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探析
2009-09-24罗传玲
罗传玲
摘要:阅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不可替代的功效,随着阅读文本载体的变化,阅读文献信息的良莠不齐,使人们的阅读呈现出阅读行为短期化、阅读内容图文化、阅读形式网络化、阅读行为被动化、阅读活动概念化等新的变化趋势,因此,阅读需要通过有序的文化导向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使阅读能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阅读;精神生活;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4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4-0063-04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丰富以后,迫切希望自己精神生活内涵的提升,人们广泛的求知欲体现在崇尚社会风尚,追求生活品质,加大信息知识的阅读量等方面。然而,阅读文本载体的变化、阅读文献信息的良莠不齐,使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偏离中华传统阅读价值取向,阅读的真正含义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呈现出阅读行为短期化、阅读内容图文化、阅读形式网络化、阅读行为被动化、阅读活动概念化等新的阅读形式,削弱甚至替代了传统的宁静致远的阅读功能与价值。面对这种新的阅读形式与需求变化,如何通过社会有序的文化导向活动,有效组织和指导人们阅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阅读是人们提高生命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公民最起码的受教育要求是让自己学会听、说、读、写、算等五大本领。其中阅读被列为写、算的前提和听、说的基础。我国政府从民族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风尚,即“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那么,什么是阅读呢?“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它分为:文本阅读和超文本阅读。文本阅读是指以印刷文本为基本阅读载体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的一种阅读,亦称“网络阅读”。阅读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人们接受教育、开发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了解社会、认识自然、观察现象、品味人生、丰盈心灵、排遣寂寞、享受闲暇、启发智慧。阅读既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品质提升的方式,也是社会交流和人际沟通的桥梁。通过阅读,人们观念得以与时更新,素质得到整体提高,认识达到和谐统一,国家国力获得全面增强。在当今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实力的竞争中,人的创新能力的较量和比试已成为决定因素,而创新能力的强弱,归根于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体现一种信息知识素养,即个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综合信息、表达信息的思辨能力。因此,可以说阅读是人们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是民族发展后劲的力量之源,是国家竞争实力的创新之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一定要注重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注意改善人们的阅读环境。
二、阅读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两千多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里长期稳定的读者不足6000万人,有阅读习惯的读者不足10%。目前人们阅读的这种现状令人担忧。笔者认为,这与占世界人口20%的泱泱大国,与当前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那么,导致人们阅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阅读意识淡薄,文本阅读行为短期化
获取知识的阅读观念逐渐被追逐功利的阅读思想所潜代,在阅读中追求实用效益,造成短期行为,如学生只为考试、职业人只为出国、专业人只为获得各类证书等功利性的阅读,一旦短期需求实现,便束之高阁,阅读只是满足一时需要,而非终身所求。出现了如作家林语堂当年斥责的功利性的读书行为所形容的那种情形:“今人读书,成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诸如此类,都是借文书之保,取利实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
2,阅读速度加快,文本阅读内容图文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阅读时间、精力的有限,使阅读在作为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更多地承担了休闲娱乐的功能,出版社为适应这种新阅读变化,也及时推出了各种古典名著的白话本、注解本、普及本、通俗本和长篇巨著的缩写本,方便人们“速读”。以图为主的图文书取代繁多的文字表达文本,虽有其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节省时间,满足人们快速阅读的实用性需求,但使阅读出现了以休闲性阅读取代学习性阅读本意的现象。
3,阅读方式改变,文本阅读形式网络化
文本载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带来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在从纸质媒体了解知识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途径获取,而且选择网络阅读更为方便快捷,相比传统纸质文本那种相对独立单一,缺乏互动的阅读情形,网络阅读更显新颖时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好奇”、“有趣”、“新潮”、“时尚”的阅读心理,但却不能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容易形成阅读思维趋于简单、注意力分散,阅读目的不明确,从而降低阅读质量。
4,阅读条件限制,文本阅读物质贫乏化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落后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文化设施匮乏,文本阅读条件缺乏,人们不仅买书难,而且借书难、看书难,这种困难局面,致使有阅读需求的人们也没有条件阅读,信息公平均等获取受到制约。
5,阅读动力不足,文本阅读行为被动化
阅读受制于统一应试制度,难于深入人们心灵。如2007年5月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值得特别关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的文章,指出在上万名中小学生阅读的抽样调查中,中小学生普遍认为社会读书氛围不浓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阅读持否定性评价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课外阅读动力明显不足,阅读量少,阅读的知识面窄。我国的学生阅读大多为应试型阅读,课外的享受阅读、快乐阅读和修身阅读的学生甚少,出现了阅读行为被动化的局面。
6,阅读活动单一,文本阅读主题概念化
