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9-24苟东风
美术那丰富的形象走进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它使语文课不再枯燥,它不仅使得老师乐教、学生乐学,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更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且增强了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具体而言,美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抽象为形象、生动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而儿童画能用线条塑造简洁,生动,易懂的形象,让它走进语文课堂,让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的,是倍受儿童欢迎的。
的确如此,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儿童的特点就是纯真、直观形象、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往往会把眼前所见或所听想象成一幅理想的画面或情景,并从中获取某种乐趣。他们还不善于从认识事物的本性上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教育者就要紧紧的抓住他们此时的性格和心理发展特点,采用适合于他们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要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得知识。为此,我们就要采用着色,添画,剪贴,想象等形式通过师生共同或学生单独作画的方式,辅助他们学习语文。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荷塘月色》时,我们也完全可以把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欣赏图画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荷塘月色之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二.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
美术在散文和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明显。因为这两类作品都有极强的抒情性,而抒情又依托于一定的情景,多数情景又完全可以落实到具体的画面上。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美术引入语文教学中。如,在讲授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一副“羁旅秋思图”,然后老师依照画面内容进行讲解。又如在学习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画出一副“田园风光图”后再结合图画讲解诗歌……这样可以把抽象的诗歌语言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具体的情景之中去学习,不但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满怀兴趣的完成背诵任务。
三.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审美感受属于人的最高精神感受,这一感受很大成分来自人的视觉,也就是由人的眼睛观看自然物、人造物或艺术品所得。人们在欣赏艺术时,若能用眼睛来看,审美感受便能更丰富,更充实。
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像是未经开发的宝藏,它往往处在一种沉睡的状态,教育就应该把这些沉睡的潜能唤醒起来。而美术的任务原本就是研究美的规律,创造美的可视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的情感得以抒发,并让人受到美的陶冶。所以美术可以帮助教育者完成这一任务—培养爱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等。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生活美、语言美等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而美术则可以帮助教育者达到这—目的——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等。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美术绘画艺术既能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寓教于乐,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既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让学生时刻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更为直观、更为形象的表述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美术,注意渗透美育,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苟东风,女,教师,省园丁奖获得者,现居甘肃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