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2009-09-24王素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韩愈

晚唐时期的韩愈,可谓是一代文豪,特别是以其深厚的散文功底和骄人的成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学课本入选的他的《师说》、《马说》足可以看出他说理的深透;《大学语文》入选的他的《祭十二郎文》又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抒情的真切;而入选《大学语文》的另一篇文章《张中丞传后叙》更能让我们领教他那生花妙笔下人物的风彩。

韩愈对《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张中丞—张巡这个人物是充满了敬与爱的。所以他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与朋友读书时分享的正是李翰所写的《张巡传》,也正是因为他对张巡的敬与爱,他在面对李翰颇为详密的《张巡传》时,“尚恨有阙者”。所以他要为李翰的《张巡传》做补充,他要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让自己敬爱的这个人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读者面前。而他,也做到了。他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通过许远、南霁云、于嵩这三个人物再一次从侧面衬托出一个更加完美的张巡。

许远知己知人,前线让贤;张巡临危受命,勇于承担。

我们知道,许远是睢阳太守,是守城的主要负责人,当张巡率援军到达后,许远“授之柄而甘处其下,无所疑忌”,当然这一方面体现了许远的知人知己(“远才若不及巡”),以国家大局为重。但从另一方面,我们更可以看出张巡的气魄与才能。当时有十三万敌军围睢阳,当张巡接过兵权时,难道他不知这副担子有多重吗?但他为了国家,勇于担当,临危受命,当仁不让。在当时弃城图存者,擅强兵坐观者不可一二数的情况下,他与许远苦守睢阳这座军事要塞。“以千百就尽之卒,面对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南”“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不亡,其谁之功也?”从作者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守城作战的惨烈,以及守城对唐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也可以体会到张巡的一片报国忠心。

霁云搬兵求救,抽刀断指;张巡慷慨赴死,颜色不乱。

韩愈通过南霁云这个人物来衬托张巡的英勇无畏。常言道“惺惺惜惺惺”“强将手下无弱兵”。南霁云在安禄山反叛时就参加了平叛,他被派去睢阳与张巡商议大事,到那里后被张巡艰苦守城的事迹所感,便留下来做了他的部将。而南霁云又何尝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大英雄呢?他奉命去向贺兰进明求救兵,贺兰因为嫉妒张巡许远的声威和功绩不肯出兵相救,倒是想把个“勇且壮”的南霁云据为己有,而南霁云在城中人“不食月余”的情况下,“不忍独食”,并抽刀断指,乞救援兵,当最终见对方无意出兵相救的情况下,他激愤之余箭射浮图,并发誓“吾归破敌,必灭贺兰”。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痛与恨。就是这样一个壮士,他却能为张巡所感,可见张巡的英勇无畏不在其下。

当城池被攻陷的时候,“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巡的大义懔然,视死如归。所以像南霁云这样的英雄才甘心情愿地追随他,与他共赴国难。

于嵩“抽帙以试,无不尽然”;张巡博闻强识,操笔成篇。

作者韩愈除了通过许远和南霁云来衬托张巡的领导才能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外,还通过另一个人—“好学无所不读”的于嵩,让我们认识了张巡的另一个侧面。于嵩读《汉书》,张巡都觉得他读得太久了,问“何为久读此?”答:“未熟也。”就是这于嵩久读未熟的《汉书》,张巡却在他“乱抽他帙以试”的情况下,尽卷不错一字。不仅一部《汉书》,而是架上诸书,都是“应口诵无疑”。城中的士兵及百姓数万人,张巡只要见过一次问及姓名,再见到就没有不认识的。这充分体现了张巡记忆力之超人,张巡写文章是“操纸笔立就”,又可见其思维的敏捷。

作者韩愈在本文中借助有宽厚长者风度的的许远,借助英勇刚烈的南霁云,借助好学无所不读的于嵩,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忠心报国的守城将帅,一个视死如归的抗敌英雄,一个博学多才的大唐进士,他就是张巡。

王素查,渤海石油职业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韩愈
论韩愈奇文《毛颖传》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