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的鸭蛋》艺术特色赏析

2009-09-24朱正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高邮鸭蛋风俗

汪曾祺在他的风情散文《故乡的食物》系列中,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家常小菜、寻常水产,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故乡的鸭蛋》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篇代表作,品读此文,不仅能读出汪曾祺先生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你也会被它闲适自由、不事雕琢却自然天成的艺术特色所折服。

《端午的鸭蛋》不从鸭蛋入笔,偏偏从端午的风俗写起,系百家子、吃“十二红”……一个一个端午的风俗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二三两节介绍家乡高邮的鸭蛋,还是不疾不徐,从高邮的大麻鸭说起,说到高邮咸鸭蛋、高邮双黄鸭蛋的特点,高邮咸蛋的食法,甚至还扯到了袁枚《随园食单》对高邮鸭蛋的记载。

这些笔墨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高妙之处。作者写文章所追求的是如同老者在闲话往事,漫叙沧桑,而不需要刻意追求结构布局的造作雕饰,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出一种闲适自由、随心所欲的风格。

作者在第一段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营造的正是家乡端午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更流露出对儿时端午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从而为文章确立了感情基调,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端午风俗的独特感受。而且,作者还有这一层意味,他要借鸭蛋来抒发对生活、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有了前面的两层铺垫和蓄势,端午节孩子们“挂鸭蛋络子”“挑好看鸭蛋”“白嘴吃鸭蛋”“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的情节就亲切了,因为在高邮孩子的心中,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鸭蛋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于是,端午的鸭蛋就成为汪曾祺特别的回忆,以《端午的鸭蛋》为题来抒发对家乡热爱、对童真生活向往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最有意思的是结尾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是废笔赘笔,还是故意为之?汪曾祺的作品总是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这正是汪曾祺散文不事雕琢风格的体现,如同旅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散淡作派,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的悠然任化的意趣,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这种灵性且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构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基石。

著名评论家王干这样评价汪曾祺的语言,“先生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稀品种,他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端午的鸭蛋》就体现了汪老平淡而有韵味的美的语言风范, 既深含意味, 又充满情趣。

《端午的鸭蛋》,通篇多用短句,多口语词,几乎不见形容夸饰的修辞手法, 叙事多用聊天口吻, 就像一个温和的老人轻松闲适的家常叙说。但如此“平淡”语气之中, 亲切自然却力透纸背, 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读之, 胸怀皆平顺畅快。例如开篇一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不做故态, 开得平淡, 开得自然。还有“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句话,话语真切,拉近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就好像是作者正在与你促膝长谈呢!这就是“平淡”语言所包孕的神奇魅力吧。

而且,作者还能将古汉语与口语完美地结合起来。极雅和极俗自然糅合,堪称一绝。查阅汪曾祺先生饮食文学十几篇, 绝大多数篇目都引典籍叙述。本文中, 作者引用袁枚《随园食单》的“腌蛋”一条记载, 在内容上, 表明食咸鸭蛋之风俗由来已久; 在语言上,与作者的冲淡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还有作者所写“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得不佩服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因此,文白的交错运用,使此文的语言平淡与典雅相间, 语言摇曳多姿,韵味丰富,形成别具一格的闲适自由、真淳典雅的文风。

品读《端午的鸭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汪老不事雕琢成佳构,闲适自由显真淳的艺术特色,而且,还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平淡的生活亦有无穷的乐趣,我们应把持一种淡泊的心地和对人情世物的超脱,放慢被现代化裹挟的脚步,好好品味当下平常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和诗意。

朱正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猜你喜欢

高邮鸭蛋风俗
夕照高邮湖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鸭蛋小厨神
我的家乡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
跟踪导练(四)4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