人们阅读日益减少的现状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在大力开展一些阅读知识推广活动。但是面对人们阅读倾向的变化,活动应变措施单一,整体上从社会群体的阅读兴趣与需求考虑不多,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活动较少,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得到普及和增强,阅读的本质内涵与行为意义没有浸透于人们的心灵,没有渗透到大
众日常生活中,效果甚微。可喜的是,2007年4月23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在广东东莞成立,标志着推动人们阅读不仅有了专门的组织指导机构,而且有可能将阅读指导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持续化。
三、阅读要承担起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
著名学者刘梦溪说:“阅读是个体生命的提升,更牵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的塑造。”这说明阅读除了求知外,还在于能促使人们在阅读中实现灵魂的洗礼和观念的更新,引导人们精神更趋纯美和成熟。因此,面对新的阅读倾向,有必要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契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政府统筹为龙头,以各文化部门相互协调为基础,以指导人们阅读活动持续稳定开展为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整体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在引导人们终身学习,潜心阅读上下功夫,使阅读成为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具体措施是:
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第一,是要注重人们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读者在一定时期的阅读行为倾向;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读者大众对文本认识的一种普遍现象。”当前,高新技术的崛起,互联网的发展,深入影响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浏览式、快餐式浅阅读形成了日益浮躁的阅读习惯,中华民族悠久的阅读传统正在渐渐流失,阅读使人明理、励志的作用渐渐远去,因此培养人们广泛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确立现代阅读理念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发达国家人们的阅读理念。英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浓郁的海洋文化氛围和强烈的民族独立性养成了全民“从阅读走向高贵”的阅读理念。勤于读书、看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凭阅读赢社交,以阅读为快乐,靠阅读增涵养,借阅读显尊贵”的阅读文化特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形成了人们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与乐观随意的生活方式,阅读中追求内容的新奇与刺激,倾心阅读过程的欢乐与快感,成就了美国人感性的“以阅读为娱乐”的阅读理念。日本是一个乐于并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的岛国。在日本人的心目中,阅读是必修的课程,也是日日该做的功课,是国民摆脱愚昧通向富足生活的必由之路。举国上下形成了要读书、广读书、读好书的“混合型”阅读理念。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立文化的国家。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还有自己自成一体的审美标准。我们的阅读常会聚焦于经典著作和名家名篇。这种经典情结,形成了国民的“经典型”阅读理念。总之,笔者认为,各国阅读理念都是由本国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当下,我们在坚持我国自有的特色经典阅读理念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阅读理念,取长补短,形成我们的现代阅读理念。
第二,要培养人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人的阅读能力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形成和显现。马克思曾指出:在共产主义者看来,“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人的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之一,因为它构成了人的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应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培养人们阅读的主动力,训练人们阅读的能动力。根据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人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和引导人文情趣思考,使其“择精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并融阅读于生产、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力求使人们在阅读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感知世界最新动向。从而全面提高人们认知、分析、理解、评价和判断的阅读思辨能力,即在浏览中查获信息的能力、在分析中识别信息的能力、在评价中判断信息的能力、在综合中选择信息的能力、在处理中表达信息的能力,提升人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2,科学制定阅读指导原则,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
阅读指导是指针对人们的阅读动机、阅读内容、阅读技能等方面给予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一个指点人们阅读的实践活动和引导人们阅读心理的过程。当今人们在阅读活动中的主要表现为:阅读的目的与动力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价值观。人们越来越讲究利益、效益,而缺乏质感和内涵;越来越讲究功利、实际,而缺乏目标和方向。他们一方面是对自身现实阅读不满,另一方面又对未来阅读抱有更高的期待,都在急切寻求引导。因而,有专家指点的讲究阅读方法,强调阅读质量,塑造正确的阅读价值观的导读工作也就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中,阅读指导应遵循阅读的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原则:一是有思想性,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整个阅读活动,力图使整个社会的阅读活动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力图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有科学性,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指导,使人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的科学研究。三是做到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要满足人们各层次的阅读需求,为人们提供专业、普及知识服务,主动掌握社会及个人阅读需求的变化,主动承担相应的指导和服务的社会责任,推动大众个人阅读与社会整体发展需要相一致。
