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人生
2009-09-27张青
张 青
无疑,在65岁的桑嘎泽仁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部春秋巨著。
从1984年到2009年,创业25载,奋斗25个春秋,个人富了,不忘党的恩情、不忘乡邻、不忘国家、不忘社会,而是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同走致富路,共同奔小康,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这就是桑嘎泽仁——西藏农牧区基层干部的楷模,一名曾经是一位个体劳动者的奉献人生,一名通过勤劳的双手先富起来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新农民的无私情怀,一名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
这部用奉献的点点滴滴铸就的人生巨著既朴实无华又光彩照人!在雪域高原,在“三江”大地,在诬藏昌都,在康巴原野,这部巨著因改革开放而大放异彩!
●光彩照人的人生之路
走进桑嘎泽仁的精神世界,不难发现他多么难得的矢志不渝的品格及其光彩照人的心灵。难得的在于他坚持以群众公认的“领头羊”的品性,年复一日写就了一段光彩照人的人生之路。
一部春秋史即是一部永不褪色的奉献乐章。桑嘎泽仁,这位1986年入党、1995年任昌都县城关镇生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并于1997年担任城关镇副镇长的普普通通的康巴汉子,这位从一个普通的运输个体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藏族干部,在其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上,无论何时何地,他所思所想的都是群众,所作所为的都是为群众;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后都会传来一片由衷的赞誉:这样的党员,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样的干部,才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人们信得过的好干部!
在这个荣誉正逐渐被金钱、地位所腐蚀而为某些人所淡化的今天,载录桑嘎泽仁个人殊荣的诸多褒奖,无疑是一个个闪光的亮点。你相信吗?从1984年至2009年,跨世纪的一如既往之奉献,长达25年的精神境界之完美的展示,写满了桑嘎泽仁的“人生追求”之路。在昌都,凡接触或者听说过桑嘎泽仁事迹的人们,无不钦佩地竖起大拇指——多么难得!多么难得的品格及其高尚的心灵!
花甲之年的桑嘎泽仁对于“人生追求”的注解其实是最朴素而直观的——在藏东广袤大地上,在澜沧江源头昌都,他无可争议地拥有数个“第一”的头衔:
——昌都地区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涌现的第一位藏族个体运输专业户;
——昌都地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授予“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的运输专业户;
——昌都地区第一位将昌都敬老院孤寡老人纳入自己帮扶对象的群众个体等等。这数个“第一”的桂冠被一个普通的藏族个体劳动者夺得,不能不令人格外地钦佩!而最难能可贵的,在于桑嘎泽仁以事业上的连续性,秉承着一年又一年的无私奉献。换言之,是他以一种长期奉行的矢志不渝的品格,把广大群众尤其是还没有脱贫的群体作为个人帮扶对象,驱使着不懈追求的志向及其一年更比一年的成功!
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授予“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是在1984年,那时候的藏东高原激荡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风拂送的高原生机勃发,滋润着这片厚土,也催生了一个个光彩的诞生。自1984年以来,桑嘎泽仁平均每年至少两次荣获县、地、自治区及至国家级的表彰。走进他家的正厅,首先看到的便是挂满了客厅墙壁四周的锦旗、奖状、奖章和各种荣誉证书。1997年11月,时任昌都县城关镇生达村党支部书记兼生达村委会主任的桑嘎泽仁,光荣出席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召开的基层党组织表彰大会,十分光彩地披挂上“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大红花。同年,他又被国家民政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老龄协会联合授予“敬老好儿女金榜奖”;2001年5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之际,对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桑嘎泽仁被区党委、政府授予“西藏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为了发挥桑嘎泽仁的“能人”带动作用,昌都县委、县政府在1997年初破格将他聘任为藏东重镇——昌都县城关镇副镇长,分管镇办企业。在昌都县政协副主席、城关镇党委书记洛西的全力支持下,到2000年,城关镇乡镇企业创收588.9万元,其后以6.35%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城关镇乡镇企业由最初搭班子时的138万元猛增列845.9万元!桑嘎泽仁领办的乡镇企业,前后累计就为镇级财政创收200多万元,先后解决了600余名群众的再就业,并为群众带来700多万元的实惠。2008年,昌都县城关镇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344.8元,其中现金收入3442.3元。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洛西、桑嘎泽仁领导之下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所带来的明显成效。
1997年,依靠城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桑嘎泽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将全镇原有分散经营的5处砂石场点全部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当于集团规模的砂石开发公司。他一抓砂石采挖,二抓砂石销售,三抓经营管理,四抓市场拓展,常常早上六点上班(与内地时差两小时),晚上11点下班,节假日加班,使砂石场越办越红火。截至2008年。砂石销售收入达到126万元,直接为群众带来收益68余元,这其中,受益的85%以上是困难群众。
群众手里有了钱,日子就越来越好过了。过去昌都县城关镇近郊野堆村村民“春关难过”:每到3、4月份就严重缺粮又没钱买粮。现今群众依靠砂石场,手中的钱不仅足够买粮买油,而且还可从桑嘎泽仁领办的镇办企业预支一部分工钱买自己的生活用品,不再为过日子而发愁。这一变化是实质性的,群众自己心中明白,要是没有桑嘎泽仁领着大伙干,很可能至今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苦一点没什么,最让人难过的则是放着大好的资源不会用,不会变成财富。他们心里清楚,是桑嘎泽仁教会他们认识到了市场经济。认识到了门前、村后、路旁、地头到处可见的砂石能够变成票子,这该是一个多么难得的转变啊!从这个角度上讲,是桑嘎泽仁带领他们走上了致富路,理所当然,桑嘎泽仁是群众心目中的领头羊。
●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读懂桑嘎泽仁,即是读一部拓荒者咬定青山不放松、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向贫穷挑战的春秋史,因为他个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无比的智慧写下的其实就是一部康巴汉子自强不息的青春之歌。
对于已近花甲之年的桑嘎泽仁来讲,自强不息,矢志不渝,没有任何夸大的成分。人们看到的是,在奋发创业的道路上,桑嘎泽仁不停地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这是一首感人的青春之歌。歌的内涵在于桑嘎泽仁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在于他以“治穷致富”为志向,敢于正视现状,敢于向赞穷挑战!改革开放以前,贫困潦倒是中国农民的一个最大的现实,由于政治的、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几乎每个角落都无一不在地诉说土地的贫瘠,人们的贫穷与悲怜!生活在藏东高原贫困农村的桑嘎泽仁也不例外。1979年,桑嘎泽仁一家七口累死累活劳作的总收入仅仅有106.4元,摊到人头才不过15元2角!
