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

2009-09-24贾恒正吴勤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美感意境美的

贾恒正 吴勤德

语文是百科之母,它在提高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和造就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重任。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而且也需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

我们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不少中学生缺乏形象思维能力,缺少对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语文课本中的美感因素应该是很多的,而且是多方面的。许多作家(作者)从美感出发创造典型形象,描绘优美景色,反映生动的现实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大可以凭借课文,努力把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阵地,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等,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美感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使他们努力追求美,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感教育效果。

下面,结合语文课文,从四方面简要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浅陋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用美的情感影响学生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指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于怡情养性。”由此可见,美感教育的实质应是一种从情感上影响学生,促其认识美、追求美的教育。我们认为,要达到使学生认识美、追求美的美感教育目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美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当属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且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的作品。如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文中,作者的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一路小心。文章通过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着这样看似平淡,却情感浓厚的文章,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打动。它为什么能这样感人?它那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就来自作品感情的诚挚真切。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中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背影》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就很有代表性。通过这些小事,写出的那种父亲对儿子的春雨般的爱,更具有普遍意义,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读了《背影》,学生不会不联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他动心,乃至流泪,甚至惭愧、懊悔。这便是美的情感给学生的感染力量。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尊敬父母是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中值得提倡的道德情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背影》正描写了这种道德情操的美。在现实生活中,不尊老爱幼,甚至虐待父母子女的恶劣行为还远远没有绝迹,《背影》在今天依然可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这也许是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所在吧。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样的“美情”文章,如张洁的《挖荠菜》、舒婷的《我儿子一家》、琦君的《金盒子》……这些文章传达出来的美的情感,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影响学生形成美的情感和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用美的意境陶冶学生

文学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尤为强烈。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经验就是形象的直接。”美感是读者对美的人、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是学生对美的人与事的反映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愉悦和鼓舞。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古诗词可谓是美的意境的大仓库。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歌唱了几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永恒魅力的不朽诗篇,供我们学习。那久传不衰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及其所营造的或优美、或宏伟、或开阔、或幽深的意境,能给学生们以丰富的营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曹操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又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中,诗人用“沉舟”、“病树”喻己,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会比现在好,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忧伤。处境困难,但相信未来,积极进取,诗人这一深沉、丰富的感情,都蕴含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意境里,任读者去想象,去回味。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美的诗词就是思想的光辉。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意境丰富。如果我们切实运用其中美的意境陶冶学生,促其美感的形成和提高,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初中生,正值人生花季之时,引导他们从古诗词中赏析美,领悟生活哲理,感受生活真谛,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用。

三.用美的语言激励学

“美的语言是心灵的清洁剂”,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教学中,语文教师务必要抓住这一环节,用美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完成美感教育。

为了加强语言的美感教育,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可范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把握好语速的快慢,注意语调的变化,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有情的语言,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之受到感染,接受美的洗礼,接受美的激励。

在做上述美感教育训练时,不能为朗读而朗读,必须引导学生立足全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写人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挖掘人物思想、性格、品质中美的闪光点;记事的文章,引导学生探究事件的意义;说理的文章,引导学生着力剖析事物间的矛盾,明白一些事理……

运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一种较为直接,且易于见成效的方法。广大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发觉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我们相信,这种教育方法定能结出丰硕的“美感”之果。

四.用美的画面感染学生

大自然的景色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祖国的河山如此多娇、壮丽无比。作家(作者)们往往把自然美景,祖国河山再现在作品中,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这些画面,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情思。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中描写优美景物的片段和学生共同赏析,学生定能受到美的画面的感染。

如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春天的景象被作者描写得多么精彩啊!读了这段文字,仿佛使人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有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见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时,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读了这种“文中有画”的美文,学生既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又会受到思想上的感染。

再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画面:

近看小屋,含蓄而有风度;远眺小屋,轻灵而自由;仰观小屋,“山如眉黛,小屋恰如眉梢的痣一点”;俯瞰小屋,“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小屋线条玲珑,色彩灵动,姿态翩然;白天时清晰,夜晚时朦胧,破晓和入暮时宁谧,再配上墙内花草的无限生机,墙外云霞的绚烂飘逸,满山绿树的丰茂,绿野阡陌的素朴,山外青山的旷远,星光月影的飘渺,组合成一轴立体活动、和谐优美的画卷。美感油然而升。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并不缺少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美”文。只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画面之美……用这些美去影响、陶冶、激励、感染学生,对其进行美感教育,相信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美感教育也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贾恒正,吴勤德,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猜你喜欢

美感意境美的
打破平衡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春色满园
美的校 美的人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自然美感的桌子
一朵花的意境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