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话激活写作的源头活水
2009-09-24郑华亮
我校对话式写作教学是以思维训练为方法,以交际功能为主线,把学生的写作放在实际生活需要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考虑写作问题,是适应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交往的需要的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真正的写作教学。本人结合学生实际及自身的一些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引发生生对话,激活写作之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但要求每个住校生都社会阅历广、生活积累多是不实际的,但不等于学生没有生活、没有体验,关键是擦亮学生那对善于“发掘”的眼睛和启发学生运用那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对话会使学生眼睛更明,耳朵更聪,思维更活跃。因为对话式作文教学十分重视写作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指引下,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美妙。正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例如,在教学完钱钟书的《窗》后我布置学生以“擦亮你的窗子”为话题写一篇材料作文(材料讲述有个太太因看不到自家窗子的污渍而老是嘲笑对面太太很懒惰),题目一出,许多学生目瞪口呆,堂上一片沉寂。我出示了一份“对话”提纲:材料中的太太为什么老是嘲笑对面的太太?生活中往往有什么东西会遮住我们的眼睛?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在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或经历。学生顿时议论开了:“胜利会冲昏头脑,好胜会蒙蔽眼睛……”“感情的亲疏会遮住我们的眼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时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作文交上来后,许多同学把身边发生的事写进作文中去。郑慧君同学取材于饭堂打饭插队这一校园“热点”写了一篇《饭堂“趣”事》,文中对“近视眼”的描写惟妙惟肖,在分享作文成果时获得一片喝彩:排在龙尾巴的近视眼急得直跺脚,一会儿踮起脚尖举头望“长龙”,一会儿垂头丧气拔“叉”四顾心茫然(开始排队时)……近视眼不满地“哼”了一声,把头扭到一边,对同伴说:“现在的人啊!”眼睛写满了鄙夷的神色(别人插队时)……“我终于见到1号窗的‘1字了!”(即将轮到时)……“大哥,你要什么菜,快点?”唾沫都要飞到打饭的阿姨身上了(帮人插队打饭时)。张晓蚁值新年到来(鼠年去牛年到)之际,针对“感情亲疏影响是非判断”写了一篇寓言《鼠患》:
……(前文记述了新年将至的一天晚上,村里祭祀用的稻谷被盗吃,人人都怀疑是老鼠所为)
又是晚上。
这晚老鼠没有如期大规模行动。乌云目睹着地面上的罪过:黄牛走出了牛栏,来到了粮仓前。经过陈三的屋门时,它还不忘看看门上的年画。
“明天就是牛年了,那些耗子也闹够了吧,凭什么就不让我潇洒走一回?”
当它进了粮仓,发现没有稻杆——昨天已吃完却没有补充——只好吃谷子了,虽然味道不及昨天的好。但问题是它吃不出耗子药的味道。
有老鼠在旁边看着,不作声。它们要让人类见识一下,感情亲疏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对“忠厚”武断的信任,将会使他们受到惩罚。
寒风呼啸,盖住了牛的呻吟声……
可见,课堂上的引发生生对话,勾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在对话中学生共同在生活中寻找、发掘,共享了彼此的经历或看法,从而打开了写作思路,作文就仿佛开启了“源头活水”,思如泉涌了。
二.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活用课内外文本资源。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何使学生在与文本反复对话中积累写作的养料呢?我要求学生准备好两只本子,一是积累本,一是读书笔记本。积累本主要是摘录写作原始素材或优美语言,也可仿写;读书笔记本则记录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思想内容上的拓展延伸,有写法上的探讨或借鉴,还可以是与作者“跨时空的对话”。在每节课内阅读课教学的前后,我都会提示或引导学生在读书笔记本写“对话”:在文章(或某段、某句)中我又想到了……(内容拓展),我又学到了……(写法运用)。同时要求每次单元写作都至少用到本单元例文中一种写法技巧。
于是,有的学生写作时“巧”借范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完陈廷一《布衣总统孙中山》后,有个同学有读书笔记本中写了一篇《北京,支持你》的读后感:课文中群众高喊“总统万岁”,我想到了北大学生在1984年国庆高举“小平你好”的标语,再想到了近日中国留学生在抗议藏独分子抵制北京奥运会高举“胡哥加油”的标语……要论民主自由,西方政治家与达赖喇嘛的一唱一和是不可信的。要论自信力的有无,还看今天的北京,还看英雄的中国人!