老百姓眼里的家乡,改变不了的是穷山瘦水的事实,是一壑深比一壑的康巴天堑,是一山比一山高的藏东高原,是一路比一路艰难的横断山区!
穷!这一个“穷”字,当是生生世世负重的人们在无穷无尽寄望美好生活的日子里的无奈与叹息。然而在贫穷面前,桑嘎泽仁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和妻子加永措姆一起,开始了对“怎样过好日子的”思忖。他整天苦苦思索的是:一年到头百十块钱的收入,又如何能改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随着改革的春潮涌起。一股自发的萌动力逐渐从他内心深处喷激而出,而对昌都发展的大好时机,已过而立之年的桑嘎泽仁坐不住了,他渴望走出贫穷,走向新生。于是在1984年夏天,在城关镇党委、政府的鼓励下,依靠妻子加永措姆的大力支持,桑嘎泽仁以举债搞实体的精神,向银行申请贷款10万元购买了一台东风货车。
这一举动就尤如一块试金石,试出了桑嘎泽仁的胆量,试出了一个康汉子的为人,试出了藏东昌都地区第一个藏族农民个体运输户。以治穷致富为志向,来自贫困农村的桑嘎泽仁富了,他的致富靠的是党和政府的支持,靠的是他矢志不渝的一股子敢于向贫穷挑战的信心和决心,而这种精神正是时代精冲的主流。
那时候的桑嘎泽仁没有意识到,他的贷款之举,开创了昌都地区藏族农民个体高额贷款的先例;他更不会知道,若干年后,他的这一举动,被定位为藏东昌都地区改革开放潮流中涌现出的第一位运输个体户而载入史册。而事实证明,这“第一个运输个体户”的盛誉与桑嘎泽仁名副其实。一心脱贫的桑嘎泽仁没有闲着,购买新车的第二天,他就开始外出揽活,渐渐地他瞄准了昌都城镇日益繁忙兴盛的建筑市场。改革开放,昌都建设项目多,建房的、修电站的、筑路建桥的,一处一处工地,他都主动找上门去,揽得多,跑得勤,干得欢。一年不到他还清贷款,第二年省吃俭用又添置了一辆东风,聘请了一名专职司机。后来昕人说长途运输利润高,实在的他就动心了,东跑成都,西跑拉萨,来回一趟两千多公里。人很辛苦,路很遥远且路况极差,钱却赚得容易。然而,那种艰难的历程,却不仅仅是“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就能简单写照的。仅从1985年至1995年,桑嘎泽仁十年里经川藏公路跑成都就多达130多趟,路遇塌方、山体滑坡、雪灾而堵车是常事。至今他的妻子加永措姆回忆起1987年3月的一件事时仍是心痛不已,那一月的大雪天,桑嘎泽仁驾车受堵于素有“鸟雀都飞不过去”之称、海拔5100多米高的雀儿山,在大雪纷飞的山顶封堵了三天……没有水,没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整整三天,桑嘎泽仁只充饥4袋方便面……
想当初,别人搞运输一个月跑一趟成都,桑嘎泽仁平均跑两至三趟。问他累不累,他回答:车是新的,人是新的,痛快!没有更多的表白,每当收车时从对方手中接过账单数钱时,他那舒展的眉头就更活络了,跟光也亮极,并时不时啧啧有声:痛快!这便是一个藏族普通个体户发奋起家的第一个收获!
不久,昌都县城关镇四川桥屠委会周围的老百姓开始闻风而动。一时间,筛沙子的、洗l石子的、掘片石的、采条石的,沿河岸、顺山边摆开了一长溜,然而运输工具仍是简陋的两轮拖车,即便是一天忙忙碌碌十来趟,收入最高也不过十来元。桑嘎泽仁见了,愣一下,旋即把大卡车开到跟前,热情地探出头问:“要不要帮忙?”结果不言而喻,筛好的砂子石子一大堆,可运不出去,如何生出白花花的票子来?一个个眼巴巴正急呢,“雪中送炭”的桑嘎泽仁敞开车厢无偿提供帮助,谁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呢?由于桑嘎泽仁的无私帮助,村民一天采挖沙子的收入达到了40多元,每天往腰包装的现钱比往常多了两三倍。每当村民们一个个把运费送到桑嘎泽仁的家中时,他都拍拍自个鼓鼓的腰包,憨笑着说:“呐,各赚各的;钱,你们自个儿留着用吧!”
这就是昌都人!这就是澜沧江源所孕育的康巴人的性格!对于憋足底气的康巴汉子来说,生活在深山深壑久了,自然蓄发了一股与众不同的气势!而一旦登上峰顶,俯视脚下而放眼视野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番无比放达的豪情来!这,不是青春激昂所抒发的一付博大情怀,又能解释为什么?!
