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名言来指导学生写作
2009-09-24王洪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讲了很多作文的方法,但学生却收效很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讲得天花乱坠,繁杂无序;二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着头绪。因此,我尝试着用古代文论的几个经典名句来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些基本的写作观念,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一.题好一半文
人们常说“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拟一个好的标题,将是文章成功的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先声夺人,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在中考话题作文成为主流之后,拟题的意义更加重要。如果你的作文有一个亮丽的文题,一定会使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当然,在拟题时要注意,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拟题,都应做到文题精练、醒目、新奇、生动且在话题之中,还要与所写文章文体一致。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拟题而拟题,在拟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在这个文题下能不能写出文章来,不要一味地标新立异,结果却给自己出了难题。
二.意犹帅也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话很简短,但极其深刻地阐述了“意”在诗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的“意”,就是通常说的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或宗旨。作者写文章总有一定的意图,无论是反映生活现象,说明纷繁的事物,还是议论种种问题,总想告诉人们什么,总有个目的意图,目的意图明确,文章就有了“主心骨”,就能站立起来。
“意”确立得如何,对文章全局起很大作用。“意”犹帅也,“意”是一篇文章中的统帅。一支军队没有统帅,士兵再多,也不过是松散杂乱的乌合之众,缺乏战斗力。写文章道理相似。缺少主旨的文章,即使材料丰富,也会杂乱无章,甚至不知所云。
因此,写作的着重点应摆在主旨上,使之鞭辟入里,渲染尽致;同时,主旨要贯穿文章始终,通篇围绕这主旨而选材。
三.凤头 猪肚 豹尾
元代散曲家乔梦符在其《南村辍耕录》中提出:“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并阐释其义曰:“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这原指散曲的结构方法而言,后来,人们把它作为对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的比喻。它要求文章: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而有吸引力;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即做到言之有物,不要泛泛空谈,光是喊口号;结尾,像豹尾一样响荡有力,追求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是说抒情离不开写景,写景总是要传达出情感,正所谓“情中景”、“景中情”。景,是自然界的存在。写景,是通过作者的感受再现于作品的,它除了自然的景以外,同时还包含着作者抒发感情的美。所以,写景,不仅要表现自然界之物美,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心灵之感受。
五.文似看山不喜平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因此,我们写作时应讲究章法布局,既要形式上不拘一格,更要内容上高低起伏。虽然,平铺直叙也是一种表达,但至始至终若毫无变化,那只会让读者产生寡淡无味之感。总之,文贵曲折,是因为曲折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曲折产生了无穷的乐趣,曲折拥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六.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这是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杂感》里的两句诗。他的原意是反对传统诗坛上的拟古主义,要求诗要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去类比古人,受古人的束缚。这一诗歌创作理论,我们在写作上同样可作借鉴。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用手中的笔把嘴上要说的话写下来,这就是文章。要把文章写好,平时就要把话说好,这就要锻炼口语。第二,指“文无定法”。写作本无规律,各抒己见,各显风格,或给人以美感,或给人以启迪,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都可称之为好文
章。
七.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清代王国维说:“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这话的意思是说,人人心中所有——大家都关注的人和事,你写出来了。大家读了产生了共鸣,替大家说出了心里话(共性)。人人笔下之所无——谁也没有这样写过,很新鲜、特殊、吸引人、有魅力(个性)。用个性的魅力来表现共性的人和事,造成广泛的共鸣,创造出文字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宗旨。作文要在众多考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高分,必须要写出个性,写出独特的自我。那么,何谓个性化作文呢?我认为个性化的作文.就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或人人心中无,而你笔下有,能表达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的文章。在材料、立意、语言、构思等方面,新颖、独到、深刻,与众不同。
八.文章不厌百遍改
人们常说,“文章不厌百遍改”,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说过,作品写完后要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托尔斯泰也说,“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还不够。”修改,是写作的延续,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本质上说,修改也是一种写作,而且是一种高级写作,它“力求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去表现构思的成果”,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懂得修改文章的人,才算是会写文章的人。可以说,只有经过精心修改的文章,才算是真正的文章。作品的修改与加工,是作者认识的深化。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徒有才华、壮志难酬的满腔愤激之情。其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是诗人的自我评价。在此诗中,诗人并无心绪表述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而我们却可以认为,杜甫的“下笔如有神”,是得益于他“诗书破万卷”的。
正像一串鲜美的葡萄能激起人的食欲一样,阅读精美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对作文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将这种欲望转化成写作的兴趣,为写好作文奠定情感基础。
另外,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小,阅历浅,视野窄,因此难以形成丰富的生活积淀。阅读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短浅的不足。阅读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材料可以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人文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数学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可以带领学生感悟人生,探寻自然,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写准备雄厚的资本,从而达到汪洋恣肆、下笔千言的境界。
十.功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暮年写的一首《示子谲》中的句子。诗的大意是: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有些奇怪,学诗的人,理应在作诗上下功夫才对,为什么陆放翁却提出“功夫在诗外”?原来他积数十年的经验,深深体会到要写好诗,光熟读古人的诗句,光讲究诗的形式和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生活,到广阔的现实社会中去,在阅历上下功夫,才是取得创作成功的根本保证。
用这样几个古代文论经典名句来指导学生作文,最大的好处是言简意赅,把拟题、中心、内容、情感、结构、选材、个性、修改、速度以及写作的真谛都包括在其中了,学生把很复杂的写作理论简便于大脑,懂得优秀作品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在写作实践中逐渐掌握规律,取得进步。
王洪义,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