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学教学的专业差异性与共通性研究
2009-09-24汤艳玲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心理学在社会领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心理学课程已被很多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纳入课程体系。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目的,提出高职心理学教学既要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又要反映各专业之间的共通性,并对两种特点的实现方式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学;差异性;共通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就培养目标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5A类);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5B类)。随着社会进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心理学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心理学课程已被很多高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纳入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的共同心理状况与问题进行健康引导;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该类课程包括与营销相关专业的《消费心理学》、与管理相关专业的《管理心理学》、与旅游相关专业的《旅游心理学》等。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第二种形式的心理学课程。
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凸显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
行业针对性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虽然也有专业划分,但并不面向特定的行业。毕业生流向更多元化,既可以进入生产第一线,又能够走向教学科研岗位。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心理学课程教学偏重基础理论,侧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创新。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心理学课程更侧重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是联系学生的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实际。这样,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心理学课程在兼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具有鲜明的行业针对性。
专业兼容性从我国高职高专专业目录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根据行业领域和岗位设置进行划分。根据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共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某一方面专业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人才。考虑到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教学在重视专业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各专业间的联系,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某一专业的能力,也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
正因为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学课程具有以上特点,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必须在把握专业差异性的同时,兼顾各专业之间的共通性。
心理学教学的专业差异性
各专业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已经体现了专业差异性。各章节在讨论某类心理现象时均特别强调是在特定情境中。如《旅游心理学》强调“旅游活动中的××”或“旅游者的××”。《管理心理学》教材联系管理行为,将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相结合。总之,各专业的心理学教材内容通常都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和情境定位,这就体现了专业的差异性。
目前,各专业的心理学教材分科还不够细,通常是几个专业开设同一门心理学课程,选用同一本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专业针对性,对不同专业的同一门心理学课程应当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区别。
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以各专业的职业定位与岗位要求为依据。与管理相关的专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文秘等)均适宜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但各专业的职业定位是有差异的。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是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是在物业管理相关行业从事物的管理和人的服务,文秘专业的职业定位是办公室文员、秘书岗位。不同岗位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人员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这些工作在《管理心理学》中对应的内容包括激励理论、个体心理、情绪管理等。这些知识应当突出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两项具有专业特殊性的重要工作。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强化与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相对应的激励理论方面的内容。而其他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的专业的职业方向对激励理论的运用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那么深入,因此可以减弱激励理论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而增加与其专业相关的内容。如文秘专业应强化领导心理、组织心理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工作中处理与领导和其他员工之间关系及协调组织内各部门间关系的需要。
由此可知,各专业的心理学课程虽然在课程名称上已经体现了专业特点,但对于开设同一门课程的不同专业来说,心理学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区分,这正是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行业针对性的体现。
为了体现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专业差异性,学校和教师应当配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务部门在排课的时候,对开设同一门课程的专业要尽可能按专业分班排课;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分专业编制教学大纲,制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在内均能够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教学方案;最后,教师除了要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和了解授课专业的行业特点,以拉近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心理学教学的共通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健康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除了公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心理学课程也可以担负起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是专业心理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的就业形势看,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很可能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并不完全对应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能够自如地处理职场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调整自己在面对危机或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课程的专业兼容性正是体现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的共通性,既要帮助学生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又要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要达到这两种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高职生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除了专业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外,适当加入与高职生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如人格、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挫折心理、疲劳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由于高职院校教学侧重于知识运用,因此,在面向高职生讲授以上内容时常以案例和现象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情境再现,将理论融入到情境中,引导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以开阔的胸襟面对困难和问题。例如,在讲疲劳心理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疲劳时的状态和产生原因,针对原因找到预防或消除疲劳的方法,并带领学生进行消除疲劳的活动,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语言表述并归纳疲劳的感受、疲劳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方法。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规律,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科学地应对。
(二)以认识自己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进而了解他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职生对外界的认识不断成熟和深入,自我意识也在向广度、深度发展。在新环境中,高职生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自我价值都有浓厚的求知欲。因此,在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例如,讲气质时,给学生做气质类型测试的问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并分析各种类型的表现。通过气质类型自测教会学生认识自己;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表现教会学生分析和了解他人。
高职生的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和不成熟性。他们意识中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矛盾,迫切希望通过自我矫正,实现二者统一。高职生自我意识的不成熟性使其容易走向自卑和自大的极端。很多学生都意识到这样的困惑,他们对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在于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学会心理分析,解开自己的困惑。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和全面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欣然接受自我,恰当评价自我。不仅讲授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克服对自我偏激和错误的认识。除了针对学生自我意识的问题进行引导,还可以反思教师自己在自我意识上的偏差,与学生交流在解决自我意识问题过程中的心得。师生在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拉近了距离,增加了学生面对自身问题的勇气和决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精神。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增长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正确看待自我的能力,提升了自信。
从向内的对自我的观察到向外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这是一种认识路径。心理学课程要培养学生以认识自我为起点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提高认识他人和社会的能力,为最终恰当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共通,以相同手段传授不同内容
专业心理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探索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除了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的一般特点如下:(1)学习意识基本成熟,在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安排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支配权。(2)学习动机发展已经达到较高层次。能以学习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作为学习的内在深层动力,学习活动具有更高的自觉性、竞争性和紧迫感。(3)学习智力和能力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因成绩不够优秀而无缘本科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基础知识打得不牢的问题,因而影响到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但也因此为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4)学习自我评定力增强,能够依靠自己的学习结果提供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有计划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和能力。
高职生的学习心理除具有以上的特点之外,还面临着一些困扰,主要包括:(1)学习动力缺乏。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如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等,也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外部原因,如家长忽略学生意愿、强制性地为子女选择专业等。(2)学习疲劳。分为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和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的疲劳。(3)注意障碍。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中优势兴奋灶无法建立。(4)记忆障碍。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等心理状态导致的记忆主动性缺乏、过度心理疲劳、情绪过分焦虑或抑郁等造成记忆效率低下。(5)学习焦虑。包括知识和能力不足,认知评价能力不够,应试技能较差,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导致无心向学。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这些困扰,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和心理辅导的途径解决。在心理学教学活动中,为了避免这些困扰的干扰,就需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的一般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安排包括心理测试、情境演练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参与性教学环节。例如,讲态度改变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年龄层次和社会背景的人在情境中的态度和反应,然后由各小组选择几位成员扮演情境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并阐述如此表演的理由。通过情境演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抑制学习困扰的产生;同时贴近生活的情境设置,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人群,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寓自我教育于解决他人问题之中。心理测试、情境演练、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关键就在于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一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对学习感到有意思、有热情,在学习当中获得成就感,学习疲劳、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学习焦虑等困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也会为学习注入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心理学课程要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各专业领域之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心理具有的共同特点及高职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使心理学教育不仅要体现专业的差异,还要具有共通的联系。把握专业差异性和共通性,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2]杨近,姚启和.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兼谈高等教育类型的区分[J].教育与职业,2000,(8).
[3]郭扬.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9,(1).
[4]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吕鑫祥,黄克孝,成永林,郭扬,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
[5]吴绍芬.论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1,(2).
[6]高美华,孔玉芝.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汤艳玲(1982—),回族,桂林山水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与科研。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