1991年7月,桑嘎泽仁以昌都地区第一位个体运输专业户和先进个体户的身份,作为昌都地区唯一的一名代表,光荣出席了全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荣获金质奖章一枚。时年桑嘎泽仁45岁,到北京领奖前,他留给前来送行的乡亲一个真诚的微笑,留给藏东故土一个潇洒的挥手!
也许你很难相信,一个从小因为家贫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有上过几天的康巴汉子,竟然堂堂正正走上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全国工商论坛。然而不容得你不信,这是事实。那是2001年12月7日,作为昌都地区唯一、西藏五名代表之一的桑嘎泽仁,身着传统的藏族服饰,用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及其一份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心声,感动了每一位与会代表的心。
其实读懂桑嘎泽仁也不难。在那次人才济济的全国工商论坛大会上,桑嘎泽仁在发育中讲到:“工商论坛论什么,我看最主要的是论贡献,就是论工商对国家的贡献,对一个民族的贡献,对西藏的贡献,对西藏社会和广大老百姓的无私奉献与付出”!还有什么比这一表述更朴素而直观呢?一点也不隐瞒,一点也不夸张,一点也不虚妄,这与他无私地援教助学、扶贫济困和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一样的品格。他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那就是以一名公仆的意识和情怀,全身心融入并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那时他的身份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届工商联理事、常委,同时身兼昌都地区工商联合会的副会长。
的确,读懂桑嘎泽仁不难。就在去北京开会前的一周,他还在砂石场领着70多名群众热火朝天地干,带着运输队不停地奔忙。说起车队。那是由最初的生达村运输队发展起来的,现在除生达村的运输个体户外,他还“收容”了前来投奔他的来自生格村、打普卡村、野堆村的好些村民,以及昌都县如意乡、邻县江达县的一些个体运输户,最多时达到了26台。在桑嘎泽仁眼里,这叫“规模开发,联合经营,大家受益”。曾经一段时间,昌都近郊不少群众常常为争地盘、抢生意而闹纠纷;有的运输户时常与外地老板之间因货运质量、量方以及结账拖欠甚至赖帐、呆帐等问题而争执不休,如此既影响了社会治安又不利于民族团结。这个时候,桑嘎泽仁以地区工商联领导的身份勇敢地站了出来,只要听说哪里有纷争,他都及时赶过去予以调处。20多年来,他先后成功地协调解决了57起纠纷,为这,他当选为昌都地区首届“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
1991年至今,他先后5次到北京、7次到拉萨参加全国、全区工商联会议。每一次,他都尽心尽责、认真履职;每一次,他都带去了来自西藏最偏远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最新感悟;而每一次,他的眼界都有新的拓展。新的内涵,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一个普通的农牧民成长成为西藏工商联理事,这对我来说
是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但我不会因此停止自己认定的路,我是属于大家的,我是属于社会的,我是属于西藏昌都的,我要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为昌都、为我的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平平淡淡才是真。再平凡不过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朴素的康巴汉子不懈追求,这就是自强不息!
●“先富帮后富”的朴素实践者
没有多余的表白,让桑嘎泽仁说几句心里话时,激动的他只表白了一份真诚的心愿,那就是“叫我说呀,什么是先富帮后富?就是有钱大家一起穿好衣服,一道过好日子,一同奔向美好幸福的明天!”
昌都县城关镇四川桥西北两公里处,有个叫“生达”的小村庄,历史上是昌都一带有名的“斑窟”。过去,这里的老百姓一日三餐填不饱肚子,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靠卖血和政府救济吃返销粮过日子。近年来国家多次扶持,无奈人多地少,穷山瘦水,依然治不了贫穷落后的病根,1993年全村人均收入还不到300元,如此,这一“血窟”又当仁不让地成了昌都县的有名的“穷窟”。那时候的昌都县城关镇的领导和蹲点干部,一提到生达村无不摇头叹息。
桑嘎泽仁跑运输来来去去经过生达村的次数多了,就觉得要帮当地的老百姓做点什么。他想,生达村紧挨城镇,山不清水不秀人不活,可是丰富的砂石料成山成山的诱人,要是开发出来,不是一大笔财富吗?于是,很早的时候,富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桑嘎泽仁就萌生了帮助生达村民创办砂石场的念头。
