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语文课本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09-09-24吕迎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环境教材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后备军,更应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故而教师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包含生态学和环境学知识的文章,这些内容大多都是由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成为环境教育的沃土,具有十分重要的、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以语文课本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与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这使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环境问题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它当然也会反映到教育领域中来,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来。语文教师只要认真挖掘,就能在教材中找到环境教育的资源。语文教材中,涉及自然环境的内容很多,如果做一个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直接宣扬环保思想、进行环保教育的,如《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关于保护鸟类的倡议书》等,告诉我们环保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二是描写或说明小动物的,如《雪猴》、《珍珠鸟》、《达尔文和小松鼠》、《鹧鸪》、《旅鼠之谜》、《松鼠》、《国宝——大熊猫》等,这类课文则是通过写小动物说明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对于动物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三是有关植物的,如《四季的脚步》、《我是什么》、《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那树》等,特别是《清清的溪水》这篇课文,包含着保护树木以及树木能保持水土等重要的思想内容;四是描写自然景物、优美风光的,如《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富饶的西沙群岛》《三峡》、《鼎湖山听泉》等,这类写景的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出大自然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五是与环境破坏密切相关的作品,如《向沙漠进军》,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到风沙的巨大“威力”,从而使心灵受到震撼,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年沙漠化的现状,并让学生设想此种发展速度下,若干年后的地球将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而《自然之道》、《大自然的启示》这样的文章却是教给我们环保知识:人类应该怎样去对待大自然,正确认识一些自然现象,遵循自然规律让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人类服务。

可见,在教材中挖掘环境教育资源,是学校环境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途径。

二.以语文课堂为依托,巧妙渗透环保意识

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文教材中的自然之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认识美

语文教材的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精练。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作用,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诵读语言文字,与语文课本进行交流,在作者优美的文笔下发挥美好的想象,与作者优美的文笔产生共鸣,初步认识并了解自然之美。如《桂林山水》一课,就是经典美文,教学这类文章除了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到祖国语言美之外,更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和人性的真善美。把握住文中的景物美、人情美,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能为人类创设美的情境,而善良宽容地待人,能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二)借助课文插图以及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美,赏识美

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就必须要让学生赏识美。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很大数量的环境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文中的插图,以及搜集课本之外的视听材料,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通过学生视觉、听觉上最直接的感受传递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让学生热爱美,赏识美。例如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可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伟大与神奇。

(三)通过品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句子分析课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及环保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如在讲课文《斑羚飞渡》时,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应如何给自己定位?

教师导言:人类的猎枪可以消灭斑羚的肉体,却不能屈服它的精神。在斑羚的生活中,可能没有比持枪的猎人更让它们恐惧了,所以镰刀头羊也曾“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但它却用自己的生命为持枪者上了最悲壮的一课。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斑羚种群,面对如此勇于牺牲,从容赴死地老斑羚们,面对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镰刀头羊,你有何感想?

学生深受感染,纷纷发言。

学生甲: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不能也无权破坏自然界。

学生乙:人类在某些方面(如大公无私、勇于自我牺牲、团结一致、先人后己等)还不如动物,应该向动物们学习,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与它们和谐相处。

学生丙:作为有较高智慧的人类,我们应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学生丁: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不容被剥夺。

……

这样一讲,学生知道了要善待身边的动物,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就这样在课堂中轻轻松松渗透了环保教育。

三.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平台,建立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

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环保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真正主体,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学生是环保的主体,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环保活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做成资料,写成新闻稿件,或制成黑板报、手抄报等。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增长了学生的环境知识。学生接触的环境问题多了,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自然就会潜入他们的心扉了。如针对“水资源现状调查”这个活动,笔者把活动的主题定为“水是生命之源”,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水资源的过去和现状。活动开始后,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资料,对水资源缺乏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远远突破了预期设想的效果,拓宽了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在文体写作训练中渗透环境教育。

可以重点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中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因为这两种文体特别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写科普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找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让他们学习如何把一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和怎样防治说明白。写调查报告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河流去调查环境污染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后写成调查报告。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四.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不但要在书中学,更要在生活中学。在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把眼光聚焦在当今的环境问题上,因为生态立国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学生关心这些问题也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他们的语文积累就会“水涨船高”,环保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

参考文献:

[1]朱佩玮.中学环保教育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5)

[2]朱万英.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01)

[3]赵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成功(教育),2008,(01)

[4]乔绪吉.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 2007,(30)

[5]刘国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 2005,(03)

吕迎杰,女,教师,现居河北抚宁。

猜你喜欢

语文课环境教材
教材精读
语文课文
环境清洁工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漫观环境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