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

2009-09-28胡丹丹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4期
关键词:善治群体性事件

颜 珂 胡丹丹

摘要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日益复杂,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和李普特的公众舆论理论,从群体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上分别给出作者的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善治构成要素为分析框架,建议行政机关以善治理念进行社会治理,以便依据疏导群体心理,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扩大,保证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群体心理 公共舆论 善治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31-02

像现在这样的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程度往往决定了政治稳定的程度,而现实中不断发生的集体行为正是政治参与缺失引起的表象反映,根据2005年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统计资料,1993—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至约307万。2006年中国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超过9万起。而且,涉及面越来越广,参与群体越来越多。因此,研究集体行为及其制度化视角变得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和改革意义。

按照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他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在某些既定条件下,聚集在一起的个人,其自觉的个性消失,并且思想和感情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显现出不同于组成群体的个人的一些心理特点的组织化群体引发的事件。在当代中国,人们权利意识的抬头和转型的政治现实,群体性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内容上都与之前不同。但是,无论是甘肃陇南拆迁户集体上访事件,江西铜鼓山林冲突群体事件还是贵州瓮安事件,都明显体现出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研究的特征,带有很大的暴力性,感情上冲动急躁,并且都体现了群体法制观念的淡薄的逻辑思维。

一、社会运动研究综述及方法选择

不难发现目前关于社会运动的理论多以经济的视角进行评析,但是对社会运动中的参与者的心理动机却很少涉及。早期的群体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民族、群众这样一些大型群体问题。比如由德国哲学家M.拉察鲁斯和H.斯坦塔尔直接创建。群体心理学的思想,主要盛行于19世纪最后10年及其以后,如:法国心理学还原主义者塔德于的《模仿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于1895年发表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另外,还有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于1908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戴维斯对于革命时期群体心理也做过研究,他用J曲线理论来解释群体性事件。

而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社会运动进行分析。群众选择参加群体性事件,是长期对政府形成的负面态度的爆发,因此本文从群体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上分给出作者的原因分析,也为我国政府今后分析和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建议,使我国在转型时期能够更好的保持社会的良性发展,化解人民内部的矛盾。

分析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特征,第一个考虑因素就是研究不同群体性事件当中存在的情绪问题一一导致甘肃陇南拆迁户集体上访事件变成暴力反抗的也正是群众对拆迁不满情绪的煽动。第二个因素是群体所接受的观念,群体所接受的观念主导着群体性事件,这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农村或者县城,它们存在群体性事件的概率远远大于接受较多各种教育的城市。一个很好的思维观念对于行为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三个因素,群体性事件的行动。大部分的群体性事件都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是心灵的,又是身体的。以上种种,只有很详细的划分清楚,才能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存在的群体性,特别是基层组织的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何为,应该怎样应对。因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这与勒庞对于群体的研究结果存在共性,在勒庞看来,20世纪是个群众参政意识普遍觉悟因而也是个民主口号盛行的世纪,然而它又是一个最血腥的世纪。群众作为一种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过它有着走向独裁的危险,因此,怎样挖掘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心理原因,并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去疏通群体的不满情绪,对于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良好构建意义重大。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由上可知,群众参政意识是民主的一大特征,但是从心理学的视角观察,群体心理机制和公众舆论都会在群众的民主表达能力和群体的事实分辨能力上设下陷阱。

(一)在自身能力上,群体心理制约群体应采取合法的行为方式

在勒庞看来,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他也会情愿让群体精神代替自己精神,而这种精神常常披着道德的面纱,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明显的从众心理,心理学上的从众,就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者信念的改变。从众行为可以表现为许多形式,主要有顺从和接纳有时我们会顺从一种期望或者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这种靠外在的力量而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相反,这种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我国当前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一般是顺从行为,参与的大多数其实对于自己的行为目的和行为影响没有了解,什么会引发个体更多的从众行为呢?在勒庞看来,一方面,群体善于运用简单化的群体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就像瓮安事件,最初只是由于当地少女李树芬的“非正常死亡”,但是群体对问题的始末推测过于单纯,加上当地长久积蓄的不满,最终受黑帮煽动,最后在村民的各种猜测下引发了一起令人震惊群体性暴力事件。另一方面,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作为群体中的个人,他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是他意识到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一定的突发事件触发了群体的“道德”动机,甘肃陇南拆迁户集体上访事件目的是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现场行为一度失控,最终走向暴力事件。虽然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公共财产造成破坏,但是在维权的名义下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

