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最新动态与应对策略

2009-09-23董文涛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董文涛

摘 要:次贷危机爆发后,从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发展成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并从全球的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变,对全球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各国对金融危机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本文根据2009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危机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危机产生的原因与最新动态,并根据产生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危机成因;最新动态;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59-03

引言

2007年4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不久就演变为全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现在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也成为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

从2001年起,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与减税政策,推动美国放贷需求与房价不断攀升,商业银行为追求高利润,大量实行资本证券化,不断推出新的结构金融工具,资产支持证券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满足了市场需求,但也造成了潜在的风险积累。①

当美联储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从2004年6月起重新步入加息周期后,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6月开始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繁荣的基础不复存在。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引发了投资者撤资行为,从而触发了流动性危机,这被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②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逐渐转变为金融危机,此后危机也由美国金融市场全面蔓延至欧洲与新兴国家金融市场,危机正式由国别危机转变为全球金融市场危机。金融市场危机也通过财富效应、信贷紧缩、切断企业融资来源等渠道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

二、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都在关心危机的发展及其影响,考虑如何应对来减少损失,但是如果不了解危机的真正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因此探讨这次危机的根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09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危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研究方向:①对美国国内因素的研究;②对国际因素的研究。

(一)对美国国内因素的研究成果

对美国国内因素的研究包括五个方面,具体是:⒈对美国扩张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研究;⒉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⒊对美国实体经济的研究;⒋对美国道德风险行为的研究;⒌从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角度所作的研究。

⒈对美国扩张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总结出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通过模型分析,该课题组认为,美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造成此次全球失衡和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元的特殊地位或美元霸权在危机的产生与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永利通过剖析美元的全球持有预期投放属地管控之间存在的矛盾,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实际上在与国际中心货币的全球储备与货币投放和头村的国家掌控之间存在的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最终爆发。

⒉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复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一般投资者很难有足够的资料及专业化的知识来评估其所购证券的内在价值和风险,因而不得不依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进行投资决策,可以说信用评级机构是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基石,但是在次贷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内含风险,没有起到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同时,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风险反应迟钝,而在问题出现后评级机构又不约而同地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次贷产品进行降级,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张强、张宝通过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指出:信用评级机构本来作为社会监管者,具有风险预警和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但在次贷危及中却推波助澜,使得整个金融市场更加动荡。

⒊对美国实体经济的研究

申宏丽通过对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以借贷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美国货币政策分析得出结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有其金融层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运行机制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地说,从实体经济层面看,是由于美国由制造业经济转变为服务业经济,在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下,当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引起资产价格上涨却不再引发通货膨胀时,由资产价格上涨刺激消费借贷需求,就可以拉动经济强劲增长。由此,美国进入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上涨借贷消费需求增加经济增长的循环中,而一旦资产价格下跌,个人偿付能力出现问题,就会引发金融系统的危机,经济也会由消费不足陷入衰退。

申宏丽的结论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稳定课题组的结论不谋而合,但是两者研究的角度或者侧重点不同,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从美国扩张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导致的全球失衡的角度得出结论,而申宏丽是从实体经济的转变角度研究金融危机,从而得出结论。

⒋对美国道德风险行为的研究

白钦先、蔡庆丰通过对次级抵押贷款的衍生化以及衍生化过程中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研究,同时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化过程发现,过度衍生化和虚拟化使得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实际上加剧了,金融中介道德风险的加剧和叠加则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最终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因此,两位认为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衍生化和虚拟化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才是引发危机的真正根源。

⒌对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角度所作的研究

次贷危机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美国金融业的一时疏忽大意,其实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和美国长期自私的内外政策积累的结果。张云、刘骏民通过对美国经济运行的特殊循环以及经济虚拟化的研究发现,美国经济运行的特殊循环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虚拟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才是次贷危机美元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白钦先、蔡庆丰所作的研究与张云、刘骏民所作的研究都是从虚拟化的角度研究金融危机的根源,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白钦先、蔡庆丰是从金融虚拟化角度研究其根源,具体说就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衍生化和虚拟化。而张云、刘骏民是从经济虚拟化角度研究其根源,这里的经济虚拟化是相对实体经济的衰落来说的,具体指美国实体经济衰落。

通过论述国内学者对美国国内因素的研究,我们发现,众多学者都是从美国国内某一个因素展开研究,并认为自身的研究结果就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不免有失偏颇。以上论述的美国国内因素研究的五个方面,都对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五个因素相辅相成,又对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扩散与加深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认为这五个因素都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那么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呢?

(二)对国际因素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不仅从美国国内因素探讨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而且从国际因素找寻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研究方向大致有两个:⒈国际经济体系扩展、政治经济权力结构变迁以及美国国内政治变迁;⒉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

⒈国际经济体系扩展、政治经济权力结构变迁以及美国国内政治变迁

王雷认为:国际体系的扩展、经济权力的分散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政治权势的转移不可避免会导致美国权势的相对衰退,而美国要想继续维持昔日的霸权,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使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在体系结构层面矛盾不断激化的一个集中释放,国际体系变迁与美国霸权之间的内在矛盾最终促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同时,仅30年来美国国内宗教、社会、政治的变迁与此次一次金融危机同样密切相关。

