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2009-09-23吴克辉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科学发展观

吴克辉

摘 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东较早与兄弟省区及港澳地区开展合作。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广东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新形势,按照中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泛珠三角”(即“9+2”)区域合作构想,在实践过程中有力的促进了区域合作和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成功地实践了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249-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统筹区域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东较早与兄弟省区及港澳地区开展合作。广东发展区域合作的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广东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的新形势,抓住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以及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加速形成带来的重要机遇,按照中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依照溯珠江而上,与珠江流域相连、与广东相邻、与广东经贸关系密切的思路范围,根据珠江流域各省(区)的实际和彼此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愿望,提出了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以及香港、澳门在内的“泛珠三角”(即“9+2”)区域合作构想,成功地实践了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广东与兄弟省区及港澳地区开展合作成效斐然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东开展区域合作起步较早。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至1991年,广东与兄弟省区共签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项目262082项,协议投资总额达462.43亿元。已实施23480项,总投资额314.11亿元,新增产值358亿元,新增利税51.21亿元。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省区驻穗机构已有946家,成为各地与广东经济协作、信息交流、生产开发、劳务组织的大本营。为了充分利用广东的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各省区纷纷在广东开办企业。改革开放10多年来,四川省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开办了企事业单位400多家,投资3.45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湖南加强了与广东的经济合作,带去联合开发获补偿贸易的形式,在湖南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出口商品基地,继续开办在广东的企业,以达到增加创汇,引进技术,传播信息的目的。进一步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加强劳务输出的管理工作,加强湘粤两省旅游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九五”以来,广东与八省(区)之间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金额累计超过6000亿元,合作项目超过1万个。合作领域涉及经贸、交通、能源、旅游、农业、劳务等方面。广东与周边省(区)组建了多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投资和贸易合作力度不断加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西电东送”成效显著,广东与周边省(区)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已开始对区域经济合作发挥积极的作用。九省(区)签订的省际旅游协议,逐步构建起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和旅游网络质量标准。九省(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并取得明显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的传统贸易关系,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合作。以港澳企业的投资活动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为主导,引发三地的生产要素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从制造业开始,向其他行业全面渗透,不但在贸易、投资和加工生产领域内取得重大进展,而且在交通、运输、旅游、信息、供水、供电、金融、科技、教育、环保、海关、治安以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广东积累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与港澳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互动关系。广东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65亿美元,港澳资金就占了七成多,引进近8万家港澳企业。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广东的入境游客八成来自港澳。广东的很多企业通过港澳走向世界。港澳还给广东带来大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港澳同胞为广东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作了大量捐助。同时,香港、澳门的繁荣发展也与广东密不可分。20多年来,数以万计的港澳企业遍布珠三角和其他地区,大量的港澳资本进入广东,并带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香港制造业的八成转向广东拓展,利用内地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顺利完成了企业扩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香港的物流七成以上来自广东,香港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与广东制造业基地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粤港、粤澳平均每天过境车辆4.2万多车次,过境人数47.7万多人次。港澳的国内游客大量来自广东,充分显示了港澳发展与广东的紧密联系。广东廉价的土地、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也为港澳厂商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3560亿港元增加到13610亿港元,发展和巩固了作为重要的金融、信息、物流中心的地位。澳门在与广东的经济合作也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澳门的稳定和繁荣。实践证明,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广东与国内其他省区及港澳地区形成了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经贸合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多,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珠三角地区面积占全省的23%,人口占30%,GDP占72%,财税收入占56%。2003年,珠三角人均GDP4499美元,东西两翼是1102美元,北部山区是737美元。1997年,广东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47:1,到了2003年,这个差距是3.05:1;二是内源型经济和外源型经济发展不协调;三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四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五是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尽快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加快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广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程: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的提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形成,是广东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成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广东勇于改革,大胆实践,在加快珠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同时,加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协调珠三角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初始,进而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

