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误解的“比喻”

2009-09-27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沉舟千帆病树

彭 辉

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诗史白居易也刚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了酬答这首诗,刘禹锡便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更为世人称道,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该诗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提出:“沉舟”和“病树”是比喻贬谪的诗人自己,抒发身世之感;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他在被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详见“问题研究”与“有关资料”),不少教辅资料也以此为据进行解读、出题。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是不妥当的。

众所周知,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该诗中的“沉舟”、“病树”、“千帆”和“万木”也都有一定的比喻意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神妙之处就是“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之”(白居易语)。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处的比喻分析是不准确的,原因有三:

其一,对“千帆”、“万木”的比喻分析是不合理的。据有关史书记载,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团削夺宦官兵权、裁抑藩镇势力的进步改革,得罪了守旧权贵,为此而受到贬谪。难道能把守旧而得势的权贵喻为“千帆”、“万木”吗?即便是,那也不过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辛辣讽刺,但从全诗来看并未隐射出讽刺批驳的意味。

其二,从诗的末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以看出诗人虽受贬谪,但仍然很乐观,从人格与精神的角度来看刘禹锡也不会自喻为“沉舟”、“病树”。

其三,刘禹锡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政治上也有进步见解,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思想。他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如《乌衣巷》《台城》都是写腐朽王朝的没落,在痛骂政敌中表达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信念。据此可以推断,“沉舟”、“病树”应该指暂时处于优势的没落守旧势力(当然也包括新得势的权贵,他们的本质上是维护没落腐朽的统治阶级的),而“千帆”、“万木”应指变革发展的新势力,显然诗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提法过于牵强,对比喻的分析违背了诗人的本意,反使诗句逊色不少。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沉舟千帆病树
江南江北都忘却
病树前头万木春
柑桔衰退病对脐橙生长和结果情况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Turnin’:愿你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
橘殇
恋爱时差
海上霸主Ⅲ:帝国的沉舟
如何正确砍黄龙病病树
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高考40年回顾
珠水江畔 千帆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