有的学生则“巧”借写法。在引导学生自读了老舍《我的母亲》后,我在下一节作文布置课时插叙了的一位母亲在汶川大地震时的感人故事——《撑起生命的天空》。我提示学生小组对话:哪个细节最能体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撑”的描写与母亲的短信)又为何会得以在“人们中间迅速传递”?(感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自然捕捉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的“细节描写”, 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许多同学感慨“细节描写最感人”。于是,在本次单元习作《我的母亲》中,绝大部分同学捕捉到母亲关怀自己的点点滴滴,讲真话,抒真情。
例如,程芳婷写道:一天中午我赶着上学,忘了把抗病毒口服液放回药箱就匆匆出门了。晚修放学后我一打开手机就发现有七个未接来电和三条短信,这全部都是母亲的号码打的。
短信一:你今天中午回家了?病了吗?没事吧?
短信二:在学校要多穿衣服呀,不要把自己冷坏了。
短信三:还没有下课?你要好好休息,病了要记得吃药。
虽然只是三条一百字不够的短信,却融入了十万吨的母爱。
还有的学生“巧”借语言。如写《我的高中生活》,有的学生调侃身受诸多学校制约之苦时大呼“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清中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也有的学生苦中作乐,她仿网上博文《换一只眼看生活》的句式来写自己的高中生活:每个期二、四、六都跑操,那表示我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我在饭堂吃饭时吃到菜虫,那表示那些菜上没有农药;我对这次考试很不满意,那表示我有进步的空间……
学生写作时能在课内外经典美文中巧借“东风”,享受到拓展迁移的成功体验,便觉“书山有路‘乐作舟”,就会增添阅读的兴趣与写作的热情了。
三.构建多个对话平台,共享写作成功的体验。
写作是作者表达自我的过程,是作者与自我、与潜在读者(他人)交流及对话的过程。作者希望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引起他人的共鸣或者认同,最终达到一种对话的效果。所以,对话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师作文教学指导与学生写作上,还应贯穿于作文批改、讲评的始终。
例如,在批改环节本人采取教师范改、学生互改的方式,除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引下改正错字病句外,还要求每个学生在指出别人优点与不足时都要写上“我最欣赏的是……(优点);我认为……,建议……(不足与改进措施)”,这也是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本人在讲评环节则通过集体互评互荐、优秀作品展示、写作论坛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多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平台。如在《我的母亲》作文讲评课上,我提出:1、小组讨论后向老师推荐的10篇优秀习作(每小组1篇),各小组交流后派代表阐述推荐理由。2、交流时找出你(们)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语句作交流与赏析;参考格式:“我认为文中的________(描写、选材角度、感情等)最________(传神、生动、准确、新颖、感人、真实、有趣……),其中________这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________”3、根据各上组推荐的票数,确定三个“最________”(最感人、最新颖、最有趣)文章。课堂上各小组讨论交流,气氛非常活跃,小组代表推荐发言时把课堂推向高潮:推荐者惟妙惟肖地模仿作者读精华片断,大胆发表感言;被推荐者或喜滋滋地沉浸在他人肯定中,或对别人的建议若有所思。这比单纯教师讲评“一言堂”的效果好多了。课后,我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设的“优秀作品展示”与“高一(12),独一无二论坛”栏目展示作品,让学生继续讨论以表未尽之兴。
经过实践,学生非常喜欢学生互改、集体讲评这种方式。因为在这过程中,学生都懂得尊重与理解,感受到自由与平等,既发现了别人,也实现了自我。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作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生活、文本、师生自身等等都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对于“作文难”的学生,只是暂时缺乏一双会看的眼睛,一双善听的耳朵,一颗勤于思考的心。作文教学引入对话,就激活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不再是“无米之炊”,作文也会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成为学生眼中色香味俱全的诱人的“红烧鸡腿”。
郑华亮,教师,现居广东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