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英雄片中超级英雄隐喻的美国社会文化

2009-09-28

电影文学 2009年16期

马 菡

[摘要] 电影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折射着不同的文化现象。美国电影反映着美国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在体现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美国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美国科幻英雄电影卷土重来。本文通过对此类影中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互文性研究,探讨分析美国科幻英雄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层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 科幻影片;超级英雄;美国社会文化

电影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折射着不同的文化现象。每部电影作品均在不同层面上反映着不同的文化概念,不同的电影作品所展现的文化形态和内涵也是不同的。美国电影反映着美国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在观看美国电影时。也是在感受美国的文化。因此美国电影在体现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美国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幻英雄片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正是科学进入平常百姓家的时代,也是美国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年轻人的迷惘和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科幻英雄形象正是在这样的特定时期下产生的。本世纪初,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科幻英雄影片卷土重来。此时正是美国凭借强大综合国力,在全球范围推行其文化观念、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的时期。科幻英雄身上透射着人们对科技的渴望和恐惧,对都市生活的矛盾和困惑,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回归。这样的电影有着最广泛的受众,所以它们是对美国社会文化最好的诠释。本文通过对此类影片中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互文性研究,探讨分析美国科幻英雄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揭示其中蕴含的美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层社会文化内涵。

一、美国圣经文化的体现

美国科幻英雄片中,超级英雄们都有着相同的不幸遭遇。蝙蝠侠在童年的某一天亲眼目睹父母被歹徒开枪杀害;蜘蛛侠自幼父母双亡,与叔叔婶婶一起生活;绿巨人从小孤苦无依,身世不明;超胆侠的父亲因不肯打假拳而遭杀害等。几乎所有的超级英雄都在童年失去了父母,没有完整的家庭。父亲的缺失首先暗示了这些超级英雄的救世主身份。

耶稣没有父亲,或者说,只有一个在天之父指引着他。《超人》是这类影片中最典型的例子,超人的父亲在氪星爆炸时死去后,始终以幻影的形式指引着他。这完全是上帝与耶稣基督关系的映射。同时,其主要情节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与之平行的契合点。耶稣被上帝派往人间,诞生在伯利恒,为逃避希律王的杀戮逃亡埃及。希律王死后回到拿撒勒,长大后成为一名木匠。30岁左右,耶稣来到耶路撒冷传道,最后甘于牺牲自己,救赎人类。《超人》中葛洛被父亲送往地球,被一对乡村夫妇收养,18岁时听从父亲召唤,前往孤独森林受训。经历12年的漫长训练后,葛洛获得了超人的神力,来到城市实践自己的使命(与耶稣开始传道的年龄一致)。在世俗生活中,他是腼腆内向的记者,面对危险和邪恶时,他是勇往直前的超人,挺身而出与邪恶的赖克斯搏斗,被其杀死后死而复生,最终阻止了赖克斯的邪恶计划。《超人》的情节完全是耶稣故事的置换变形,葛洛在孤独森林受训后从乡村少年蜕变成具有神力的超人,恰如耶稣在约伯河受洗和接受魔鬼的试探后从平凡的木匠成为救世主基督。

同时,影片里成就英雄们的原因不尽相同。蜘蛛侠在叔叔遭到恶人谋杀后,用他的超能力来打击犯罪;夜魔侠为父报仇,惩恶扬善打击犯罪;钢铁侠宣誓要保护这个世界不受邪恶势力的威胁等。超级英雄们都是在遭受肉体折磨或心灵打击,经过一番磨难和斗争后逐渐找到新的自我,化身为真正的英雄。耶稣正是在不断的磨难中求赎,以完成自己拯救世人的神圣使命。

影片中超级英雄们都是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现,暗喻其耶稣身份。耶稣将神的大能大爱表明出来,是圣父赐给全人类的惟一的救世主。当人类陷入无法自拔的罪恶和死亡时,耶稣甘心被钉在十字架上,救赎人类。电影中总有一个不变的叙事结构: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陷入困境或灾难,超级英雄们降临人间与邪恶势力搏斗,利用神奇的力量和自我牺牲实现对人类的救赎。这正印证了圣经文化中基督的求赎:神爱世人,要拯救世人。但神也有公义,有刑罚。所以神差他惟一的儿子耶稣来到世上,担当世人的罪与刑罚,满足了神公义的要求。

美国是西方世界宗教性最强、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最广泛的国家。基督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科幻英雄电影中的宗教色彩即是对美国基督教文化语境的回应。美国人相信上帝,认为“上帝是美国文明的核心要素,是美国人的万能保护伞”。同时美国人有救世主义,认为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民族”“人类趋于完善的监督者”,必须拯救世界。公众有难,超级英雄挺身而出,世界有难,美国挺身而出。科幻片中超级英雄们的胜利就是美国救世精神的胜利。科幻英雄电影中的救世英雄是耶稣神话在现代的移位,是对美国基督教文化语境的回应和传承。

二、美国社会现实的体现

科幻英雄片中,超级英雄们最大的一个特征是他们都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是凡人,永远处于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可以凌驾于法律、物理定律和日常规范之上的超级英雄。