广东形成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及其方针政策,是从处理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关系时开始的。珠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差别,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东省委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性的山区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和部署山区的开发建设工作。1990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支持山区和新建市发展经济的决定》,要求建立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对口扶持责任制,使珠三角洲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在制定“九五”计划中,提出“中部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的战略布局,提出要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列举了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的发展方向。2000年10月,中共广东省八届六次会议提出了“十五”时期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提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要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发挥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本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步伐,阐述了加大对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2002年5月,中共广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后,广东省委召开九届二次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要注重结构调整,坚持建设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坚持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认真探索经济发展规律,注意协调发展,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协调发展。至此,广东在处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广东,提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胡锦涛讲话精神,提出完善发展思路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促进区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广东既要发挥自己经济发展起来的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又要看到自己在加快发展中受资源和发展空间的约束,需要在与中西部的合作中增强创新的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广东的东西两翼和北部地区,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在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因此,要谋划新思路,在现有的区域合作基础上拓宽领域,提高水平。7月,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随后,在11月举行的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张德江阐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想,认为珠三角地区是目前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则是目前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目前,广东与兄弟省区正在谋划泛珠三角地区的协作和发展。

至此,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的贯彻和落实。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原则

2004年6月,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举办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区域政府间合作正式启动并进入新的阶段。

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搭建了论坛和经贸洽谈会两大合作平台,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编制和实施了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并在公平、开放的大市场建设中,合作领域得到丰富和拓展,区域合作得到了不断扩大。东盟、欧洲、北美等地区的一些政府和大型企业表示了与泛珠三角合作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合作各方的经济发展,使区域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从而也提高了区域内人民生活水平。2007年6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接受粤湘媒体联合采访,在谈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下一步规划时指出,今后,广东将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努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站在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高度,加强对事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局、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和相关措施,以及推进建设公平、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等。二是抓规划。认真组织协调合作各方、各有关部门和各界力量,进一步完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规划,不断明确、细化合作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以规划推动合作。三是抓项目。加强区域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跨区域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以及能源、环保项目的规划和工作衔接,加快建设进度。抓好前三届泛珠三角洽谈会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及时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问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切实提高履约率。四是抓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政府秘书长协调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和部门衔接落实等合作协调机制。五是抓品牌。通过扩大开放、广泛宣传,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整体品牌的树立,提升泛珠三角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与国内典型区域合作组织和国际著名区域合作组织建立工作联系与交流机制,扩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影响范围和深度。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形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寻求区域经济的合作,成为许多地区谋求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中国和东盟10年内将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样的新形势下,港澳地区要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必须开拓新的经济腹地。大珠三角地区为了实现新一轮发展需要,也必须扩大新的发展平台。与东盟、大珠三角地区紧密联系的八个省区,要增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也必须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有鉴于此,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山水相联、人员相亲、经济紧密联系的泛珠三角区域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就成为这些地区的共同利益和必然选择。在“9+2”的区域范围内,由于产业的差异性非常明显,所以经济互补性很强,存在着产业分工的广阔前景,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广阔空间。加强这些区域的合作,必然会增强这些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力。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合作,也有利于珠江流域地区的环境保护,有利于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形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的原则。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互连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需要。泛珠三角区域包含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区域合作,有利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合作,有利于生产要素跨地区的流动,以及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也有利于经济流通,降低成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东、中、西部地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行资源整合共享,可以增强东部的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释放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也将促进各兄弟省区、特别行政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之间的合作与良性竞争,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中国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物流、信息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澳门与欧盟、葡语系国家关系密切,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资金、建立经贸合作关系的重要桥梁;而九省(区)资源丰富、人才众多、科研力量雄厚、市场容量广阔。九省(区)与港澳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当前抓住CEPA实施和东盟“10+1”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的重要机遇,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有利于促进九省(区)经济持续增长,加快九省(区)经济的国际化步伐和资源优势的转化;有利于同步推动环境治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形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体现统筹兼顾的原则。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等。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统筹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的诸多矛盾。近年来,香港、澳门一直都面临着较大的结构转型压力,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竞争形势,香港必须加强和完善以金融业和物流业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体系。澳门也必须充分发挥以博彩、旅游为龙头的服务型经济的作用。2003年召开的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粤港澳合作发展的目标;在今后10年至20年内,广东要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要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要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之一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努力把粤港澳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形成,是落实上述目标的具体步骤。同时,通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拓展了港澳经济的发展空间,促进内地与港澳的更紧密经贸联系和落实,不仅有利于港澳地区的经济繁荣,而且有利于发挥内地与港澳的“一国两制”的优势,有利于港澳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南.南中国的昭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羊城晚报[N].2004.3.7

3.张长生.战略思维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广州 51000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科学发展观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遗憾的美 2018年泛珠三角超级赛车节闭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新形势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思考
长三角区域合作
欧盟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