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学习方式的尝试与反思
2009-09-24刘秀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导致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进入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和科技化社会打下基础。合作学习将是这一学习方式转变的重大突破口。
首先它可以使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它可以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同时大面积提高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心理,改善自身品质和身心素质,从而达到在合作中探求创新,在创新中寻求合作的效果。
其次,在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具有巨大潜力的集体,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展,语文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师生互动合作也势在必行。
再次,语文教学是基础,是奠基性课程,因此,在学习方式转化中,合作学习有其特殊作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合作学习方式的尝试和思考。
一.优化组合,合作学习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是生随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变成盲目服从型的人,缺乏反叛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首先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针对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该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变成新课程的塑造者。我认为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不是传统教学所表现出的那样,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演,老师累得精疲力竭,学生学得死气沉沉,为了改变传统教学这种既浪费人力,又扼杀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情况,新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真正做到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
二.创建合作小组,建立合作学习评比公布栏。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1)确立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2)进行角色分工,使每个角色互补或相关;(3)进行工作分工,使每个成员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相应任务的基础;(4)共享资源,每位同学完成任务后实行资源共享,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积极承担在任务中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主动。因此,我采用异质分组法,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还考虑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又采用同质的方法,把全班同学按上述情况均衡分组,这样又为各组间公平合理竞争打下基础。组内成员各有分工,每一位同学都担任一定角色,如组长、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体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又把同班全体同学分成同桌,小组(一般四人),大组和班级构成四个梯级合作学习组织。这样,在尊重学生自主、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做到了“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最优化组合,从而形成小组之间、大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通过对每次作业、考试、检测、竞赛等方面的考评,由科代表在公布栏中公布成绩,优秀小组奖红旗一面。连续三次未达要求的小组“黄旗”警告。这种做法尤其适合文科综合性实践活动,文言文教学,以及部分较浅显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比如我们举行的成语知识竞赛,演讲与朗诵竞赛,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有效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语文视野,提高了其语文素养。
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由于小组成员的层面不同,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能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因此能够养成经常沟通、交流的习惯。各自不同的分工和职责又形成他们互相督促,互相帮助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克服了学困生的畏惧心理,不求上进的心理,经过合作学习,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探究的快乐,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树立积极、乐观的人声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学习,保证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尽其所能,每个成员的贡献都受到重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从而达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比如在我设置的演讲系列训练中,刚开始有个别学生特别胆小,他们不知道写什么,选什么材料,但后来在小组成员的帮助鼓励下,完成了讲稿,并勇敢地走上了讲台,一年下来,有的同学在演讲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朗诵和表演才能。
四.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关键。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要注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势必会助长学生依赖心理,从众心理,因此,合作学习要“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做到人人有活干,个个能参与,创造一种参与,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因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
1.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能提升一个人的能力,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合作学习应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在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急于组织或要求讨论,而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只有这样,才可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2、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的过程,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盲目地听从“优生”想法就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目的,无论学生的观点合理与否,这本身是个性的体现,是本身价值的体现。不管论证结果是伪是真,在整个合作探究中成员间要相互鼓励,要避免在课堂上走上合作学习的形式,即在学习小组还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讨论后便结束讨论,以我为主地开讲。要避免学生发表与自己不一致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意见时,不是因势力导,而是扮演知识的权威,搞一言堂或三言两语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思路,仍旧以讲为主。因此,针对不同意见,可展开讨论,若争执不下,全班讨论,老师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对错误的看法一棍打死,这样会扼杀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学《隆中对》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诸葛亮是个不识时务者”,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没有对此马上下评论,而是交给学生展开激烈地探究和讨论,各小组均派出代表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争执不下,全班便形成了观点对立的双方,此时,老师适时地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很大收获。
2.师生互动促进合作学生的有效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是教学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新课程也倡导教学中师生应积极主动平等参与,因此,在合作学生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讲述问题时,教师不时地或引发牵出话题,或补充知识,使其更加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凸现多方位的交流与互动,丰富合作学习的方式与内涵,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注意观察和倾听,适时干预和指导。在组织交流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不同碰撞,不断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了解、尊重各种不同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最后的评价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开放性的,以积极因素评价为主。如在教学《我的信念》时,在讲到居里夫人拒绝申请镭的专利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居里夫人,你会怎么办”,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很多同学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但也有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假如我是居里夫人,我会申请镭的专利权,把获得的报酬用来改善实验条件,并用之兴办教育”,我及时评价了这位同学的法律意识和爱国思想,同时也启发了同学应该善于思考、寻找美好的东西。
五.合作竞争,合作学习的要旨
一.在竞争中合作。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小组在达成目标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标准。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希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作为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多激励,促竞争,增强各组的凝聚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学习,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团结。为此,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评选一周、一月,半期、学期最佳合作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充分调动了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各组成员互帮互学,有组员“掉队”了,其他成员会热情地帮助,因为他们知道小组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
二.在合作中竞争,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宣扬卓尔不群的个性和人生态度,加上现在的教育仍未从应试教育完全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因而目前的教育仍然具有浓厚的狭隘性的竞争色彩。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失败就是别人的成功,所以有时为了压倒对手会不择手段,养成了一种被扭曲的竞争意识及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而合作学习则将合作与竞争、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合作学习改变了某些学生把竞争对手认为是自己的“死对头”这种狭隘的竞争意识,这些学生就会为小组的成功而拼搏。于是,正确的竞争意识便培养起来,如在“扫除街头错别字”活动中,先由个体收集,然后小组汇总,由班级评选出“红旗小组”,最后根据小组汇总的错别字整理成册,在活动中有效地贯彻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
六.共同成长,合作学习的目的。
传统教育只注重集体,不注重个体,可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状况的方面均千差万别,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避免“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缓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就变成“收音机”,而有的学生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讨论就无法深入,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在唱“独角戏”,难以达到生生互利,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目的,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表达与倾听并重。在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尊重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同时要学会文明、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宣布讨论后,学生可能会“千姿百态”合作的:互相“交集”的、一言不发的、对讨论的问题不屑一顾而出现“离群”现象者有之,窃窃私语,东张西望者亦有之,因此,在合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留给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和机会。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当有同学发言精彩,有独到之处时,鼓励同学鼓掌喝彩从而营造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享受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
2.碰撞与沟通同行。如果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争执不下,这是好事,有争执才有促进,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教给学生沟通的技巧,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结论,要消除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要多思考和交流,要尊重事实,要尊重他人,充分体现语文数学的人文思想。在教学《出师表》时,对诸葛亮的言词委婉、情真意切,有些同学则提出要言锋犀利,切中肯綮才能说服朝臣,打动刘禅,此言一出,一时双方针锋相对,我适时地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互相沟通讨论,针对刘禅的性格和当时局面及诸葛亮的身份,让他们明确《出师表》的言锋是恰到好处的。
3.共享与共创相随。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情感和智慧,要互相启迪,相互借鉴,能够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创的目的。如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的阵地交流资源和心得。
反思
作为语文学科,合作学习的效果和绩效远远不如理科,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学科更注重个人的感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比重更大;对初中生而言合作学习的绩效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即检查作业、互相背诵、讨论一些基础的问题等上,至于辩论、深层的探讨就很难进行。
参考文献:
1.《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问题的思考》.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黄伟《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
3.戴志强.《解读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4.王玉良,沈振霞.《新课程呼唤有效的“合作学习”》. 中小学教育网
5.张科.《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初探》.小学语文教师
刘秀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级教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