那是1994年4月27日,桑嘎泽仁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昌都县政府批准他组建“昌都县生村汽车运输队”。桑嘎泽仁觉得是大干一番的时候了,在县政府和城关镇的大力支持下,他以群众运输队为主体,一举创办了生达村砂石场。二话不说,甩开膀子,他一下把自家的三台货车全投进了这家村办企业。至于运输队,实际是他自己撑黄,另外村里有三台个体运输车,表面上加入运输队,却凼脑子里怕“吃亏”的小农思想转不过弯而观望的成分多,纯属自赚自盈。对于桑嘎泽仁带领生达村民脱贫致富小康的志向,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李光文和昌都行署专员多吉次仁,曾先后三次到其家中表示了支持;当时的昌都地委委员、昌都县委第一书记觉阿泽仁把桑嘎泽仁誉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为培养这颗好苗子,昌都县委、县府于1994年底破例将当时还是个体户身份的桑嘎泽仁聘为国家合同制干部。那个时候,生达村不少村民主动跑上跑下,强烈要求把他们信得过的桑嘎泽仁推选为村委会主任。顺乎民意,1995年初,昌都县人大、昌都县组织部和城关镇党委联合召开生达村村民大会,对村委会主任进行补选,结果全体村民一致公推桑嘎泽仁。从此,重任在身的桑嘎泽仁铁了心,开始一门心思地去实践他三年时间带领生达村27户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誓言”。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与群众穿一条裤子的,有钱大家一起穿好衣服,一道过好日子,一同奔向美好幸福的生活”。
先要发展。桑嘎泽仁首先带着大家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第一步,他在镇领导支持下,大力调整传统单一的农牧业产业结构,带领群众向农、工、贸、种、养、加一体化迈进;第二步,他扩大了村民运输车队,由最初的6台扩充到17台,实行优势营运;第三步,把村里闲散劳力组织起来,以分组包干的形式,实现规模效益。这三步看似简单,带绐生达村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7月,也就是生达砂石厂开工5个月后,村民们睁大眼睛满怀喜悦迎来了生达村历史上的第一个发薪日。桑嘎泽仁每点一个群众名字就递上一叠厚厚的崭新的钞票……
那是桑嘎泽仁发出的极其“磁力”的声音,你听——
第一组:罗松、布地14627元
第二组:斯多、顿珠、卡却11971元
第三组:美郎、阿扎7470元
第四组:阿嘎、罗嘎、齐美泽仁14049元
第五组:阿贡、向泽3985元
第六组:夏秋5718元
第七组:达瓦泽仁5145元
第八组:向永、嘎松多吉、布姆8103元
不难看出,砂石厂打破了“大锅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而在收入较少的几组当中,却也是“受益匪浅”——第三组的美郎是一位年富力强的精壮汉子,而与他搭配的阿扎,是一位年近50岁的村民,桑嘎泽仁把两人分在一个小组,其目的在于互帮互带,让半劳力也有一份可观的收获:第五组的两家是在“观望”中见到别人有大把大把的收益时才争着嚷着加入的,第一次结账就得到了近4000元的收入!第六组的夏秋是单干。当初分组时谁都不愿与他合伙。为啥,只要有一点钱就买酒喝,一喝就醉,一醉就闹事,常常闹得一个村子不得安宁;没钱了夏秋就去卖血,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浪荡一天就算过日子。桑嘎泽仁不愿看着夏秋放任下去,有一天找到他说,“夏秋,看你也是一条响当当的康巴汉子,你来人伙啊!劳动挣钱,总比没事干好些!”经过几次苦口婆心的开导,懒散惯了的夏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干了几个月,没想到一试就抱了一个“金娃娃”!他前后三次和桑嘎泽仁结账,第一次得到了390元,第二次得到了1278元,而到了第三次,他竟得了4050元的收入!无疑,对这位昔日靠卖血为生而无人管无人问处处遭人嫌弃的穷汉子,一下子得到这么多钱,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了!夏秋尝到了甜头,不仅改掉了好吃懒做的毛病,而且换了一个人似的,率先在生达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吃准了一心一意跟着桑嘎泽仁奔小康的定心丸!
对桑嘎泽仁领办运输队、全身心服务于生达村民的事迹,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人大常委主任的热地和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泽仁桑珠等领导同志都曾经多次给予高度评价。热地在1994年11月前往昌都县视察工作期间,专门到生达村砂石场看望了桑嘎泽仁和运输队的村民。那会儿,热地书记有力地握住桑嘎泽仁的双手说:“泽仁,好好干!你主动站到挟贫第一线是对的,我坚决支持你!生达村群众三年之后脱贫了,我亲自为你请功!”家在昌都,曾担任过昌都地区行署专员的泽仁桑珠副主席虽然远在拉萨,却先后十多次把电话挂到桑嘎泽仁的家里,详细了解桑嘎泽仁和生达村砂石场的近况。在这位老昌都的心灵深处,“血窟”生达村无时不让他揪心,而现在能人桑嘎泽仁不仅站出来,而且立下了带领生达村三年脱贫的誓愿,怎么不令他心喜、令他赞赏、令他牵肠挂肚呢?于是,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便把一颗心愿千里迢迢注入到了昌都……
作为回报,桑嘎泽仁没有令领导失望。1994年,他带领生达村民白手办场,当年创收72500元;1995年走上正轨,收入达到了14.73万元;1996年稳步发展,创收16万元!生达村有27户172名群众,仅按砂石场收入16万元计算,人均收入就达930余元,超出西藏自治区脱贫标准所定的300元现金收入指标,如按当时32个劳力计算,人均收入高达5000元。
1996年7月30日,昌都县委、县府在城
关镇生达村专门召开了扶贫工作现场会,对生达村砂石场三年来的发展作了全而的肯定。现场会上,时任昌都地委委员、昌都县委第一书记的觉阿泽仁同志充分肯定了桑嘎泽仁的做法。觉阿泽仁说:“桑嘎泽仁的行为是无私的、是无比高尚的,他不仅是昌部县勤劳致富的典型,而且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期待的乐于助人、先富带后富的楷模!”
桑嘎泽仁笑了,那一刻,爽爽朗朗的他笑得十分开心,笑得极为甜蜜!
生达村村民们笑了,那一刻,摘掉贫困帽子、与“血窟”作别的生达村人挺直了腰杆,笑得十分自信,笑得十分自豪!
没有多余的表白,叫桑嘎泽仁说几句心里话时,激动的他只表白了一份真诚的心愿,他说:“感谢党和政府给我的鼓励!感谢生达村群众对我的支持!为了带动更多的群众尽快富起来,我将更努力地去干,痛痛快快地去干!”
