作成员分工应按个人所长设置有策划、摄像、主持人、后期编辑等职位。首先,当有了好的创意后,应该主动与文字功底强的同学合作,精心打造剧本,然后联手创作,使作品越来越精致、专业。其次是要大量地观摩影片,学习优秀导演的创作特色,并为我所用,最重要的是要多与专业老师沟通,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制作。

6.缺乏对DV作品的评价机制。大学生DV创作虽从规模和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即便在校园或社会团体,也仅注重作品的汇集与展映,而对大学生群体的创作组织与引导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对作品的评论与反馈机制方面更是一纸空白。当代校园DV在某些方面的话语表达缺失,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误导社会,造成人们对于校园形象的误读,不足以形成人们对现代大学校园生活准确全面的认知。应该说,多种因素制约了青年学子们介入社会生活的多元视角和宽广眼光,于是出现了校园DV影像话语多元表达的缺失。因此,为加强对校园DV创作的规范和引导,相关组织和管理部门一定要建立和完善校园DV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校园DV作品在题材与主题、策划与创造、技术指标、摄像艺术及剪辑制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作品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加强审查和监管。

作为DV创作群体中一支最活跃的创作群体——高校大学生,不应仅局限于把手中的DV作为记录的工具,更应将DV作品提高到审美层次。高校DV文化现象应受到学校与教育部门的关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正确引导高校DV文化健康发展目前尚属新课题,我们期望将其列入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教育的典型加以研究,以开创学校教育的新局面,让DV创作这个校园文化的新贵族,担负起校园文化内涵和精髓与时俱进的使命。

注释:

①董小麟:《全方位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团学时空。

②韩鸿:《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第106-111页。

[参考文献]

[1]蓝凡.电视艺术通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2]抗文生,崔向平.DV在教学中的普及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5(10).

[3]抗文生,张玮.对大学生DV创作中亚文化现象的思考[J].东南传播。2008(09).

[4]陈丹青杂文访谈集草.退步集(精彩章节)[OL].http://book.sina.com.cn/nzt/his/1112261144-tuibuji/.

[作者简介]王相和(1975—),男,通化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应用;吴明艳(1985—),女,吉林省白山科学技术协会,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与校长基本素质浅析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