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预言
2009-09-24梅小祥
《断魂枪》是老舍颇具代表性的名篇,是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前景的预言,同时对其采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唯美态度,无奈与惋惜的苍凉之情浸染于字里行间。
名物词的涵义揭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预言,文学是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以语音、文字为其能指载体构成两个符号学系统在三度空间中交错:
1.能指Ⅰ能指
2.所指Ⅱ所指
3.符号Ⅲ符号
能指是指表达的形式,表现为语音、文字等。所指表示的是意义,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得以维持时,词义、语言的意义就与这两方面的关系一致,语言的意义就是“单一的”和“确定”的,这是第一词义系统,称之为“所指意义”。但当能指与所指、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不改时,常常出现更大的符号系统,包括第一涵义系统,其为第二级词义系统即涵义系统。《断魂枪》中,根据认知语言的相关性原则,是可以轻松地分析出其涵义的,这种分析主要是以名物词为切入点的。
首先看“断魂枪”的涵义:它的全称是“五虎断魂枪”,在能指层面上,第一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五虎”、“断魂”、“枪”,其有两个所指意义:在其与名物量词“条”搭配的时候,表示名词“枪”,与量词“套”,搭配的时候指的是武术中的一套招式,需要有主体来完成的,带有主体意义,“套”在此作为行为量词。第二系统的涵义是通过隐喻推理得来的。“虎”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动物,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威严、力量的象征。“五”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吉祥、神秘的数字,武术本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冠以“五虎”为修饰语,将传统气息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此并非重点,主要突出的是断魂枪,枪的对比意义十分明显,枪的所指是一种棍状的用于武术的铁器、头系红缨……而文章的开头就交代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此处的枪是经过技术加工了的一种火器,有技术的火枪打败了用武力的铁(钢)枪,技术是外来的,武术是国粹,由此判断出西方的现代文明战胜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现在再反观“断魂”的含义。其所指意义是指断对方的魂,由此,枪已成了国粹的代表,那么涵义系统的“断魂”便不再是所指意义中“断对手魂的枪”,而成了“已经断了民族传统之魂的国粹”,这条枪的存在就是最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到此为止。
再有,“沙子龙”的名称也设计得颇具匠心,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配合,恰如其分。“沙子龙”的能指形式在第一符号系统中可以认为是“沙”(姓氏)、“子龙”(名)或“子、龙”所指意义为人的名字。此种分法在第二涵义系统中既可以指人名,又可以深化“龙”的含义。“龙”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象征。武艺高强能将“断魂枪”运用得神乎其神,深谙礼、道等传统文化的沙子龙便成了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如果在第二符号系统中,能指形式认为是“沙子”+“龙”来分析的话,一目了然地就可以看出老舍的用意。“龙”依然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是“沙子”+“龙”属于汉语构词中的结合法,这是材料+结果的组合方式,即为“沙子”做的龙,无论是什么龙,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体现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肯定。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是龙,但是毕竟是“沙子”,经不起坚船利炮,在软弱的民族中产生,为软弱的民族所自封为神圣的“沙子”做的“龙”。“沙子”所崇拜的“龙”如今不免要悄声无息地销声匿迹于自己的民族之中,“尘归尘”,这就表现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预言:承认它是一条“龙”,并没有讽刺批判,但同时也摆出了在西方现代工业面前脆弱不堪一击的客观事实。“梦”该“醒了”,而且是“没法子不醒”,这些都要变成“昨夜的”。
由此可见,此文是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预言,预言了文化传统传承截止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情。
参考文献:
[1](法)罗兰.巴特. 《现代神话》[M]//《神话——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阎嘉.《文学理论基础》[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梅小祥,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