1997年1月10日,西藏自治区赴昌都县脱贫验收工作组专门对生达村最穷的2户进行了严格认真的核查,结果脱贫达标率达到100%。在昌都县扶贫攻坚的三年中,“穷窟”生达村彻底翻了身,并向小康日子和共同富裕迈出了一大步。而桑嘎泽仁个人,收入还不到他干个体时平均一年所得的十分之一。不用升华,这一以“先富帮后富”为志向、政于向一个严困村挑战的壮举,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一种无私而崇高的奉献!
●五保老人的“天使”
渴望辉煌,执著地寻求人间一份和谐永恒的爱,带给五保老人们一份温馨的阳光,是桑嘎泽仁理解生活、奉献人生的真正内涵。
1990年春天,昌都县中学四十多名扛着扫帚、高唱歌颂雷锋歌曲的学生,浩浩荡荡开进了昌都县城关镇敬老院。那年头全国上上下下舆论界都一直宣传:雷锋还活着。为此,各地学生都纷纷开展了以“见行动”为主体的宣传活动。记得邢天五保老人们一个个都笑开了颜,其中一位老人说着说着就提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为民办实事的雷锋,又从雷锋谈到了“我们的泽仁”。之所以将“我们的泽仁”五个字用上引号,是因为孤寡老人们前前后后称赞了他十多次。朴素的桑嘎泽仁并不是做几件好事给老人们看看样子就算了的人,五保户老人说得对,“我们的泽仁”的确不愧是一个活雷锋。
桑嘎泽仁说他自己一生之中颇渴望辉煌,因此执着地寻求人间一份和谐。永恒的爱,以带给数十名五保老人一份温馨的阳光。没有多少学识的他却不知道,这一追求,恰恰是他理解生活的真正内涵!他是实在的,用不着隐瞒扶助敬老院的“动机”:1984年贷款买车从事个体运输之前,他手中数来数去仅有176元钱,想不到国家并不嫌弃他,先后辅助资金10万余元!他是依靠国家的政策致富的,朴素的农民不会忘本,致富后的他想到了报答,于是把眼光投向了依靠国家赡养的五保老人。
1986年12月,在社会的一片赞美中,桑嘎泽仁为昌都县城关镇敬老院送去了6卡车柴禾,一举解决了敬老院50多位孤寡老人冬天取暖问题!而其实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从没有多花一分钱;跑长途贩运的时候,多是一天三个馒头,三碗快餐面。钱,一分一分地节省下来了,算一算有3000多元,这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送到藏东高原的80年代中期不是一个小数,桑嘎泽仁却如数送给了那些被政府赡养起来的五保户。时下称这种行为是送温暖,不过多是政府名义下的一种时髦的扶助方式。而桑嘎泽仁是以个体户的名义,这不能不让人格外称颂。在1987年春节藏历年前夕,他亲自开车为敬老院送去了6卡车柴禾的价值6千多元的牛肉、酥油、米面等物品,此后到2009年的每一个春节藏历年来临之际。他都亲往敬老院看望老人们,给每位老人送上一份丰厚的节日礼物。23年中。桑嘎泽仁个人为敬老院的实物捐赠累计折款达28万元。23年啊,不是一年,也不是短短两、三年,那是一条长河,汇聚了桑嘎泽仁多年的赤子般的爱……
至今人们还记得2001年元月15日,眼看新世纪第一个新春佳节即将来临的桑嘎泽仁顾不得自家如何过节,赶乘飞机到成都亲自为昌都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购买年货。14天后也就是农历12月29日(大年30)晚上10点才赶回家中。那时节,全家老小正盼着他回来共度良宵。看着满桌子热了又热的佳肴,桑嘎泽仁心里曾有过一丝不安,然而微笑始终陪伴着他,因为在他赶回家前的20多分钟里,他已将3000斤大米、600斤牛肉、130斤酥油、30条大茶和20袋面粉等年货一一送到敬老院的28位孤寡老人手中。
一年一年过去了,孤寡老人来来去去,都始终受到桑嘎泽仁无微不至的照顾。2009年春节前夕,桑嘎泽仁因长期的奔波劳累病倒在床,然而他却不顾身体,仍然坚持把18000多元的慰问物品亲手送到了敬老院……
从1986年到2009年,足足23年的付出,暖透了五保老人的心。如果社会上每一个公民都能以“为政府减轻一点负担”的角度想问题、干事情,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毋庸置疑,那必定是欣欣向荣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桑嘎泽仁是颇具代表性的。回过头,他当初立下的“解国家之难,匹夫有责”的志向及其出发点又何其真诚!这种真诚的实践和23年执著送温暖的精神若不解释为矢志不渝的品格,又能解释为什么?
然而私下里有人说他傻。傻吗?当真傻?用不着回答。对这个问题,人们自有评品,社会自有公论。倒是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改革之年,昌都人致富的多,少则有七、八万,十来万,多则上百万、上千万,与桑嘎泽仁囊中相比,当是绰绰有余,然而有谁能够站出来与桑嘎泽仁比一比金子般的心呢?别说是上千上万元拿去扶贫,就是让他拿出几十块钱扶贫赞助也是怨气一大堆。难怪世人嗟叹:活雷锋时代业已时过境迁了!问桑嘎泽仁的看法时,却是满脸堆笑,憨厚之极,而他宽阔的眉宇间又透有不少的灵气。他回答了我,还是那句老话——“二十多名五保老人需要国家的照顾,我欠国家的,我没有理由不去报答!”
