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教学思考
2009-09-24李红林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和迁移。新课标既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阅读任务,同样也要求学生自由、创新地写作。“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的全新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写作教学内容,感觉到它给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全新而合理的教学蓝本,也为学生的写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写什么”和“怎样写”一直是中学生难以超越的两个难题。“写什么”是内容问题,“怎么写”是写作方法和技巧问题。内容问题显然比方法技巧问题更为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每个人“有米可炊”是首先解决的问题。所以新教材的设计是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不限定文体,尽可能使写作内容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八年级上下册为第二阶段,即让学生依据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特点进行写作。
那么,我们就从“写什么”起始。
想什么,学什么,说什么,就应该写什么。这是七年级上册暗含的一个基本观念。这本书的阅读部分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为内容编排了六个单元30篇课文,其内容分别是感悟人生、理想信念、自然景物、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每篇课文都比较贴近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活实际、思维实际和知识水平。其中,在课后的“探讨与练习”和“综合训练·写作·口语交际”中共编排了大小十五次作文和近二十次口语交际,均与阅读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认真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在阅读的同时就考虑到写作,写作的时候又能解放学生手脚,写什么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学生从小学刚升入中学,首先有一种成就感,对未来充满着无穷的幻想。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一单元就是人生憧憬的选文。开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深远,说明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稍加点拨学生便可理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一定会唤起学生的激情,使他们感到心潮澎湃,不倾诉难平。于是“研讨与练习三”就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个安排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学生在阅读中已经形成的思维和精神基础,进一步拓展迁移,一开始就占据了孩子们精神的制高点。且要求自由、宽泛,不一定成章成篇,只要有话可说就行。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的是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学生在读完本文后,必然会唤起自己生活经历的记忆,本课的“研讨与练习三”便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遇到困难的事。这种安排是传统教学中思维训练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第一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先要求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口头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在初入中学的陌生同学面前树立形象,展示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长。这是勇气和能力的考验,意义深远。活动之后,学生一定会汲取众长,总结得失,然后,再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这就是我”的作文,大家一定做的比活动时更出色。
第二单元的课后练习中没有作文练习,但每课之后都有延伸迁移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如诗歌朗诵比赛、名人资料收集、问题讨论等等,特别是在“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搜集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运用语文的资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根据我校学生生活背景实际,我将搜集的内容分为对联、标语、广告、商店匾额、商品说明书、本地地名、人名、新词、流行语、地方语等类型,要求学生自由分组,通过访问了解,整理并评论,然后展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再让学生就此话题写一篇作文。这真是一个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的大手笔设计,不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也为大语文教学思想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单元的阅读主题是自然景物,写作也是三次自然景物描摹的练笔,它对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之美,提高审美情调的作用是不言而谕的。值得注意的是,《山中访友》中“研讨与练习二”的要求“假如你是一种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话”和“综合练习·写作·口语交际”中的“描摹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其中,无不透露着编者对环境的忧思和渴望,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第四单元的科学世界中,共有四次写作练习,分别是古生物介绍、虫鸣鸟蹄描摹、在太空中看地球、“我在月球上的一天”故事接龙等,均是阅读或活动内容的延伸,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很有意义,写作时应注意与其它学科和自我兴趣联系起来。而故事接龙则新鲜有趣,并含有竞赛意味。如果把每天轮流写的话,由本人在课前朗读给大家,效果也许更好。第五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人间亲情,学生通过阅读唤起的对亲情的理解和表达欲望是通过两次作文练习实现的,这方面一定有话可说,只是要注意写得有意义、有创新、能感人。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世界,这是最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题材,两次作文练习可写成科学小品和幻想小品,真是可以自由遨游了。
从整个课本的编排看,阅读、口语交际、综合语文活动和写作训练既紧密结合又灵活多样,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全方位、多渠道的特点。无论是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过程。教材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写大文章,而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该说则说,该写则写,该调查时去调查,该体验时去体验,提升“导引”入口,降低限制要求,为学生铺就了有话可说的良好写作平台,“写什么”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唤醒生活和知识的记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就是作文的内容。每个人的记忆仓库里都储存着大量的信息,这里有学过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情的体味等等,这些作文材料平时都乱放在记忆仓库中,没有良好的出库平台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的困难,新教材实实在在铺就了这一平台,写作教学便可得心应手了。
有人担心这样的编排虽然可以有话可说,但不一定就能写好作文,因为“作文要成文,就要讲究方法,也就是怎样写的问题,如头如何开,尾如何收,中间如何组织穿插等等。这些作文之法仅靠一个初中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那样常常会事倍功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6期8页郗晓波文)我认为这种顾虑有点为时过早。作文需要章法是对的,但对一个识字不够多,语言表达不够好,思维不够顺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系统的章法学习未免有点过难了,新教材在八年级才涉及到“怎样写”的问题。何况文章的技巧和方法往往是在读写过程中逐渐领会并内化的一种能力。设若作文的过程是酿造美酒,其中内容就是酒本身,方法技巧便是精美的瓶,如果我们在酿酒之前就把精力集中在瓶的精美上,怎能保证酒的甘甜醇美呢?所以,把精力集中在美酒的酿造上吧,只要酿出的是美酒,即使没有雕花瓶也不要紧,那就先盛在破碗里喝吧。何况我们的酿造才刚刚开始,还不到上市的时候呢!
参考书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7-8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6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槁)》
李红林,教师,现居甘肃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