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学生求知的情感体验
2009-09-24刘红华
当一个人从学前阶段进入学龄阶段,其主导活动也由游戏转化为学习,发生根本变化。这一变化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其本质涵义就是让个体学习掌握必要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社会行为规范,使之能自立于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教学内容便体现了该社会对新生一代在社会化过程方面的某些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学习这一主导活动,也促进个体内在求知需要的发展。而这种需要的满足与否也就直接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因此,从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以产生快乐情绪,便是情感教学首先要重视的问题。
情感教学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需要尽可能完善的匹配,要求教师从学生求知需要角度上审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卢梭也曾指出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为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第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也正是在这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正如俄罗斯教育家波拉夫采夫所说:“学校经常碰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存在缺点的现象。但我们认为,全部工作都取决于教师,一个知识渊博的、热爱自己工作的、生气勃勃的、精力充沛的教师,一定会使任何教学大纲变活,并补正最差的教科书。”学生求知需要的实际状况反映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存在几种可能情况:一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日新月异,导致学生对相对陈旧内容的不满,对反映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社会政治文化最新动向的内容的渴望。而教学大纲和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缺乏反映这些最新情况的敏感度,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予以必要的增补。二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方面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求知欲,而教材多侧重于理论上一般性的阐述,不可能十分具体地满足学生为解决今后生活和实践工作中许多问题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教学内容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三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也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程度,但这只是反映一般学生的年龄特征,往往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插入必要的过渡性衔接材料,这一点在中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为重要。
教师是否善于精选教学内容,会直接引起学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体验。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所说:“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枯燥、单调的;可以不带个人主观积极的情绪色彩,只是客观地提出一系列的事实与概念。当然,这将在学生那里产生不满足的情绪感受。相反,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若是高质量的,那么他们就能引起学生满足的感受,教学活动使他们激动、感兴趣、思想集中、专心、兴奋。”
第二,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讲授,中间还有一个组织加工的过程。如果说,前一步骤(精选教学内容)更多体现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的科学性,那么这一步骤则更多体现教学内容处理上的艺术性。这里“巧妙”的全部涵义在于使已定的教学内容组织成似乎完全符合学生求知需要的东西,以尽可能实现两者的完全匹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用形象的话说,就是要当好“推销员”,把自己要教授的教学内容从满足学生求知需要的角度,“推销”给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所说:“教师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例如,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汉语拼音课。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的儿童没有这方面的求知需要,而有听故事方面的求知需要。教师的汉语拼音教学自然不能满足其需要而引发快乐情绪。有的教师一开始不忙着教拼音,而是拿出许多花花绿绿的小画册(其实是《拼拼读读》画刊),告诉小朋友,这里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可好看啦!只要大家学会拼音,就能自己看懂,多有劲呀!这些小学生被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看小画册,又看看老师,都盼望着马上学会拼音,好去看画册。在这种气氛下,老师开始教拼音,学生都高高兴兴地学,枯燥、单调的“a、o、e”在学生眼前变成可爱、活泼的符号,引发了学习的快乐情绪。
刘红华,教师,现居山东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