3,实行资源整合,共建学习型社会
第一,要建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基础。阅读引导面对的是社会各类群体,它需要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应从政令法规等宏观上给予指导并配合资金支持。如设立“阅读节”。图书馆则要开辟文献信息资源,提供馆舍等丰厚的物质基础。传播媒介要从宣传舆论上引导,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从出版源头上把握文本阅读质量。只有各相关文化部门及社会力量联合一道,才能共同承担培养人们阅读意识和引导人们阅读行为的责任。如通过组织“导读志愿者”活动,发展“学科馆员”或“导航馆员”等全新的服务方式。以服务人们阅读为本,以实现共享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为己任,向大众提供专业阅读指导,形成阅读氛围,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二,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阅读信息提供者(如图书馆等),关注公共利益的意义就在于让全民共享信息资源成果,目标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必须以全民阅读为发展理念,化解公共产品与公共需求的矛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协调公共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仅有国家和公共图书馆馆藏、资金和人员的参与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各类阅读信息提供者统筹一致,分工合作,对业内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阅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统一联盟,构建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台,把阅读信息提供者建设成大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地,共同履行公民阅读指
导的职能,共同构建阅读型社会。
第三,要完善区域阅读信息资源格局。如目前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城镇,政府就应重视图书馆的区域合理布局建设,保障普遍均等阅读条件,实现信息公平服务目标。可建立以市、县公共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乡镇图书馆(室)为枢纽,以社区、乡村图书室为基础的三级阅读服务网络,以总馆、分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联系紧密的服务体系,实现人均有其书,书均有其人的共享阅读社会。
4,全方位加强阅读环境建设,营造阅读氛围
第一,要以人为本,改善阅读环境。阅读作为人的行为,它受心理支配、文化的影响和环境的制约。要全方位考虑各层次人的文化阅读需求和心理阅读特点,在阅读指导中体现人文关怀和个性需要。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公民的“第二起居室”,其阅读环境应顺应时代生活的变化及不同阅读群体的需求,融入社会发展进程和现代文化有机统一的元素。达到馆员的情绪与求知心切的阅读群体心理协调,馆员的素质与社会需求协调,馆舍的空间与丰富的馆藏资源摆放秩序协调,形成一个舒适、洁净、整齐、有序的阅读空间。
第二,要创造条件,构建阅读机制。阅读是一种终身行为,这也就注定了阅读指导不仅是一项公益事业,而且是一项持续性的开发人们智力潜能的工作。应做好:一是建立阅读社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如政府要把阅读指导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投入。而出版、图书馆和传媒等社会文化系统则要进行协调分工,建立统一的导读工作制度,规范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评估阅读指导工作的考评指标体系,促进导读工作科学、持续、稳定、健康地开展。二是加强阅读指导人力资源建设。应建立健全阅读指导人员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监督管理等机制,推动导读馆员队伍建设,使导读馆员自身的阅读修养和信息素养能够满足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引导健康阅读的需要,适应大众合理阅读需要。
第三,要开发资源,建立网络导航。利用网络搭建一个统一的阅读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建共享阅读专题网站,构建开放一站式服务体系。一是根据人们的阅读信息需求特点,设立阅读热点、阅读方法和阅读指引等指导栏目,适时指导。开展好书评介、学科导航、阅读培训和辅导服务,定期解惑答疑,提高人们阅读能力。二是结合大众阅读特色,将无序阅读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分门别类地归纳,编制阅读导航目录。如:人生基本阅读知识必读书目等二次文献。定期报道最新阅读动向,并提供自动链接,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相互连接,在共建公共网络上供人们及时检索和利用。实行信息的开放存取,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使人们及时得到全方位的多种阅读指导服务。方便人们系统、整体、合理和常态地利用文献资源信息,实现自助式阅读教育服务。
第四,要科学指导,推动阅读理论研究。理论思维是实践活动的指南,对于阅读研究,学界认为《札记》中的《学记》、荀子的《劝学》等系我国最早研究阅读的著述。因而,我们应该认真系统总结其他国家和我国各个时期研究阅读的文稿和著述,并根据当今网络时代的阅读实践特点,探索阅读活动规律,完善现代阅读理论,创新阅读指导的技能和技法,指导人们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有效地获取信息知识,促使人们对阅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至理性,由被动变为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和阅读习惯,从而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余光。汪琴,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J],图书·
情报·知识,2005,(4):5-8,
[2]张曼,强化大众阅读指导全力构建和谐社会[J]_甘肃
科技纵横,2007,(2):82,
[3]张良田,世界主要国家的阅读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比较
[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12-11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5]周英,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n科
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37-38,
[6]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图书·
情报·知识,2004,(5):3-6,
[7]李青,王坚方,市民社会背景下的全民阅读与图书馆
[J],图书馆论坛,2007,(4):28-30,
[8]黄俊贵,提升阅读理论构建阅读社会[J],图书馆论坛,
2005,(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