不久,党把这一名“没有理由报答”的赤字接受了,到1993年,桑嘎泽仁已经是具有8年党龄的一名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如此有关他所作的一切就好理解了。1999年春节,昌都物价涨得惊人。一斤猪肉8元钱,一斤大白菜2元。五保老人们的生活费用相对减少了许多,桑嘎泽仁心急,到昌都镇各大市场上悉心转一圈,尔后立即驱车跑一趟成都,专门购回两台康乐桌球,雇专人经营摊点,一月下来,收入还乐观。桑嘎泽仁细算了一下。28个五保老人,每人每天可分得生活费10元!于是。他喜滋滋地把钱全部送到了敬老院!这一年的春节,他用大车赠送敬老院的礼物还增加了30斤酥油、100斤挂面。其后每年,他都定期不定期地拉上一些牛肉、大茶、酥油等物品送去,其中仅2002年春节藏历年期间,他就自掏腰包给敬老院买了B0斤酥油、90斤牛肉,4月又送去了50斤酥油,75斤牛肉……敬老院的老人们说:“桑嘎泽仁的每一次捐助,我们都深深记在心里,一辈子都
不会忘记!”
很难想象。桑嘎泽仁远在江达县的老家生活并不富裕,然而85岁高龄的父亲在得知儿子的善举后,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语!老人曾托人带信说:“这样做,对啦!菩萨高兴!”当桑嘎泽仁对我谈起“菩萨高兴”这件事时,不免有些难为情,然而这个身为共产党员的康巴汉子之“善举”并不是为了迎合菩萨的欢心才去做的,人们理解他。桑嘎泽仁的亲戚朋友多在江达县老家,日子也都刚刚好转一些,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向桑嘎泽仁伸手的。不仅如此,就连他亲儿子和儿媳也从没张口向他要过一分钱!儿子拉嘎和儿媳何跃玲在桑嘎泽仁的带动下,于1995年6月份率先办起了一座拥有40多头肉猪的养猪场。小两口从带领群众致富的角度出发,专门“内招”了两位贫困户做帮手,从某种意义上,小两口的行动正是桑嘎泽仁精神品格的一个缩影。
●无尚崇高的“第一职业”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群众说:泽仁,他够格。
1992年下半年,藏东某县教育界的日子难过。仅因文教局某工作人员预算漏报上百名学生的人头经费,就使教育上出现了30余万元的短缺!对于一个一直靠国家财政过日子的穷县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这一包袱的重压的,县里的学校老师首先炸开了祸,都俩月了,工资仍发不下来,空腹上阵,如何教书育人?更有那血气方刚的愣头小伙站出来发表了“再不发工资、就罢课”的所谓“宣言”!县里很重视,立即批示财政上援助一点,但怎奈已接近年底,既是缓解一下,也需东挪西凑好长一段时间。眼看着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受到干扰,正当这节骨眼关头,桑嘎泽仁急匆匆赶来了,当场掏出8000元说:钱,先垫着……
工资事件平息了,桑嘎泽仁步履轻松地回到了家;老师们领到了拖欠的薪水,哼起了欢快的小调;背着书包的学生照样迎着朝霞上学趁着晚霞回家。至于事情经过,除了校领导外,大多蒙在鼓里。人们不仅要问,桑嘎泽仁图个啥?图利吗?不像,如果说桑嘎泽仁是为了图“利”的话,几年来他不仅没有从昌都教育界得到一分钱的好处,反而数次为其捐款捐物。1991年7月和9月,他分别向昌都县、昌都地区人民教育基金会各捐赠了500元;1993年,他为昌都县教育事业捐款10000元;1997年他为昌都县城关镇打普卡小学捐助现款及材料折价17000元;2001年9月,为城关镇达野小学的10多名教师和20多名住校生送去了价值20000多元的柴禾和酥油等物品;到2009年4月,桑嘎泽仁先后为昌都教育事业发展捐款捐物折价30余万元……
他图啥?图“名”吗?对此,人们一度怀疑,而终究释然了。在“希望工程”兴起之时,中国成千上万个有识之士纷纷向失学孩子们伸出了一双双援助之手,难道也是为了图“名”?
1993年7月。桑嘎泽仁以崇高的知名度当选为昌都县人民教育基金理事会,同年10月,他又再次当选为昌都县人大代表。笔者在会下探访这位人大代表的心迹时,他不无诙谐地说:“教育事业是我的第一职业,为群众做点好事呢,也是我的第一职业,而个体运输、个体经营,只能退居第二职业啦!”
