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提升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有效性的思考
2009-09-23毛建华
毛建华
摘 要: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电脑处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原有的事后监督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会计事后监督必须找准定位、抓住重点、整合资源,才能有效发挥会计事后监督的作用,提升监督的有效性。
关键词:银行;事后监督;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69-02
根据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会计事后监督部门,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各项柜台业务的合规性检查,监督会计核算的具体执行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差错并及时进行纠正,在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事后监督部门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甚至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程序,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监督把关作用造成的。如何充分发挥会计事后监督的控制作用,增强其工作有效性是商业银行会计部门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当前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范围的问题
目前各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多以审查会计凭证、报表为主,工作重点是对各项业务会计核算准确性的审核。随着银行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业务的会计核算已经由电脑系统根据柜员输入的业务信息自动完成,各项业务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已大大提高。在新的形势下面,再将重点放在对会计核算准确性的审核把关上,其实质是对电脑系统自动产生的会计分录进行审核,该项工作应该通过在系统设计阶段加强审查把关、在日常运行阶段加强对分录维护正确性及合规性审核来控制,而不应通过事后监督对每笔交易进行监督来发现问题,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达不到监督的效果。
(二)监督手段的问题
目前事后监督一般采用人工翻查纸质凭证和会计报表,部分银行开发了专用的事后监督系统,但其功能定位往往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如超出一定金额的大额交易)自动筛选传票流水,仍需监督人员根据系统提示逐张审阅凭证,或通过电子报表系统调出有关报表数据。近年来,部分银行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实现了会计档案集中扫描,监督人员可通过系统调阅凭证的电子图象进行核查,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监督手段落后、监督效率不高的问题。由于目前事后监督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督工作在很大程序上仍依赖于监督员的人工判断,系统的控制功能不强,为保证监督质量,目前主要通过在事后监督中心配置专门的质量检查人员对监督人员的工作进行再监督,但监督标准不一、随意性较大、工作质量无法控制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三)职能定位的问题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为控制操作风险,特别是控制内部经济案件的发生,各行近年来在内部控制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除会计部门设立事后监督中心及向基层机构派驻会计主管外,还由风险部门或合规部门操作风险控制并定期组织合规检查和评估,以及由稽核部门负责独立检查及对全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部分银行还设立了视频监控查看中心,实时对柜台操作进行监控。以上种种措施既各有侧重,但职能上又有重叠。会计事后监督目前为日常操作部门,其承担对全部交易的事后审核职责,必须保证一定的检查覆盖率;而其他内控合规部门通常承担一些专项检查,其检查范围通常锁定为某类业务,在时间安排和资源配置上较为充足,也更能发现隐藏的风险,相比而言,其控制作用比事后监督有效。可以说,在内部控制“战线”上,目前事后监督更多承担“治安巡逻”的角色,而风险合规和稽核部门则发挥着“重案组”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事后监督迫切需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效能,否则很可能逐步被边缘化。
二、提升会计事后监督有效性的有关措施
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会计事后监督必须找准定位、抓住重点、完善手段、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更加有效发挥会计事后监督的作用,提升监督的有效性。
(一)找准职能定位,抓住工作重点
由于会计事后监督需对每日办理的业务进行监督审核,其监督范围最为全面,其“治安巡逻”的角色是其他监督手段暂时无法替代的。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会计事后监督不仅要继续发挥对业务的表面合规性审核把关、及时发现核算差错并督促整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日常监督,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提出完善措施,从而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
这就要求会计事后监督以风险为导向,将工作重点放在控制资金风险上,而不仅是简单进行表面合规性的审核。目前银行业很多风险事件及内部经济案件从单笔业务来看都是符合表面合规要求的,会计核算分录也没有差错。但如果从全流程的角度审核,就可能会发现异常。实质上,很多风险事件和案件是由于控制失效、业务流程存在缺陷所引发的,也往往在有关问题暴露后有关部门才意识到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如果会计事后监督能在日常监督中及早发现,相信许多风险事件是可以避免的。遗憾的是目前会计事后监督以往的工作重点都是放在单笔传票的审核上,只要这笔传票符合有关规定、会计核算正确,就认为没有问题了。事后监督的根本目的是确保资金的安全,而不仅是核算的准确。因此,会计事后监督今后应将工作方式从单纯关注会计核算分录转向关注资金风险、关注流程控制等方面。
(二)完善监督手段,提升科技含量
为了解决目前监督工作规范性不强,监督质量不高的问题,应着手开发或进一步完善事后监督系统的功能。一方面,充分利用系统功能使之能自动完成事后监督,改变以往全部业务无论正确与否均需监督人员审核的方式。如利息收支项目检查,可在事后监督系统上设定利率使用规则,使系统可以自动判断每笔交易利率使用的正确性,监督员只需要关注系统上显示的利率不符清单而不需要再审核利率正常的交易;又如支票大额转账交易,可以通过影像识别技术,自动获取有关凭证记载的账号、户名及金额与业务系统的交易信息比对,同时截取印鉴图像与账户预留印鉴自动进行二次核对。另一方面,对于仍需监督员人工审核的项目,应在系统上以工作流的方式设定审核标准,监督人员对照系统显示的监督标准逐一审核并确认,只有监督员全部确认后该笔交易方可通过,通过系统控制的方式来实现监督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整合内控资源,加强联动协调
事后监督的对象是会计传票、凭证及报表数据,其是柜台交易的结果,而对于交易的真实性、交易程序的合规性,往往是无法通过上述载体获取的。近年来,大部分银行已建立了柜台交易全过程实时视频监控系统,部分银行还成立了视频查看中心,由专门的人员对柜台交易的过程实施实时查看监督。在实际工作中,事后监督和视频查看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将各自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疑点通过对方印证核查,以实现内控资源整合,提高监督成效。
同时,事后监督中心还应进一步加强与风险合规及稽核部门的沟通,根据上述部门组织的现场检查及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各时期业务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各时期事后监督工作的重点监控项目,并组织精干力量加强监督,达到堵塞漏洞、确保资金安全的目的。
最后,要提升监督工作的有效性,除上述措施手段以外,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能力是关键因素之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考核激励等方面工作也是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的重要措施。由于业内已有不少上述方面的研究探讨,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R].2006.
[2]刘全红,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探讨[J].金融会计,2005,(8).
[3]徐倩,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事后监督的思考[J].科学教育研究,2007,(2).
[4]张岩,试论金融会计监督[J].河北企业,2008,(4).
[5]罗雨薇,基层金融机构会计内控探讨[J].财经界,2008,(3).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