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述评

2009-09-25郝海晶雷云云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稳定性战略

郝海晶 雷云云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刻画了战略联盟稳定性相关研究的演进脉络,并从联盟企业合作、联盟结构、联盟运作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析。

关键字:战略联盟 稳定性 演进

一、国内外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脉络

国外的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经历了从实证揭示到不稳定性原因分析,再到考察如何维持战略联盟稳定性这三个阶段,体现了从不稳定性研究逐步向稳定性研究的过渡路径。

第一阶段截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属于战略联盟研究的初始阶段,以调查分析的方式对联盟不稳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实证研究,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联盟不稳定性的统计揭示,缺乏针对联盟不稳定性或稳定性的深入分析。

Beamish(1985)和Kogut(1988)等开始注意到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Porter(1990)在其价值链理论中指出联盟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到1993年,Bleek和Ernst对全球战略联盟进行了跟踪调查。帕卡和艾利欧(1994)针对资本公司、公司发展主管和投资银行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他们针对这些公司的并购失败率与联盟失败率进行比较,并购失败率为50%。

第二阶段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之间,主要从交易费用论、博弈论和资源困境论的视角对联盟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其代表人物主要Hennart(1988)、Parkhe(1993)以及Madhok和Tallman(1998)。此阶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解释不稳定性成因的层面上,因而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较为系统的联盟稳定性研究成果和框架。

第三阶段开始于1997年,Inkpen和Beamish对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做出了精确的界定,并从理论上定义联盟的稳定性。联盟稳定性问题真正开始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是在1998年,Spekman、Isabella和Macavoy对战略联盟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联盟稳定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由Zeng和Chen(2003)基于社会困境理论构建的较为完善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强调了信任等社会因素对战略联盟保持稳定有重要作用。

国内对战略联盟的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国内学者才开始对战略联盟稳定性进行研究,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只是西方关于联盟稳定性研究的概念引介,更多的只是作为联盟研究中的些许理论延伸,既缺乏对联盟的稳定性进行系统的、深刻的研究,也没有对中国企业的联盟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战略联盟企业间关系的稳定性

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松散的组织,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战略联盟企业关系不稳定的原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从博弈论的角度、从资源依赖和谈判能力角度、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从战略行为理论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吴海滨、李垣、谢恩,2004;汪锋,2005;梁家强万迪■,2008)。交易成本理论是最早用来解释联盟不稳定的理论之一,Hennart(1991)率先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研究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Gulati(1995) 认为联盟双方都假定是既得利益追逐者的前提下,在联盟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当联盟的交易成本上升到足以抵消联盟可能带来的收益的情况下,联盟的不稳定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事前和事后的隐匿信息和行为都会导致联盟成员难以互相信任。交易费用理论能够有效地揭示联盟内部的合作与冲突、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由此而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以及专用性资产对于交易费用的重要意义,因而有利于理解战略联盟的合作本质(Hennart,1991;Madhok和Tallman, 1998)。

2.影响联盟企业关系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的研究。

1999年,Yan和Zeng发表了一篇关于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研究的经典综述,在前人的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的基础上对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从内在合作冲突、文化差异、控制权结构、成员特性和外在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并指出了未来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如必须重新界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定义;中性化、动态过程性和多维度的不稳定性分析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Das和Teng(2001)结合战略联盟的竞争和合作特性,深入分析了联盟过程管理中的关系风险和执行风险、企业联盟决策中的三个两难抉择(合作与竞争、长期与短期、柔性与刚性)以及信任及控制与联盟稳定性的维持等问题,并且基于资源基础论提出了第一个结合考虑环境变迁风险和内部合作风险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框架。

三、战略联盟组织的稳定性

目前,已有学者从战略联盟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稳定性。R.Duane Ireland,Michael A.Hitt和Deepa Vaidyanath(2002)认为联盟过程包括:联盟伙伴的选择、联盟的实施控制过程和联盟的绩效评价,并以增加联盟竞争优势为目标,提出联盟的有效管理是联盟竞争优势的源泉,从而得出联盟的稳定运行有利于联盟竞争优势的保持。Birnbirg从5个方面研究了联盟合作者间的控制问题:绝对与相对投入的程度、回报的对称性、双力的信任程度、不确定性的大小、形成关系的时间长短。这此因素的重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间不同的组合影响着联盟的稳定。张树义(1999)认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稳定性,一是利益稳定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利益起决定作用。一般地,联盟中企业数目与联盟稳定性呈正相关。Stephanie Rosenkranz和Patrick W.Schmitz(2003)运用Graossman,Hart和Moore的不完全契约的方法研究了R&D动态联盟中影响联盟稳定性的最佳所有权的分配问题;戴建华(2003)从动态联盟内管理权关系模糊,收益不均衡,企业文化差异,保护核心竞争力对伙伴关系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Bierly III和Joseph E .Coombs(2004)从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应的不同管理结构来分析研究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认为处于产品发展初期和后期的联盟较产品发展中间阶段更不稳定。

四、战略联盟运作稳定性

谭鲜明、黄龙生(1997)假设结盟的稳定条件是N个公司中的K个公司组成Cartel之后,Cartel成员不愿退出结盟,Cartel之外公司不愿进入组织中。Dawna L. Rhoades和Heather Lush(1997)研究了定位对航空业战略联盟持续稳定性的影响。单泪源、彭忆(2000)运用博奕论,根据联盟利益分配结构,提出并分析四种多组织成员的博奕模型。周勇,周迎春和王辉(2004)对项目管理战略联盟的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作了一定的研究;卢少华和陶志祥(2004)对动态联盟企业的利益分配进行了博弈分析,指出协商博弈是价格博弈的最佳策略,但是往往缺乏稳定性;吴昊,杨海英和陈良猷(2004)分析了联盟内合作竞争博弈中的复杂性与演化均衡的稳定性;贾平(2004)分析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与契约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激励性动态契约的特征、内容及风险问题,以及通过契约管理来提高联盟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效率;张喜征(2005)基于对虚拟企业内部信任机制的分析,研究了虚拟企业运行的稳定性。

五、结论

从以上关于虚拟企业的研究以及关于企业联盟稳定性方面的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在虚拟企业和联盟稳定性方面均做了较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加深了人们对虚拟企业和联盟不稳定性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相对来说,对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针对联盟过程中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要素构筑合作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保持合作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空白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机会,并因此而预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把联盟稳定性作为战略联盟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

2.现有研究没有区分环境变迁和内部合作冲突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对稳定性概念缺乏一致的理解和把握。

3.目前的联盟不稳定性分析无异于一般的合作冲突分析,因而不能体现战略联盟的特性。现有的研究尚不能把上述问题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

4.现有研究关注的是联盟的点均衡,但战略联盟往往表现为域的稳定性,即联盟总是在一定条件所构成的范围之内能够维持稳定,围绕相同价值链所形成的战略联盟也存在契约差异性,因此,有必要界定联盟的稳定性边界,进而确定稳定性区域。

5.关于如何维持联盟稳定性的问题,现有研究只提出了原则性建议,特别是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但是,对信任的关注并没能得出令人信服的、内生于量化分析的必然结果。

6.进行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并基于中国企业的组织转型实践进行应用性研究仍旧是研究的缺口。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稳定性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战略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光和热的不稳定性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