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古诗空白培养学生想象力
2009-09-24开健
开 健
中国是诗的国度,名家辈出,诗作浩如烟海。语文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的份量,而且向学生推荐诗词名作,供学生课外反复吟咏、体味、背诵,旨在让古诗伴着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可以以古诗的“空白”为“抓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抓住时间“空白”,展开想象
跳跃性大是古诗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典型特征。不少古诗虽短短几行,时间上即有很大的跨度,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前两句写夕阳斜照江面时江水变幻莫测的奇景,后两句写黎明时分,如弓新月悬挂在夜幕,晶莹的露水在月光下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的美景。此刻中秋已过,气候凉爽宜人,经历漫长的炎炎夏日煎熬后,正是酣睡的好时光,但诗人却这么早就起床了。想必这一夜在他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涛。那么,诗人从傍晚到黎明这一段时间,他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会到过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是怎样地打动了诗人的心弦?学生调动自己心中储备的经验,各抒己见,就会大大丰富诗的内容,补弃出习习的江风,镀上金色的渔帆和星星相映成趣的渔火,晚风中姿态婀娜的柳树,想象出诗人或邀三、两知己,把酒论诗当月抒怀,或独自一人,在江堤上自由自在地漫步,任思想的野马纵横驰聘,让心灵得到极大的放松……这些情节的充实,就会进一步帮助学生体悟出诗眼——“可怜”一词的意思。
还有一类诗词,虽然诗词本身没有时间跨度,但回忆的是往日岁月,自然也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抓手”。仍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为例,此时作者已是一个“相看七十欠三年”的老人,生命退潮了,雄心壮志消逝了,老居洛阳,是多么伤感,多么凄凉。但诗中描写的内容却是诗人在杭州任刺史那段时光的江南绚丽的春景,寄寓着对自己灿烂年华的追忆。那么,从离开杭州到老居洛阳这漫长的岁月中,诗人白居易曾经历些什么,这些经历对他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把这些内容详实地补充出来,学生将能真切细致地触摸到诗人对江南春色的赞美,对浪漫人生的回味,对得意岁月的眷恋。
二.抓住空间“空白”,展开想象
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来阐述作者吟诗作赋时的思维特点是恰当不过了。诗作者往往把相距千里的两地同时出现在一句诗中,像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的首句“京口瓜州一水间”就写了一江相隔的两个地方。可以问学生: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身在北岸的瓜州,怎么会一下子把笔触伸到数里之外的京口呢?瓜州和京口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联想、去推测,就能逐渐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怀想昔日一家人和和美美共享的天伦之乐的那份亲情,怀想换上绿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从地上想到天上,从自己任官的山东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居住的地方。抓住词中地点,突如其来的转换,尽情地想象,此刻作者特定情景下的心境就会体会得更深刻,作者出世与入世矛盾的心态,对兄弟的牵肠挂肚之
情就会形象地凸现出来。
三.抓住语意“空白”,展开想象
好的诗词在语言上总是以少胜多,一字尽得风流。如千古传诵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从色彩上启发学生去想象,学生便会想到淡绿、嫩绿、翠绿、墨绿、绿油油、苹果绿、橄榄绿——“春天仿佛一瓶打翻了绿色的墨水瓶”,把山川、河流全染绿了,把小草、树枝全染绿了,把道路、庭院全染绿了,满眼绿盈盈的。引导学生从绿的生长变化展开想象,星星点点的绿——一丛一簇的绿——连块成片:柳树远望如团团绿云,平展展的旷野宛如铺展开来的绿色地毯,花坛四周的草坪宛如一条绿色的围巾。还可从绿色的形态上展开想象——绿得快要流下来,绿得划不动。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联想,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图一下子鲜活地铺展开来,学生便能领悟出诗人用一“绿”字点染出“春”的神韵。
开健,安徽桐城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