在场的人都会心地笑了!是啊,一个个体户把教育事业和为社会做点好事放在第一位时,谁能说他还仅仅是个以自我盈利为目的的单纯的个体户?谁还能放言几个体户都有其自私一面?还有什么比这一表述更朴素而直观呢?一点都不隐瞒,一点也不夸张,这与他无私地援教助学,扶贫济困和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一样的品格。因为无论他想什么还是干什么,无论是领导一个村发展生产还是带着一个镇大干乡镇企业,他都从来没有当过旁观者。他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那就是以一名公仆的意识和公仆情怀,全身心融入并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理事理事,就是理社会之需要之事,就是做人民需要之人”,桑嘎泽仁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执着追求的。除热心教育事业和工商事务外,他还积极参与其它社会活动。如今,他不但担任着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昌都地区政协常委之职,还是昌都县人大代表。看着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的桑嘎泽仁,难免有人会说些风凉话,但更多的却是来自社会的赞誉,来自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在群众心里,桑嘎泽仁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杰出代表。因为他的心始终与群众连在一起的。
从1986年起,桑嘎泽仁连续三年带动家里人,雇上二十多个四川民工,出动自己两辆东风车,对四川侨街道到城关镇之间的一段两公里长的上公路进行了维修,投资达3万元(该公路在昌都城镇总体规划工程建设中已得到全面整治);过去,四川桥街道附近没有一所象样公共厕所,1989年,桑嘎泽仁自购建筑材料,自雇施工人员,在路边修建了一所相当规格的公厕,1989年,其间支付雇人工资1200元,各项建材6000多元。默默奉献的桑嘎泽仁没有停止迈出的步伐,1990年,他在昌都镇办起了一家民政双扶综合服务店,长期聘用4名城镇无业、年老的困难户群众。1991年,一名职工因体弱多病。丧失了劳动能力,该职工自知无法上班,就悄悄地退隐家中,桑嘎泽仁知情后,亲自送去了800元安家费,并在老人的有生之年,每月发给一笔基本生活费,前后累计2200余元。
1994年11月19日,当笔者与桑嘎泽仁一道因事路过城关镇生达村时,一位藏族妇女闻讯赶来了,迎着满面春风的桑嘎泽仁,她激动不已地说:“好心人来了!好心人来了!”并竖起两只大拇指,恳请桑嘎泽仁到家里坐坐,说他是毛主席的儿子,是党的好儿子,一定能给她家里凭添光彩,带来福气!带来希望!笔者了解到这位妇女名叫桑嘎,时年58岁,她与一位年满16岁、腿部严重残疾的小女儿一起生活着,按情形,生活贫困当是十分明显,然而几百斤的大米和面粉整整齐齐摆放在厨房,不用说,这是桑嘎泽仁送的。当桑嘎泽仁看到桑嘎家没有柴禾煨火时,他的心又紧缩了,哆嗦一下,略带埋怨地对桑嘎说:“老妈妈,没柴烧了,怎就不说一声呢?您等着,回头我就给您送来!”语调平平,没有感人肺腑的表决,但桑嘎和她那懂事的女儿听了,止不住的泪水直往下流……
还有多少感人肺腑的事例?1993年桑嘎泽仁前后资助20000多元帮生达村2家贫困户翻盖了新房;1994年一位家境贫寒的乡邻病重住院交不起昂贵的医药费,他知情后当即送来了2000元;1997年他无偿帮助生达、野堆、达瓦等村的9户村民新修房屋多达90000元;2000--2001年无偿提供车辆帮助野堆村25户群众扶贫搬迁,前后30多天,仅油料费一项就用去8000多元……
不用列举了。再列举就是材料堆砌,而桑嘎泽仁这个朴素的康巴汉子,是根本不需要用众多的数字、用时髦的套话来烘托的,因为他每做的一件事都实实在在,每一件好事深深印记在人们心里。
群众说:桑嘎泽仁是毛主席派来带领大伙脱贫致富的大好人!
群众说:桑嘎泽仁就是我们过日子的主心骨!
群众说:桑嘎泽仁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干部,他够格!
群众说:桑嘎泽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对朴素的群众来说,他们虽不懂得极度赞美的概念。但实实在在评价一个人时却丝毫不失一份农民似的真诚!就如桑卡说的:“桑嘎泽仁,就是好!说他一百个好,一千个好,一万个好,也不过分!”
●小康路上写春秋
身上已没有多少积蓄的桑嘎泽仁,丝毫不留恋过去干个体时的生活,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决心趁着年华再干几年,带领更多的群众富起来,以此使自己本就富足的人生更加充满光彩。
2008年4月19日,春风激荡在藏东高原的日子,当记者来到桑嘎泽仁在昌都镇东郊10多公里处一片荒芜地拓植出的砂石场时,再一次亲身感受到了20多名群众职工的笑脸。在繁忙的机器轰鸣的沙石场工地。40多岁的城关镇野堆村村民珠次仁告诉记者:“桑嘎泽仁就象大哥一样善待我们,他总是要我们记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在他办的砂石场干活,我们感到很踏实。”来自察雅县的贫困群众次仁卓嘎、白玛央宗争着对记者说,“以前在昌都找份一天20来块钱的工作是难上加难,好不容易找到了有时还拿不到工钱,现在是桑嘎泽仁收留了我们,一天下来最少也有个40多元的收入。而且还管饭,这在过去想也不敢想。”就是这位叫次仁卓嘎的农民工,2008年头两个月已在桑嘎泽仁的砂石厂挣了2700多元现金!
记者了解到,就是在桑嘎泽仁创办的这一处砂石场。先后有40多名贫困群众前来打工,这里面不少是体弱多病的女工。问桑嘎泽仁为什么这样做,他真诚地笑笑,说,“能让贫困群众多挣一点钱,就能早一天脱贫;而早一天脱贫,就能早一天奔小康。”不用升华,与次仁卓嘎、白玛央宗一样,这些群众都一同走在小康路上。
时光倒转到2000年10月19日,这一天是昌都解放五十周年的纪念日,也是藏、川、滇、青四省区毗邻地区康巴文化艺术节在昌都隆重召开之日。在这一天,昌都城镇以崭新的面貌笑迎四方宾客。来自祖国各地的游人亲眼目睹到了高原新城的风采,而这份风采,深深凝聚着桑嘎泽仁等众多建设者的一份心血。昌都中路工程建设需要大量优质的砂石料,桑嘎泽仁主动请缨,短短6个月中,他就负责运送了20多万立方的砂石料;昌都地区体育场新建工程,桑嘎泽仁创办的砂石场送砂石料和土方多达80000余立方!而今,这两处建筑以优质的质量和几近完美的风格而成为昌都的标志性建筑那段时间,桑嘎泽仁与城关镇党委书记洛西一起,几乎整天在为昌都城镇的建设而奔波。一向关心、爱护桑嘎泽仁的妻子加永措姆心痛不已,她责备说:“你这样拼命,就不怕身体受不住吗?要知道机器也有擦油的时候……”然而桑嘎泽仁一转身又大踏步地走了,走得实实在在,走得潇潇洒洒。
2005年9月1日,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昌都地委、行署举行的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花甲之年的桑嘎泽仁再一次获得“社会特殊贡献奖”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这种尊敬发自内心,创业20余年,奉献20余年,从未止步,从来就没有一刻的停息,总是走得从从容容,总是行得高高大大,这种身姿,不正是他那矢志不渝的品格及其可贵的闪光点之再现吗?
