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与经验分析

2009-09-23孙志香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孙志香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处的制度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渐进的革命性变革”的道路,并进而分析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进行观念更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改革;增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67-02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运行机制以及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系统回顾与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对新时期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环境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首先得从改革所处的制度环境入手,制度环境决定着改革的路径选择。“政治决定经济”的事实是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入口。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先有经济基础、后有上层建筑的制度演化路径,我国是在共产党夺取国家政权以后,运用政治权力建立了一套庞大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而言,是政治权力塑造了经济结构。通俗地说,传统的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是革命前的自然生长,而是革命胜利后的政治权力安排。”[1]

既然计划经济是由政治强力建立起来的,那么当实践中发现它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时,是否可以再利用政治强力建立起另一种经济体制呢?制度的路径依赖特性将限制这种对初始选择的改变。初始选择决定着特定的路径,这种选择具有偶然性。但是当一种制度架构一旦确定后,就会产生路径依赖。

与路径依赖紧密联系的是国家目的二重性导致的“国家悖论”。诺思认为,国家面临两难选择,即在保持能使租金最大化的垄断性的无效率产权与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的有效率的产权之间进行选择。这两种选择是相互冲突的。但是,国家必须选择,尤其面临在与更有效率的邻邦相处的情况下。诺思进一步认为,统治者将避免触犯有实力的选民。“统治者会同意一个有利于这些集团的产权结构而忽视它对效率的影响”[2]。在我国,谁是围绕计划经济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谁是最有实力的选民?“显然是那些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的垄断行业”[3]。因此,路径依赖和国家目的二重性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受制于计划经济的束缚,在改革中必须兼顾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既得利益集团。同时,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无任何经验可循,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面临的不确定性相对来说比其他任何国家的改革面临的不确定性都大,这也制约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些特定的环境也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走出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路径。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程

改革之初,中央不触动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所有制,而是以下放权力和兴办经济特区为突破口,积极探寻经济运行的新机制。然而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所有制改革,它不仅发展了农村商品经济,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改革的成功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给城市改革带来了示范效应。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开始向城市进军。随着非国有企业的壮大,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推动了国有经济改革,从而使改革开始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然而,改革触及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以后,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特别是来自“左”的思想的阻碍。于是一场关于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出现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迅速统一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黄钟大吕的声音一下子压过了“左”的瓦釜之鸣”[4]。从此,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在南方谈话的指引下,十四大彻底结束了1978年以来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第一次在改革目标模式上取得了共识,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无可争论的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渐进的革命性变革

由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通过渐进改革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因而可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了一条渐进的革命性变革的道路。改革具有渐进性,它走了一条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由局部改革到整体改革的渐进道路;改革又具有革命性,它最终实现了所有制的变革,这是制度结构的根本变革。

(1)渐进性:以体制外的增量改革为突破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尽管改革首先从农村的所有权变革起步,而在实践中却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先于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事实是,先进行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后进行体制内的存量改革。即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在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逐步改革旧体制部分,最终完成相应体制的全面过渡。

(2)革命性: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改革以体制外的增量改革为突破口,但最终实现的目标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邓小平曾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所以称为“第二次革命”,是因为它不仅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而且是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经济体制的革命性变革是增量改革的必然逻辑。体制外的增量改革越是深入,传统体制的束缚就越大。这种状态客观上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市场机制归根到底要受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所制约。没有所有制的改革和调整,市场取向改革就不可能真正起步。”[5]改革触及了以产权归属为核心的所有制领域,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制度结构发生了变迁,而制度结构的变迁不同于制度安排的调整,它通常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绩效为导向,把改革的目的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正如邓小平1985年指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6]。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紧紧围绕“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检验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整个改革的过程中一切改革措施成败的标准。

因此,正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要实行市场经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才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还取决于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我国渐进的革命性变革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外起步。经济体制改革避开国有企业这个旧体制的主干部分,首先在体制外展开改革战略,着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使之快速成长。由于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改革没有触动国有企业的根本利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足以支撑经济体系运转的时候,才对体制内的存量改革提出要求。因而,渐进的革命性变革既在稳定的基础上保证了增量改革的顺利推进,又能够为存量改革和稳定带来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之,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渐进性革命变革取得成功的经验。

3.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进行观念更新

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现实中也没有任何国家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而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却成为了现实。这得益于思想解放带来的观念更新。从市场观念开始引导经济体制改革到“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最后到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每一步深化,都是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的结果。

总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得益于思想解放带来的观念更新,得益于我们不断以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化对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探索。如果我们固守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的教条,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因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进行观念更新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基本经验。

小结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至今已三十余年,实践充分证明,渐进的革命性变革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改革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3]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3,101.

[2]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马立诚,凌志军.交锋——三次思想解放实录[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198.

[5]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从马克思到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32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