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 748工程启动 促进计算机中文化
2009-09-27
为了改变我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解决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原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原一机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
748工程分为精密中文编辑排版系统、中文情报检索系统和中文通信系统三个子项目。其中,精密中文编辑排版系统(即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业的一场技术革命,催生了北大方正、华光等一批明星企业。
作为 748工程的主体部分——电子出版系统技术的奠基人王选教授曾表示:“748工程对于汉字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的接轨这一世界性难题是个超越。”
王选教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研究工作。他本着用世界一流技术改造我国印刷业落后面貌的宗旨,在1979年和1984年两次引进风潮中,坚持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先后研制出华光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方正91、方正93六代激光照排系统,同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性能,最终形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熟商品。
从1987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走向市场并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中国掀起了“淘汰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激光照排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于国际水平。两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也指出:“很多人提到激光照排,以为这只是一个技术,其实这是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到处都在,包括现代人最熟悉的中文短信和中文电子邮件。”
在2000年由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组织的“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中,王选主持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项目名列第二位,仅次于“两弹一星”。这项技术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是国家对王选这一发明的充分肯定。
748工程具有重大意义。它启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为汉字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中文化的进程。
[ 链接 ]
748工程大事记
1976年8月,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做出越过当时国际流行的第2代、第3代照排机,直接上第4代激光照排系统的决策;1980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伍豪之剑》;1985年5月,华光Ⅱ型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在新华社投入运行,后被评为198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8,华光IV型投入批量生产,由于采用了两块专用的超大规模集成芯片,性能比华光III型优异得多;1992年1月,《澳门日报》采用彩色出版系统,成为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和输出的中文彩色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