这样的情节和人物设计使观众有代入感,让普通人也能沉浸在变成超人的幻想中。但更重要的是,影片中超级英雄们表现出了对社会公理的质疑、对国家机器的不满:蝙蝠侠凭借个人之力要整顿腐败混乱的哥谭镇;身为核物理学家的绿巨人总是在对抗政府和军队等。这正是科幻英雄片大行其道所处的特殊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处在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对外越战不力,国内频发的社会危机。通货膨胀、尼克松总统弹劾案等使人们普遍缺失信仰,各种社会运动频繁。不少美国人感到美国所赖以存在的民主制度正在受到威胁。人们对主流文化、对现存制度不满,对妇女、少数民族处境表示同情,对和平充满渴望。本世纪初,新的一轮超级英雄热始于美国“9·11”事件后。美国人第一次在本土品尝到了恐怖主义的苦涩,而后的炭疽热、伊拉克战争等使得美国人的神经和心态变得脆弱,整个美国社会内部受到重创。美国人对于正义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一系列的科幻英雄片的横空出世对美国民众受伤的心灵有极大的安抚作用。

影片中超级英雄们身怀绝技,惩恶扬善,富有崇高的使命感,在神灵、使者和心灵力量的指引下,历经磨难和考验,最后奇迹般地拯救了美国,演绎出一部部正义战胜邪恶的道德神话。这也符合观众的心理诉求,即由于国内外诸多的社会问题,美国人不断寻求安全感的心理。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后,美国已成为强国。从历史看,美国在战争中立国,其国力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确立,并且在战争中得到扩张,如今也是依赖战争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但美国越强大,美国人却越感到不安全。“对于美国,恐惧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状态……源源不断的恐惧是一种决定着美国言行的推动力。”正是这样的心理使美国人把自己的信仰、爱国心都寄托在了超级英雄

的身上。透过这些超级英雄,美国社会呼吁着传统信仰和责任的回归。

三、美国社会阶层形象的体现

迈克尔·凯恩有过一句名言:超人是美国人如何看待自己,而蝙蝠侠则是全世界其余的人如何看美国。超级英雄看起来都差不多,有让人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和另类的性格,加上稀奇古怪的超能力。其实他们有着明确的阶层,针对不同的人群。如超人,他是从一个小镇去纽约的青年,而小镇正是美国传统的象征:生活简单,甚至略带刻板,但小镇居民却有着勇敢的心和不屈的精神并怀揣着伟大的“美国梦”。从小镇到纽约,代表着“美国梦”的实现,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的实现。超人经过漫长训练,获得超人神力,来到城市实践自己的使命,保护公众安全,打击犯罪,实践自己的美国梦,所以超人形象一直是美国主流精神的代表。

蝙蝠侠则是中产阶级的代表。在美国,“中产阶级”的“中”是“主流、中心”的意思。它是国家的中流砥柱,被美国人当成美国传统、美国信仰的继承人,美国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阶层承担了最多的社会责任,但却对城市生活有着矛盾心理,最需要安全感。他们对城市犯罪最为敏感,对私人执法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知道其不合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相信警察、政府能扫清罪恶。在父母被害时,蝙蝠侠开始被仇恨蒙蔽双眼,利用智慧和科技以暴制暴,不顾社会秩序,认为复仇也是申张社会正义的方式。但后来他意识到如果用个人的判断与观察来应对社会、判决罪错,肯定会使社会陷入另一种混乱与无序。因此他回归公共秩序,由法律来审判犯罪,变成了一个绝不杀生的正义之士。这些都是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体现。

而葛洛蜘蛛侠则体现了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他们是当代的哈姆雷特,永远处于言与行的矛盾中,他们渴望财富与成功,充满上进的激情,却又为现实社会所困,怀着种种道德的疑虑,所以银幕上的彼得·帕克永远缺乏自信。而最近的钢铁侠这一新兴超级英雄,由于角色设计来源于当代商业巨子霍华德·休斯,因而做事干脆利落,敢于作秀,乐于享受,融合了当代IT巨头和商业大亨的冲动和锐气。

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渗透着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科幻英雄影片的兴起,除了满足市场和观众的心理诉求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正是这些超级英雄反映了美国人的力量和乐观精神,他们在为美国人寻找希望、承诺、满足和安全感的同时,也在传播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勇.平等与民主的神话——论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02)

[2]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Introductory Reading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4rd ed.1992.

[3] 路春燕.类型电影概念及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5(02).

[4] Hollywood Genres:formulas,filmmaking and studio system[M].Philadelphia:Tempie University Press,1981.

[5] 刘智.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基督原型[J].当代电影,2007(01).

[6] 卓新平.宗教与文化关系刍议[J].世界宗教文化,1995(01).

[7] 雷田雨.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 Bacevich,A.J.American Empire:The realities and consequences ofu.s. Diplomacy[M]. U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9] 张西明.新美利坚帝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 Sardar z,Davies M w,American Dream,Global Nightmare[M].uK:Icon Books Ltd,2004.

[11] 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 [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郭青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马菡(1976—),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泸州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