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2009-09-26徐珊珊
[摘要]分析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计算机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创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提出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分层次教学、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全程考核模式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分层次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920188-01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要以必须为前提,以应用为目的组织教学,强调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1];师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考核重知识、轻能力,习惯于纸上谈兵;教学内容选取脱离各个专业领域应用方向,实用性较差;教学组织过于模仿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不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征与目标;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和资源;等等[2]。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本着高职院校“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特点,要使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关键要抓住能力培养,它既是知识的活化,又是素质的原生态[2]。就本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然后根据自愿原则施行分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2.根据学科差别,合理的分类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3.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选修课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本着学以致用,重在应用的理念,选择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图形处理、等公共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3]。4.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核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传统的笔试只适合于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
(二)教学管理的创新。1.改变以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各自为阵、自由教学、教学效果低下的不利局面,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运作机制,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2.按照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和考核的统一要求,结合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着手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考试取证机制。3.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由计算机联合教研室负责,制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4.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立联合教研室、稳定任课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大对任课教师的考核力度,引进必要的激励机制。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必须从“计算机应用”这个角度来规划计算机基础教育。对高职学生,应以应用知识为主,重点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依据教学大纲,在内容上选择在企事业单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来作为教学案例,再通过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案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理论教学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4]。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应采取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对于很多应用型课程,比如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等,本身就不存在什么理论基础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精讲多练”,注重启发。归纳起来就是以模块教学为主导,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手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联机大屏幕投影系统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
1.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2.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3.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4.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爱好;5.通过毕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
三、创新实践的效果
经过与改革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我们感觉到,在进行改革之后,教学效果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4.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5.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把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改过程中,不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还需要在组织、管理、考试模式、教学资源优化、硬件环境等多方面配套实施改革,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改革成功的实施,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
参考文献:
[1]朱有才,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6).
[2]冯博琴、顾刚、赵英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中国大学教育,2006(12).
[3]包空军、尚展垒,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计算机教育,2007(1).
[4]田启明,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几点看法,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4(3).
作者简介:
徐珊珊(1982-),女,本科,山东枣庄职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助理讲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及数据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