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9-09-28高红霞
高红霞
摘要对于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科学的解释就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最终被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符号所诠释出来的能够被大众所接受、所理解并最终被有效利用着去指导他们的行为的哲学。
关键词涣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64-02
一、引言
根据一次非正式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的理解为“联系、矛盾与发展”,而对于这一世界性经典理论著作,更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出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归属于人的一种通病,好像无论什么道理,只要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无形之中也就和接触它的人之间画上了一道难以逾越的“代沟”,最简单的原因言其索然无味,高尚一些的理由称之为晦涩难懂,然而哲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它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涣释学”因此而来。
二、关于“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
“涣”字声同于“换”,有转换、变通的意思,其偏旁为“水”,取自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一生从“水”中参透道理无数,对水大加赞扬的文字也不在少数,因此,“涣”字表面取转换变通之意,实质上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道家思想在其中;“释”表面上取“解释、注释”之意,实质上是为了将最早传入中国并且为中国人接受了上千年的佛教思想溶于其中。
由此,“涣释”一词,取变通、解释之意,囊括代表中国古典哲学的“道家思想”以及为中国人吸收了的“佛家思想”于一体,实际上在诠释一种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思想交融,这些思想交融的成果最终可以通过有效的变通转换为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语言符号,从而解释给大众听以期最终被大众所接受并为其成功运用。
“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顾名思义,是“涣释学”的一个分支,即将大众认为晦涩难懂的极为枯燥的理论问题通过合理的变通解释为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语言符号,从而真正地被大众所吸收并合理运用的学科。在将理论语言解释变通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符号的过程之中,将不可避免地引入中国人自的哲学,即道家的主要思想,以及早就被中国人所接受的佛教思想,当然也会加入其它的,诸如孔子、孙子在内的所有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精粹,道家与佛家只具代表性,不具总体性,而“涣释”的目的则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国际经典哲学理论,转化为真正被国人所接受所吸收所有效运用的哲学。
三、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必要性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正如开篇笔者所提及的,当代有相当一部分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理解为“联系、矛盾与发展”,对这一经典的国际理论著作缺乏深究性地思索,更有甚者,在中国大学生当中面对“马哲”这一必修理论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厌倦情绪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大学生普遍感觉这种极其枯燥的理论思想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也就是那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难以逾越的“代沟”,而“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一架凌驾于这条代沟之上的“桥梁”,不难想象,一节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将远远逊色于一节用马哲的思想指导大学生进行毕业创业的课程,而实质上,两节课程的本质思想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它的创始人都是那个著名的犹太人,一位通过思想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的里程碑式人物。因此,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必要性就在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接受率和大众利用率。
四、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依据
(一)历史渊源
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古典哲学,而且翻开《道德经》,其中更不乏与马哲道理相通的语句,此外,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深深地融合进了包括《论语》、《孙子兵法》、《孟子》乃至“唐诗宋词”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古代著作里,有了如此深厚的哲学底蕴,但遗憾的是,时至近日,都没有一个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融合问题上展开自己的研究,更为可笑的是,历来,教育界从中学到各大高校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都被视为重点科目,但是对于中国的本土哲学却历来都是疏于关注。
因此,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为了摆脱中国古典哲学的尴尬境遇,促进中西哲学的大融合而提出的,只有具备了“中国元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为国人所理解,并最终接受直至成功吸收。
(二)成功典范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最著名也最广为周知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关乎中国社稷的著名理论,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是情理之中并且势在必行的,但是,简单地将“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又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笔者上面提到的,涣释的目的在于在对看似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言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能够将其成功地转变为能够被众人所理解并最终接受的相对大众化的“语言符号”,这也是涣释的最终意义所在。
(三)现实需要
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可以看出,社会上整体(下转第371页)(上接第364页)节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乱、快、散”,这种特征发端于80后,从前几年流行的青春派小说里便可窥得一斑,究其原因,80后一代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行为归属,简而言之,他们普遍追求的所谓的“个性”在镂空了本质的思想信仰之后是不堪一击的,缺乏了价值准则的人生让他们急于寻找自己的思想重心,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也就有责任为他们提供这样一种哲学,即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了中国古典优秀哲学思想的哲学,最重要的是,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的快节奏的生活是不会提供给他们去细细地抱着一本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理论书籍去探索去研究并最终去利用的相对“漫长”的时间的,因此,这也就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必须有这样一种哲学的出现,即一本可以囊括中外哲学思想而依然具有亲和力的,可以用大众化的语言符号进行诠释的——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可能性
涣释学的提出在本文中初次涉及到,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实践上的例子却早已经产生了,其中于丹老师对于《论语》的讲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对于她的讲述是否正如时下学术界某些学者所提出的,已经扭曲了孔老夫子本来的意思这一观点,这里不做评论,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她率先将孔子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语言符号讲述出来,并最终使她的听众受益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涣释学”的讲述也是非常成功的。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涣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更是有其现实的可能性的。
首先,很多高校研究马哲的教授学者们早有尝试着将马哲极富理论性的语言演变成通俗易懂的符号,通过一些现实的例子讲述出来,用于指导学生的大学规划、毕业实践以及创业实战等,这实质上是涣释马克思主义的胚体,最终的演化结果也就是涣释马克思主义所要达到的的结果。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从根本上指导人类行为的哲学,其最终的价值在于被每一个人所接受并得到有效的利用,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应这一本质价值要求而生的,而加入了“中国元素”的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更容易被国人所接受。
六、总结
对于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科学的解释就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被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语言符号所诠释出来的能够被每一位国人所接受、所理解并最终被有效利用着去指导他们的行为的哲学。
涣释的目的在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亲和力,从而增加其社会被接受率和利用率,最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其读者的骨髓,变成真正使社会每一分子受益的“大众哲学”。
参考文献:
[1]艾思奇.大众哲学.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孙伯良.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大报告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007(12).
[3]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云南社会科学.2008.
[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9).
[6]王联斌.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汇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