回过头来,再看着桑嘎泽仁,他的一条裤子穿了6年,妻子为给打了3处补钉,仍舍不得换新;他干个体运输时一年最少可赚50多万元,如今为公弃私,按聘用干部的工资标准,一月才1500元,一年也仅收入2万多元;由于他一如继往乐善好施的缘故,过去积蓄的数十万元的家底,已所剩无几。身上已没有多少积蓄的桑嘎泽仁,仍丝毫不留恋过去干个体时的生活,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决心趁着年华再干几年,带领更多的群众富起来,以此使自己本就富足的人生更加充满光彩。
这就是桑嘎泽仁,永远的奉献人生!
“奉献人生”用在现今65岁的桑嘎泽仁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在藏东昌都,每逢“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佳节以及昌都解放纪念日和康巴文化艺术节等重大的庆典活动,政府都会郑重邀请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劳动模范们出席,精神饱满的桑嘎泽仁每每都在其中,并格外引人注目。人们惊奇地看到,桑嘎泽仁总是面带微笑,宽阔的胸前挂满了国家和自治区级的奖章,步履沉稳而坚定。毫无疑问,倍加珍视荣誉的桑嘎泽仁即是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代表,因为,桑嘎泽仁奉献的脚步始终没有停留,在这个社会崇尚和需要奉献的年代,桑嘎泽仁是永远的。
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当藏东高原又一个春天来之际,在2009年3月28日,西藏民主改革的重要标志一百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日子,笔者再一次来到桑嘎泽仁在昌都县城关镇野堆村开办的沙石厂,一眼看到的景象依然是那么繁忙、那么有序、那么充满生机。而谁能想到,已经65岁的桑嘎泽仁正身处其间,与好些农民工一起熟练地开动机器冲洗沙石。一了解,今年开工以来,桑嘎泽仁与16名农民工同吃、同劳动已经一个多月了!
农民工!那些是来自生达、野堆村、小恩达等村的贫困群众。那还是在2008年春节藏历年期间,野堆村村委会主任布祖就亲往桑嘎泽仁家中拜年,布祖心里感激呀,野堆村6家老大难的贫困户终于有了解决的着落……布祖不会忘记,桑嘎泽仁在年前专门找到他,郑重地说:“向巴然觉,还有麦郎、泽曲他们几家,我包了!”布祖能不高兴吗?近年野堆村16户搬迁户,其中6户群众的生活一直十分困难,拖了全村新农村建设和奔小康的后腿。桑嘎泽仁听说后,特意到野堆搬迁户中东转转西瞅瞅,回来就下了帮扶他们的决心。向巴然觉来了,从2008年3月1日到4月1日干了一个月,就从桑嘎泽仁手中接过了1800元的工钱!他流泪了,过去种地一年拼死拼活也挣不了这么多!这些年来,向巴然觉与病重的妻子一起苦苦支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03年搬迁到野堆村时建了新居,除国家扶助的部分外,他还欠下20000元债务,可是从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问,他总共才挣下5000多元。现在好了,靠桑嘎泽仁的帮助,一年就可挣下20000多现金,给妻子治病的钱有了,还建房的款也不愁了,心里头要多高兴有多高兴。
高兴!跟着桑嘎泽仁干,我们打心眼里高兴!生达村村民泽加说,这个普普通通的村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在桑嘎泽仁的工地上每天的薪金是100元。从桑嘎泽仁创办这个砂石厂时他就从生达村跟过来了,一干就是8个年头。泽加说,桑嘎泽仁是我们老百姓的主心骨,跟着他干,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事实上,泽加靠打工收入。已经翻盖了新房,并且添置了全套新家具,还购置了价格不菲的摩托。
高兴!自1986年来,桑嘎泽仁手把手先后带了49名徒弟。这些人大多出生贫寒。而今在桑嘎泽仁手把手地帮助下,一个个先后成为技术能手,成为了优秀的驾驶员,成为了致富发家的顶梁柱。
高兴!二十多年来,先后有500多名农牧民跟着桑嘎泽仁创业发展,直接获得现金收入多达700多万元!同时接受桑嘎泽仁直接的经济和物质资助的多达220多户,资助金额多达300万元!
高兴!桑嘎泽仁对野堆村村委会主任布祖郑重提出,在近两年内,他将把现有的砂石厂经营权和所有设施都无偿地赠给野堆村。那是什么概念?仅现有的一套采石、采砂、洗沙以及滚动石、抽水泵等先进设备,保守价值也在30万元以上!面对桑嘎泽仁如此大义,能够拥有并发展自己的村级经济实体,野堆村民谁不高兴?!
无疑,在群众眼里,桑嘎泽仁是这个时代杰出的代表。杰出的他,在于无以伦比的艰辛付出及其亢奋昂扬的人生之追求;在于无可争议的社会贡献及其精神境界完美之展示;在于矢志不渝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高尚品格及其坚贞执着的心灵之再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祖先的箴言至今仍有其鲜活的内涵。在这奔向小康、共建和谐社会的火红年代火红的岁月,精神振奋的桑嘎泽仁以其永不褪色的人生,永不停歇地大踏步行进在自己认定的小康路上,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