⒉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

黄玲利用131个国家和地区在1970~2006年的金融数据对美国其他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产与负债的总量增长结构演变和分配格局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结论: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不平衡发展具有自我加强式的效应,这一效应造成了当今美国等主要资本市场上资金泛滥,资金泛滥支撑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发展,并诱发了金融机构的投机和冒险行为,终于酝酿成了此轮次级放贷危机,并在全球引发了金融震荡。但是贺力平、林娟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失衡两个概念之间仅仅具有表层上的关系,同时他们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在于美国金融危机乃至全球金融体系中风险控制功能的弱化,在于对经济景象的过度乐观情绪。

通过论述国内学者对国际因素的研究,我们发现,国际因素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国际大环境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最先在美国爆发危机呢?所以单单考虑国际因素不足以说明危机爆发的原因,还应综合分析国别差异,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最大差异是美元本位制,所以国际社会稍有发展失衡最先波及到的应当是美国。

抛开对美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研究角度,国内学者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仍然有一视角值得注意,就是从马克思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国内存在两类利用马克思经济学分析金融危机的理论,一类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代表人物是吴宣恭;另一类是虚假需求理论,代表人物是武建奇、乔轶娟。两种理论的侧重点不同,基本矛盾理论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入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促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虚假需求理论则更大程度上说明了本次危机爆发的一个特点,而这一特点不同于经典危机的生产过剩。

三、金融危机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走向

正确评估与判断全球金融危机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对于非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对于中国贸易与海外投资,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走向与政府经济政策调整,都至关重要。

胡祖六认为,金融危机最深重最危险的时期已经基本过去,全球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崩溃的风险已经显著降低。从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看,全球金融危机并未有加剧之势,发生所谓第二波的风险已经越来越低,金融体系已经呈现出初步的稳定趋势。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名在东京举行的国际货币会议上同样称:本轮经济与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似乎已经过去,但是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仍未结束。但是对于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冲击经济学家各有见解,知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金融危机最新动态接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展祖专访时表示,金融危机第二波冲击值得高度警惕,大萧条第一波冲击过后的第二波冲击使经济彻底崩溃,目前的情况与大萧条的第一波冲击是很相似,市场应认真应对可能的第二波冲击。

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本轮金融危机到底见未见底。胡祖六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得出结论:金融市场已经基本见底,尤其是09年第一季度后,市场逐渐解冻复苏,金融市场正在缓慢的趋于稳定。但是艾伦·格林斯潘应邀在纽约经济学家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只有当房价止跌后,我们才有望迎来经济的全面稳定和复苏。也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危机仍未见底,方晋在《中国经济报告》上表示“危机见底言之尚早,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反复。”③

可见,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到底见未见底?金融危机何时见底?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冲击会不会发生?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危机了。这场风暴既打击了美国经济,又妨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此次危机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的范畴,导致了国家间权势的此消彼涨,大国关系的明显变化,以及主要国家经济、政治、外交政策和战略的深刻调整,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秩序及其变迁产生重大影响”。④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这里不再赘述。纵观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爆发的危机,我们发现危机爆发并非一时疏忽,“本次危机再次暴露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大缺陷,特别是以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潜存着巨大风险”,⑤所以如果想要制止下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五、总结

2007年4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不久就演变为全球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现在这场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危机,世界性经济衰退不可避免。本文通过对09年以来国内学者对本轮金融危机的研究综述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是本轮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其他美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对危机的蔓延与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综合了国际国内经济学家对金融危机最新动态与未来走向的不同观点以及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指出若想制止下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

注释:

①吴念鲁,杨海平:《从磁带危及到华尔街风暴:微观机理、制度根源、应对策略》,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第44页。

②张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发表在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第5~6期,第5页。

③方晋:《金融危机是否见底》,发表在中国经济报告,2009年6月15日。

④王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影响》,发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2期,第1页。

⑤陶昌盛:《次贷危机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中国的角色》,发表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第58页.

参考文献:

[1]吴念鲁,杨海平.从磁带危及到华尔街风暴:微观机理、制度根源、应对策略[J].经济学动态,2009,(2).

[2]张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

[3]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5).

[4]张强,张宝.次贷危机视角下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重新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5).

[5]申宏丽.从实体经济层面叹息次贷危机成因[J].现代财经,2009,(5).

[6]白钦先,蔡庆丰.金融虚拟化的道德风险及其市场影响:次贷危及的深层反思[J].经济学家,2009,(5).

[7]张云,刘骏民.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美元危机[J].世界经济研究,2009,(3).

[8]王雷.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迁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2).

[9]黄玲.从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看次贷危及根源[J].世界经济研究,2009,(4).

[10]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11]武建奇,乔轶娟.虚假需求与金融危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3).

[12]胡祖六.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新动态.南方周末,2009-5-7.

[13]白川方明.本轮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似乎已经过去.华尔街日报,2009-6-9.

[14]方晋.金融危机是否见底.中国经济报告,2009-6-15.

[15]周宇.试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J].世界经济研究,2009,(5).

[16]艾伦·格林斯潘.金融危机的发展及趋势[J].中国金融,2009,(9).

[17]王永利.国际货币全球持有与其投放属地管控矛盾激化[J]. 国际金融研究,2009,(5).

[18]贺力平,林娟.试析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J]. 国际金融研究,2009,(5).

[19]姜建清,孙彬.重建市场信心是缓解流动性危机的有效途径[J].金融论坛,2009,(1).

[20]石建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 2009,(8).

[21]陶昌盛.次贷危机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中国的角色[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法作用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