(二)在外部环境下,群体会受公众舆论影响

在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观点假设下,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从虚拟中产生的公众舆论已经变成一种政治现象频频登上政治舞台,民主参与往往基于事实分判残缺不全的外部世界使人们产生一种偏见,并最终支配人们的想象力本身。由于外部世界的限制,残缺不全的信息受到日积月累的想象,偏见和成见的影响,越是没有受过训练的头脑,就越是喜欢做出一种揣测:如果两件事情同时引起注意,就说明他们有着因果联系,大众倾向于运用直观推理法,即发生于其后者必然是其结果,我们进行推理时得到的证据往往会屈从于辩解、威望、道德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形成自己的门户之见,因此,这种受到污染的舆论更是加剧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特别是在瓮安事件中,小女孩的死因便是大多数村民的主观推测,但是这类的小道消息变成为当时政府与村民关系紧张的催化剂,而政府又没有及时发现阻止这类舆论传播,错误的认识最终容易推动群体的集体反抗。

因此,尽管在民主政体的最初设计中,每个人的表达被认为不仅能够自发的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而且能自发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在现实中,许多人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却是暴力的。如果缺乏一种正确的制度和教育,即媒体能够成功报道环境,个人能够理智构建自己的想象,理智的分析问题,那么共同利益会在公共舆论中就得到反映。而不会促使个人在错误的认识下遵从群体的盲目行为。

三、问题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各式各样的群体性事件,对政府权力的建设,特别是针对政治管理民主能力的权力建设,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一)搭起平等的舞台,提供百姓与政府交流的机会,创建健康的公众舆论

首先要通过当前的信访制度,狠抓人民群众思想情绪的疏通问题。我们应当承认人性当中的许多感性因素是无法通过一个不完美的政策完完全全的引导到理想这条大道上的,我们只能达到相对理性而不是绝对理性,我们不能指望自己的政策和工作方式百分百的收到群众的喜欢和支持,他们存在情绪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要认真的解决和处理那些情绪,在人们道德的最深层的意识,理智和感情的和谐的概念总有一天将取代我们现在这种沉闷的混乱的和毫无结果的矛盾心理。

其次,鼓励各个组织和机构自我管理的能力。防止人民在不法分子的煽动之下爆发群体性事件,关键是提倡社会的善治观念,按俞可平阐述,这种交流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公民必须有足够的权力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才能促使政府,并和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群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大多是因为政府失职行为造成,因此政府善政的首先实现对于消除群发事件的诱因至关重要。但是前提必须要实现善政必须要培育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或者民间社会,只有这样,我国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才会越来越强,社会各组织能及时协调各个成员的利益,最终抑制群体性事件形成。

(二)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增进人民对于政府的积极评价

要消除由于公共舆论使个人对政府执政带来的的偏见,克制因为愤怒自发组织的群体运动,政府工作人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检讨自己过去存在的问题,拿出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建立合作机制,树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合作观念,从而缓解群众的不满。

政府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发生的多起“ 社会泄愤事件” 就说明了这一点。许多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而无视国家的治安规则进行打、砸、抢、烧活动,就是在社会不满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国家管治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注意这些活动所具有的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消解能力。以瓮安县为例,一方面,在处理纠纷时的方式过于武断暴力。面对群体事件,某些部门还是习惯性地用比较粗暴的方式对待百姓,老百姓容易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依靠任何一个个人或者组织就能轻松过渡到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最终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政府人员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当前政府与公民间的许多冲突就是源于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方式不当,效果不佳引起的。

(三)增强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重视科学疏导群体心理

强大的危机控制系统既能有效应对勒庞提出的群体从众行为,又能接触社会上的不良言论,群体从众心理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突发事件,之前没有预兆,而且爆发起来会迅速蔓延。因此,一方面,善政要求建立一个有效地政府,建立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以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组成的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根据突发事件的需要,迅速启动应急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在较短时间降低突发事件危害性的方式。另一方面,建立适当的公共信息管理机制,政府要及时公布正确消极,破除诱发事件的消极信息,,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形象。善政要求政府执政的透明性,不单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还要求各种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要有勇气面对由于政策、措施、行为的不规范、不妥当、所导致的不稳定。最后,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是解决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要尽可能的扩大与群众的接触,从心理学上分析,增加相互熟悉的可能性,即接触频率高,时间长,距离近,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也只有使群众对事件的发生始末有详细了解,才使我们的政府得到更多的信任,政策得到更好的执行。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岁森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5).

[3]格雷厄姆.政治中的人性.

[4]俞可平.权益政治和公益政治.

[5]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11).

[7]裴宜理,阎小骏.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东南学术. 2008(3).

[8]于建嵘. 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南风窗.2008(5).

猜你喜欢

善治群体性事件
让民法典真正成为“善治之典”
情怀
情怀
坚定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政府管理创新善治路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