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2009-09-28夏嘉鋆
夏嘉鋆
摘要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的演化为线索,从两者的争论入手,比较和分析两种理论的异同,进而阐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道路。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协调 和谐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76-01
当代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全世界“绿色运动”兴起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也应运而生,由此引发了当代学术领域对环境问题的热烈争论。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热烈讨论,争论的双方各执一词,不肯相让。
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概念框架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争论其实是在一个前提下进行的,这个前提就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用伦理道德的尺度对待地球、对待自然,在这个前提下二者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所说的“人类中心”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践关系上,把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理解为自然界仅仅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宰者,自然界处在绝对服从人的利益的客体地位。(2)在伦理关系上,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才有道德可言,于人之外的自然则无道德可言。所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谈不上负有道德上的责任。(3)在价值关系上,人是价值尺度的标准,一切应当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对人类中心主义来讲,自然界被用来作为满足人类福利的存在,自然界对人类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人类为了主体价值的实现可以横扫一切。所以,这种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主要矛头的指向。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为解决生态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伦理学说,它主要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它看来,生态伦理学关心的“中心”不应仅仅是人,而应是整个自然界。这就要求:(1)在主客体关系上,不仅仅把人作为主体,而且把动物、植物等有机体也当作不同于人的主体存在。因为在它看来,自然界有其内在的规律,它本身是个系统,它有其内在系统的平衡运动。(2)在伦理学关系上,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对非人类自然界不讲人道,所以导致了今天的生态环境危机,因而主张必须把道德扩展到整个非人类领域。这样,道德就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是存在于人的所有行动中,既在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道德关系。(3)在价值取向上,主张非人类存在物也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因此不能仅仅把人的利益,而应把自然的整体利益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据此,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家主张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一场“心灵和思想的革命”,恢复自然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地位,以此对抗其对自然的“非人道”对待。
那么,通过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自然与人关系的协调呢?在我看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人们要恪守自然固有的
客观规律,在自然平衡的限度内适度开发自然。自然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并不是自然善意的施舍。而自然也并没有因对它的破坏而毫无根据、毫无限度地惩罚人类。因而,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遵守客观规律,而不是人们没有把道德推广到自然。马克思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时就曾写道:“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人类利益,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二、在社会领域内,人们应当注重伦理道德的建设,注重伦理道德的真正推广
道德关注的不是个人利益的实现,而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但过去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顾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肆意掠夺自然,这不仅造成生态恶化,而且损害了他人利益。如果我们光强调把伦理道德推广到自然,而忽视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落实,那么,伦理道德也只是一纸空文,环境恶化仍然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可见,尊重自然规律和重视伦理道德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两条路径。只有把这两条路径有机结合起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得到真实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才有可能实现。
汤建龙的《可持续发展: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一文认为要想把人类从发展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地抛弃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的发展观,回归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所有存在内部和存在之间的和谐,承认自然界具有自身的固有价值,并给予它们平等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一种新的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时至今日,人类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我们走过了原始社会的红色文明,走过了农业社会的黄色文明,更走过了近代以来工业社会的黑色文明,然而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绿色文明。“传播绿色文化,弘扬绿色文明,建构和谐社会”。这已是当代人的共识。地球只有一个。面对今天生态危机、环境破坏愈演愈烈的状况,如何对待环境才能保持人类与其赖以为生的自然家园和谐共生,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毫无疑问,人和自然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面对亟待解决的这一难题,能否找到答案,最终取决于能否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裴广川.环境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小苹.环境伦理坚持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青海社会科学.2004.
[3] 杨国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兼论马克思主义对二者的超越.2007.
[4] 武威利.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