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09-25赵志强
赵志强
创造性思维,也叫创新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达到认识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各学科教学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教师:
1、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求异,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学生中间,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 ,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有进步意识的新设想、新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提出独特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怎样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其有效方法就是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如讲美国西进运动时,可与我国西部开发进行联系。提出以下问题(1)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如何?有哪些差别?(2)中国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有什么区别?(3)我国西部开发应从美国西部运动中吸取哪些经验与教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反对意见时,要耐心听,有意诱导,但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允许学生把话说完。另外教法上应多采用启发讲座式,切忌满堂灌。
再次在课堂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部门不同的学术观点,以活跃学生的多维型思维,使其懂得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就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
2、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案,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执着的去探索。因此教师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案,如:《英国工业革命》就可以反传统放入先因后果,顺理成章的罗列,而采用图表、文字、数据等形式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让学生在诧异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至于新视角、新思路、心情境、新问题中,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同时,教师的教育应有弹性,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3、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题的学习活动的组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使之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阵地,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与时间,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激”为“导”,也即是导读、导思、导议、导练。如何诱导呢?其中有效途径是巧设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如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的理解,就可提出如下问题:1、那些事实表明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2、其彻底性表现在什么地方?3、五四运动彻底性的原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又窄变宽、由抽象到具体,使要掌握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造性要素都得到了训练。
二、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训练时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逐步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下: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导入新视角,启发学生发现新因素;引发新争论,激发思维火花。
“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然的火”。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教学,加强创造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其主动活泼的发展自己,就一定能科学的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