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2009-09-23于占丽
于占丽
【摘 要】成人对幼儿游戏与教育的关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过多的游戏会占据受教育时间。这种错误认识造成幼儿游戏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事实上二者并非是对立的,游戏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游戏是主动自愿非强制性的自由活动,游戏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游戏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关键词】游戏 自由 创造性 创造力
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儿童的生活,会发现儿童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儿童的身影像成人一样忙碌,儿童的表情变得与成人一样焦虑。杜威曾对此种现象提出过批评:“有许多学者……总想把儿童期缩短,将成人的知识经验硬装进去,他们认为儿童期是完全白费的,哪里知道,这是真正的教育基础”。儿童游戏看起来是在浪费时光,可恰恰是这段“浪费时光”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幼儿游戏现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曾感慨地说:“幼儿的创造性很难得到解释。我曾天真地设想过,所有的幼儿都服用了创造性的灵丹妙药。”而现实生活中随着幼儿游戏权利的被剥夺,幼儿的创造性也在被扼杀。1998年召开的世界幼儿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另外《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都把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虽然儿童拥有游戏权利的主体性政府、专业工作者认可,但在儿童生活中,其游戏权利的主体性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1.超载的课程抢占了儿童游戏的时间
课程是教育机构实施教育的载体,幼儿园教育不能没有课程。然而信息时代知识的成倍增长使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课程在量上呈膨胀状态,这种膨胀状态由上往下压到幼儿园,很有理由的就占领了幼儿园的课程领域。很多幼儿园开设了外语、计算机、识字等课程,甚至办起了各种特长班。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比着干,惟恐落后,争着向社会显示自己幼儿园能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必然产生课程内容上的混乱与超载。课程超载势必造成儿童其他活动时间的缩减,一种明显的现象就是儿童游戏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2.现代文明掠夺了儿童的游戏时间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享受前所未有的物质的同时,精神却陷入空虚、淡漠、价值失衡的状态中,出现了浮躁,随波逐流的现象。现代文明的这些负面影响使儿童的学习出现了“装饰性学习、未来指向学习、逐潮性学习”。这些学习占去了儿童大量的游戏时间,也使儿童传染上空虚浮躁的弊病,成为失去独立人格的我。无论哪种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做他自己”,儿童只有在游戏状态下才能“做他自己”,成为一个本真的我。
二、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游戏是主动自愿非强制性的自由活动
正是游戏的这些特征,使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想像的空间。自由想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不能较好地自由想像则是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原因之一。辛柏克曾指出,“以为空想无益”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障碍。克拉克也曾指出,“对于幻想、白日梦的蔑视”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个不利因素。而游戏恰恰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想像的空间。在游戏里,幼儿模仿成人生活而非照搬生活,在现有条件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像完成。如幼儿把“雪”当做盐,把“小草”当做青菜等。幼儿在游戏中,既能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假想的情景中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活动,又不受真实活动所要求的条件(知识、技能、工具等)限制。因此,游戏作为一种特殊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想像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追求着自由,也在创造着自我,创造着世界。游戏是儿童自由与创造的生活源泉。
2.游戏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游戏是我们培养和发现创造力的一个最自然、最好的通道。望远镜的发明,就是产生于孩子创造性的游戏之中。16世纪,荷兰一位叫汉斯的眼镜商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又来到磨镜房,独自玩起了镜片游戏。他把近视镜片和老花镜片放在一起,一会儿拉开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大大拉近了:就这样,眼镜商从儿子的游戏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和磨镜工人一起,不断地研究,终于发明了望远镜。可见,科学的发现,有时是很偶然的,但偶然的发现里,离不开创造力的表现。如果没有孩子在游戏中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也就不会有望远镜这项伟大发明。好奇心使孩子不停的游戏,游戏使孩子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的驱动力。
3.游戏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氛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需要一个开放、自由、宽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人们再古怪的见解、方法也不会遭到嘲笑和愚弄。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是目前最负盛名、最有实用价值的一种群体创造方法,其中的一条原则就是不得批评原则。游戏与工作、学习的一个显著不同点就是游戏有其自由宽松的环境,而后者却不一定有。正如德国诗人席勒所言:“自由和游戏显然是一对双生姊妹。”这恐怕也是幼儿乃至成人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不拘泥于别人的眼光,想自己所想,抒自己所抒,完全融合于游戏中去,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幼儿可以大胆想像,提出不同的方法、见解等,不会由于“别出心裁”而招致同伴的耻笑与责怪,而幼儿又有其特有的好胜欲,为了“出风头”更有可能创造出许多新奇的东西。
游戏的目的是内在的,非功利的,游戏只为游戏本身,只为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它摆脱了游戏之外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压制。游戏的过程是松散的,而非程序化的,因此是“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自我掌握。游戏的内容是虚拟的,是充满幻想的,因此游戏是任思想和行为驰骋的广阔天地。游戏规则是变通的,是来自内部世界的自我规定和积极约束,因此游戏中的自由与纪律达成了高度的统一,从而达到高度的自由之境界。游戏中的主体是积极的、是主动参与而非被动的卷入。
参考文献:
[1]王银玲.游戏的秘密与美好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黄进.关于幼儿园游戏教育化的思考.学前教育研究,1994,(4).
[3]王银玲.游戏中心课程.学前教育研究,2000,(6).
[4]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