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亨察德的伦理结问题
2009-09-24周倩倩
在哈代的一系列威塞克斯小说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小说是“性格与环境小说”,其中包括《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这一系列的小说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出社会大悲剧,而《卡斯特桥市长》是整个悲剧的高潮。作者通过卡斯特桥市变迁向世人展现英国宗法制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文明所取代的过程,主人公亨察德是宗法制社会的代表,亨察德同资产阶级的代表法夫瑞在政治、商业中的竞争失败说明了宗法制社会被取代是历史的必然。
亨察德同样也是农民阶级的代表,他的整个思想观念是以宗法制社会为基础的,他把“父权、财产和法律契约作为他对待一切事物的依据”。①他经营面包生意完全靠的是老式的经营模式,不建立账本,完全凭借记忆,由于信息的闭塞,麦子的收购时常被天气左右,以至于最后财产的亏损。如果说政治和商业上的失利是象征宗法制逐渐被取代的过程,那么,最后导致亨察德彻底成为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则是在伦理上变得一无所有。
小说的开头写困顿的一家人在前往韦顿·普瑞厄兹村的大道上,准备到卡斯特桥定居,途中一家人由于饥饿在路旁一家粥铺喝粥,殊不知粥里掺有酒,亨察德越喝越好喝,然后就喝醉了,醉后想到自己的处境心中的郁结油然而生。生活的困顿给亨察德带来了无穷的压力,使他变得疲惫不堪,他说“我十八岁就结婚了,那时真像个糊涂虫;现在,这就是结果”,“要是我变成一个自由人,我马上就可以身价一千镑了。可是呀,一个人不到把一切好机会都错过,是不会懂得这些小小的道理的”。②之后他看见场地上有拍卖马的交易,借着酒意在意识模糊之际就把妻子用五个先令拍卖给一个水手。在亨察德看来,妻子女儿是他前行的负担,卖掉妻女,命运就会改变,命运真的在此改变了,一切恩怨纠结就从他卖妻开始。
亨察德酒醒后发现自己卖掉妻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教堂里,虔诚的忏悔,发誓今后21年不再喝酒。故事发展到这里,可以对亨察德所做的事情做一个性质的界定,卖妻卖女本身属于一个道德问题,男女双方走进教堂那一刻就在上帝面前发誓相亲相爱、相伴一生。夫妻关系既是法律上的准则,也是道德上的承诺,亨察德的卖妻行为从道德上讲打破了伦理禁忌。不仅在法律上犯了罪,在伦理上也冲破了道德准则,为自己今后的命运打了一悲痛的结,这个我们给他定义为“伦理结”。卖妻之后,亨察德通过面包生意成为卡斯塔桥市的第一富商,随着威望和信任度的增强,做了个该市的市长,在生意难做的时候他聘请资产阶级新人的代表法夫瑞度过难关,随后展开与法夫瑞的竞争。他迷信巫术,估错天气,导致麦子生意的亏损,生意上的失败也导致随后政治上的失败,丢掉市长的位子,而在这场战争中法夫瑞胜利了,资产阶级战胜了宗法制的封建阶级。
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健全的人,所面向三个世界“自然世界、人际世界、内心世界”,③他就像一口鼎的三个脚,这三个脚支撑着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一个脚则会站不稳。对于亨察德来说,资产阶级侵袭了整个宗法制古老的文明,他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面临着危机,作为市长,作为抛弃妻女的丈夫他同样面临危机。在无法支撑整个完整的人生的时刻,他必须面向第三重世界,即内心世界,他内心最大的一个纠结是当年的卖妻行为,要想拯救他自己,首先拯救他的妻女。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妻子苏珊和女儿伊丽莎白·简找到了他,他内心忐忑不安,害怕这事被他人知道,又勾起他内心的悔恨。当他看到被自己卖掉的妻子时,他说,“‘我不喝酒啦,声音低微、迟疑、满含歉意。‘你听见了吧,苏珊?——我现在不喝酒啦——从那个晚上以后,我就不喝酒啦”。④亨察德想着怎样弥补当年的过失,怎样解开当年自己系上的这个伦理结,他便与妻子重新订婚,登报申明伊丽莎白·简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不久,他在苏珊的遗嘱中发现伊丽莎白·简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是苏珊跟水手生的,自己的女儿在卖掉后不久就夭折了,苏珊为了纪念死去的女儿就把自己跟水手生的女儿也叫伊丽莎白·简。
