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责任拓宽农业路径
2009-09-27安天乐
安天乐
在第七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我县突出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开发实践,突出进度快、质量高、形象新、效果好的开发特点,着力打造民心工程,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发工作一直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
2006~2008年,我县连续荣获了焦作市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的称号,焦作市政府召开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现场会专门到我县郇封镇项目区参观。项目区群众给县开发办送去的锦旗上写着:“情系农业开发,心贴农民群众”、“农开惠民众,国策暖人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以民为本,搞好项目管理
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长久见效,关键是看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我县在第七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让群众全程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建设、验收和管护中,给予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给群众讲清政策,让群众看到实惠。
项目规划制订前,召开村民大会,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组织乡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安阳、新乡等地考察学习,增强群众主体意识,把“让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在项目区掀起了开发建设高潮。
——贴近群众搞规划,切合实际订方案。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科学与否,项目区群众的满意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要让群众满意,就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照顾群众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难,办群众之所盼。
如地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由于砖混井房防盗性能不太好,每次浇地都需要装卸水泵,群众普遍反映浇地不便;普通塑料出水口容易毁坏,铸铁出水口容易被盗,不易管理;另外,我们发现过去的混凝土出水口保护体一般都是放在地面上,浇水后冲走了周围土壤,如不及时培土,很容易倾倒,起不到保护作用,即便加了混凝土底座,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需要群众经常培土,费工费力。因此,专门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出钢制井房,并引进了新型工程塑料出水口,采用了加高保护体,解决了使用管理不便问题。
——人性化思路施工,人性化思路管理。
在安排项目实施时间时,把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意愿,最大限度保护群众利益。如地埋管道建设,为防止地埋管道施工过程中毁坏庄稼,利用秋收与种麦的间隙突击实施,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开挖一块、铺设一块。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聘请有资质等级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理的同时,邀请项目区群众代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过程,有效防止了劣质工程的产生。
——明晰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
工程建好后,能不能长期发挥效益,让开发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搞好工程管护是关键。
为了切实做好工程管护工作,我县本着“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林网、道路、机井和地埋管道等一系列管护制度,建立了县、乡、村、民四级工程管护责任体系,切实增强了群管意识。
林网和道路管护,多数项目村采取分段分包,将路段、沟渠管护权承包给私人这种“村栽民管”模式。机井及地埋管道节水工程采取井长责任制。而小文案村和郇封村在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产权归村集体,由村里选任责任心强的护林员进行管护。虽然管护模式不同,但由于责任明确,奖罚措施到位,新栽树木保存率在98%以上。真正将管护责任、管护费用落到了实处,保证了工程长期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夯实基础,增加粮食生产能力
在项目实施中,我县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把新打机井、机井配套和地埋管道节水灌溉作为建设重点,辅以农田林网建设、道路整修、农业机械、地力培肥等工程,认真落实项目公示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严格标准抓施工,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将项目区建成生产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服务功能齐全、农民生活富裕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具体做法有:
一是搞好工程招投标,多快好省建项目。对所有工程都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阳光操作,有效杜绝了“人情工程”、“面子工程”,选择了一批资质等级高、信誉度好、履约能力强的厂家公司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为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物资供应和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是加强工程监理,提高工程质量。在聘请有资质等级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进行全程质量监理的同时,由县、乡(镇)两级技术人员和村级项目威望高、责任心强、懂技术的干部、群众代表共同对所有工程质量全程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三是实行县级报账,搞好资金管理。有关乡村和项目单位按要求建立开发资金专账,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计划严格执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高标准完成,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目标。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0.2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年节水200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4万亩,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78万公斤,可增加种植业产值1486.5万元,增加农民收入463.9万元,人均增收284元。
项目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服务功能更加齐全,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如项目区机井全部配套具——农开办组织技术人员设计制造的新型钢制井房和传统砖混结构井房相比,占地少、投资少、工期短、安全可靠、使用方便、节省人工。加上地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农业灌溉可省水、省电近1/3,省工一半,正常年份可节约电费15万元,节省劳力5000个,省地200余亩。
科技助推,提高综合开发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瞄准农业高新技术,主动走出去,与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北京大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技术联系,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通过在项目区安排的500亩共6个小麦品种的试验示范,我们选定了抗冻、抗病、抗倒性能好,具有产量优势和品质优势的百农矮抗58新品系作为项目区小麦“当家品种”进行推广。
同时,我们在项目区建立了超高产攻关田,按照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实行了品种选用、土壤处理、配方施肥、整地质量、药剂拌种、机耕机播各个环节综合配套技术应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打造科技精品工程,发挥科技精品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为了提高项目区群众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程度,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编好培训教材。结合本地实际,以广大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着为基点,将适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内容编入教材,使教材具有适应面
广、针对性强等特点,深受项目区干部群众的喜爱。
二是扎扎实实搞好技术培训、咨询等工作。聘请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同时聘请有实践经验,在种、养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创新获得成功的科技能人,在课堂上和田间地头现身说法。
三是组织项目区干部群众现场参观学习。通过组织项目区干部群众到先进地区、技术示范点、生产厂家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发动群众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来发展生产。
四是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使用采取补贴政策。如2007年秋季种麦时,对项目区以每斤小麦种子优惠1.2元的价格实施统一供种,以每袋生物有机复合肥优惠50元的价格向农民提供肥料,农产品优质率和生态有机复合肥普及率达到100%,顺利完成了5000亩粮食高产技术示范推广任务。
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新品种的引进,项目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2007年度项目区郇封镇小文案村,2008年粮食年亩产达到1 160公斤,较开发前增长35%。项目区建立的130亩高产示范田小麦亩产达718.2公斤,较同等大田高出150公斤。
2008年6月6日,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及有关专家、焦作市副市长王荣新、焦作市农业局局长宋作实等有关领导专程到示范方实地调研考察,对我县小麦创高产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人民网——河南视窗在“中国粮食数河南”栏目于2008年6月20日以《修武县小文案村百亩方小麦亩产达到1436斤,创全国历史最高》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2008年8月29日,由河南省玉米首席专家王俊忠研究员率领的河南农业大学、省农业厅、河南农科院专家测产验收组,对项目区百亩夏玉米超高产示范田进行了实地测产,平均亩产达到865.8公斤,其中16亩超高产攻关田,亩产达901.8公斤,创全省同规模玉米攻关田单产新高。
王俊忠专家评价说:该攻关田目标明确,技术措施科学,不仅成功实现了超高产目标,而且实现了节本增效,生态与环保、创新与推广的有机结合,应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应用。
小文案项目区超高产示范田夏秋两季粮食亩产达到1620公斤,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年亩产吨半粮的目标。
焦作日报2008年9月17日头版头条以《我市粮食超高产创建再传捷报:小文案攻关田亩产突破吨半》为题,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食创高产取得的成效给予报道。
2009年,项目区建立了小麦种子繁育田1.2万余亩,生产矮抗58等优质小麦种子600万公斤,平均每公斤比一般小麦多卖0.1元以上,仅此一项项目区群众可增收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