当亨察德知道这个真相之后,对女儿不予理睬,冷漠无情。从这点我们看出宗法制社会是以血亲为纽带的,血缘不存在,关系就得不到确认。这个与女儿是否有血缘关系的事实是通过妻子苏珊的一封信来确认的,一封信就成了解开所有谜底的关键,一封信解开了伦理结,理清了所有的伦理关系,此刻,悲剧也随之产生了。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一书中指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如果说政治商业的失败是外在的话,那么导致亨察德彻底一无所有的是伦理上的破产,即妻子的去世,伊丽莎白·简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亨察德的悲剧就在于他陷入了伦理痛苦当中,这种伦理痛苦又是当年一时糊涂犯下的罪行。当卖妻的事实在法庭上被卖粥婆指证的时候,“二十四小时之内在卡斯特桥已经是无人不晓了。至于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所做的那些弥补前愆的事情,由于原先的那一行为像演戏式的闪光耀眼,所以大家都看不见了。”⑤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罪行导致了他身败名裂,若是无名小卒这件事倒没什么可推究的,可这件事偏偏发生在值得大家信任的市长大人身上。聂针钊教授曾言,悲剧的本质特征是伦理痛苦,并不只是以人的死亡为标准。卖妻儿使伦理乱套,通过卖粥婆的指证消除伦理混乱,证明卖妻的犯罪事实,堂堂的卡斯特桥市长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亨察德正如托尔斯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一样,都是由于抛弃心爱的人儿触犯了伦理禁忌,在十字架面前真心忏悔,通过实际行动拯救他人。他们重新向爱人求婚都是出于他们自身的忏悔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拯救他人的同时也在拯救他们自己。他们都转向内心世界,试图解开自己系上伦理结,当伦理结解开的时候,悲剧便发生了。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言:“人生的幸福在于人有各个方面情感上的高峰体验。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及自身达到高度和谐的时候,人就会出现情感的高峰体验”。亨察德最后陷入了情感上的困惑,原因在于,他与周围的环境、社会、人,包括他自身的不协调、不和谐。这一切又源于他犯下的伦理错误,“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而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的拘囿”。⑥亨察德自身悲剧的困境就在于当年自己为自己设了防,打了一个“结”,并未像简爱那样冲开疑云,找到光明的路,亨察德的命运在走出伦理的困境后,在孤寂中了却余生。死前他的遗嘱中这样写道:“不要把我死的事告诉伊丽莎白·简,也不要让她为我悲痛。不要把我葬在圣地”,“不要任何人纪念我”。⑦显然,亨察德到死之前都在忏悔,自己无法原谅当年由于一时的精神困惑而导致抛弃妻儿的行为,也无法谅解对伊丽莎白·简的冷酷,所以亨察德不想让女儿伤心,自己认为,生前的行为使他死后是没有资格进入圣地,靠近耶稣,走进天堂。
亨察德在与法夫瑞的竞争中失败,这印证了历史社会前进的趋势,代表先进资产阶级的法夫瑞战胜代表古老宗法制社会的亨察德,亨察德外部客观生存环境的瓦解使他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他不得不面对21年前犯下的伦理罪行,他内心渴望解开伦理结,渴望赎罪,拯救苏珊和伊丽莎白·简的同时也在拯救他自己。人如果忘记抚慰自己的心灵世界,那么人的精神就会失衡,人性就会分裂,人就会丧失归宿感,就像一个游子失去家园,此时,亨察德唯一的心灵家园就是失散多年的妻子和女儿,他需要有个家,需要重新拾起当年放弃的心灵之家,需要解开内心的伦理结。
注解:
①参见聂针钊著,《论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月,第86页。
②参见[英]哈代著,《张玲、张扬译,《卡斯特桥市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7页。
③参见童庆炳著,《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40页。
④同②,第73页。
⑤同②,第224页。
⑥参见徐葆耕著,《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75页。
⑦同②,第324页。
参考书目:
1.[英]哈代著,张玲、张扬译,《卡斯特桥市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聂针钊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 版。
3.聂针钊著,《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4.童庆炳著,《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徐葆耕著,《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周倩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