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丁斯关心德育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2009-09-23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常 妮

摘要:关心德育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产生,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西方世界受到了普遍关注。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目前,关心德育理论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德育理论流派,其独树一帜的德育思想对提高我国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此此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对中学进行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关心德育理论;学校道德教育;诺丁斯;关心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18-03

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经济日见繁荣与道德走向沦丧反差日趋增大,德育的重要性重新被提出来,并相继涌现出了一批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20世纪80年中后期的美国,以内尔·诺丁斯为代表的伦理学家把关心伦理学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关心”德育理论。

一、关心德育理论缘起的社会背景

二战以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劳动性质及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世界逐步朝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力量多极化的趋势发展,这些变化也相应地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972年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的报告,该报告认为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二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化问题逐渐出现,如生态恶化、核威胁、恐怖主义、毒品走私、资源短缺等渐渐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并且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关系到人类的核心利益。想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人类的首要任务就是需要倡导一种全球合作精神,这需要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关心和努力。

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美国,即可看到,二战后,1957年当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社会感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竞争压力。为了提高美国的竞争力美国的学校教育逐渐将精力转向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上,这样的做法的确使得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然而,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下,自由竞争的风险压力使人们把追求物质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人们关心事物胜于关心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化。渐渐地,经济的繁荣却难掩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酗酒吸毒、精神空虚、道德堕落、家庭解体、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巨变导致美国社会中关心的缺失,而儿童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同时,学校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学术技能,成了为个人职业成功和国家经济繁荣服务的工具,而摒弃了学校教育最根本性的目的——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而正是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下,针对出现的诸多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女教授——内尔·诺丁斯在吸收了关怀伦理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关心道德教育理论”。

二、“关心德育理论”的释义及主要特点

(一)“关心德育理论”的释义

诺丁斯对“关心”有独到的诠释,所谓的关心“是指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她理解的关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认为“关心是一种美德和个人品质”,而是一种关系。诺丁斯反复强调“关心基本上是一种接触、一种交流,在交流和杰出的过程中,双方交换位置角色。”换而言之,关心是指一种对生命状态的关心与关怀的互相关心。诺丁斯这些论述的理论依据正是以关怀伦理学为核心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诺丁斯教授批判了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她论述了一种新的道德教育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并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重视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关心:关心自我、关心最亲近的人,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的或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环境,关心意识形态的知识。同时她大声疾呼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发展学生智力不存在任何冲突,她还批评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关心他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很多的所谓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在很多方面几乎都是排不上用场的。相反,她所构建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如何真正“爱”人的同时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使得他们成为“关心型”的人。

(二)“关心德育理论”的主要特点

通过搜集大量资料以及归纳、提炼后,笔者认为,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诺丁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对学生的个体生命予以尊重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这与诺丁斯对人性的理解有直接联系。诺丁斯认为,教育者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育者应该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即使在知识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也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知识或真理,而应该允许学生基于多元智能、各异的兴趣和知识背景对学习材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层次的理解,关心型的教师不会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压迫学生,榨取其最大的能量释放,他会耐心地以自己的关心行动给学生能量补给,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生命节律实现带有个性烙印的发展。

2对学生的主体感受予以关注

诺丁斯认为,“关心他人是道德生活的起点和归宿”。对于教师来说,关心始于他(她)的关心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心感受。但我们进行关心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观点、他人的需要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要求。我们的关心行为应该与他人的需要、愿望及其在特定情景中的客观因素相关联。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没有权利单方面对学生宣称:多补课、多留作业都是为你好,我在关心你。因为道德和关心问题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在知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效率,只关注成绩,而要通过挖掘该学科与活生生的生活的衔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打消学生对学科的隔膜感、无用感,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知识的亲和力。关心理论体现了一种平等、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3对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予以凸显

诺丁斯努力使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一体化,在她的理论中也打上了鲜明的生活史烙印。作为十一个孩子的母亲,其中有三个是领养的国际儿童,诺丁斯在其著作中多处提到这些孩子各具特点,学业上的兴趣各不相同,而且,有些兴趣与他们的学业并不直接相关,但她都爱护、鼓励他们充分地发展自我。她认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可能日益萎缩的今天,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负有关怀学生的责任,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关怀型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因而关键在于,教师是通过“行”道德而不是“讲”道德模塑学生的道德品质。因而,在她的理论中可以出她非常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特征。

4对师生关心型关系予以强调

诺丁斯非常重视教师对学生予以母爱式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很少对我们要求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关心型教师就会倾听学生们表达的,无论这种需要是从口头或是以其他途径表达出来的。”但她强调这样只是做到了一部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作为关心者来关心学生,使之学会关心,从而再去关心他人和周遭的事物。学生作为被关心者也不应消极被动,而应以积极的反应来促成师生间的关心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关心,成为将来的关心者。关心始于关心者,终于被关心者。为了使关系被称为关心,双方都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做出努力。任何一方失败,都将阻碍关心的完成。关心者是关心关系中的两大组成要素之一,关心关系能否维持,能否传达至被关心者,能否在这个世界中被看到,都取决于关心者对这种关系的维持。关心,实际上是关心者把握他人的现实性,尽可能满足他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的,并得到被关心者响应的一种行为。被关心者的意识特点有三:接受、认知、反应。诺丁斯指出,只有当(1)w关心x;(2)x承认w关心x这两个条件成立时,w、x才是一种关心关系。关心需要关心者全身心地投入,同时也需要被关心者对关心者的承认。

三、关心道德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诺丁斯关心理论思想令人耳目一新,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认识,使道德和道德教育从概念化的、知识化的科学世界中重新返回到人的真实的生命世界”,开拓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它虽然发轫于已进入后现代社会的美国,但由于过分经济化导致的人们精神世界日益萎缩的时代问题以及现代教育中呈现的“亚道德现象”有着普遍性,所以,这一理论及其模式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切实提高德育地位

诺丁斯不但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而且还把德育贯彻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切实提高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就像诺丁斯所主张的那样,把道德的目的视为首要的、指导性目的。同时,还应坚决抵制德育与其它各育相剥离的做法,使德育贯彻在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使德育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要想做到这些,应考虑以下几点:其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是理想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不仅要注重其工具价值,更应着重其理想价值,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之人。其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不仅应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把道德教育与学术课程的教学整合起来,使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性,还具有教育性。其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既有高度的智能又有高度的道德修养,两者缺一不可。

(二)以“关心”为核心概念组织学校课程

诺丁斯认为应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关心。只有学会关心的学生才能理解别人、懂得社会整体利益和需要,才能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功。学会关心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点,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方向,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诺丁斯建议应通过课程的设置将德育与其他各育融为一体。而反观我国学校课程设置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分开的现状无疑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诺丁斯的课程思想,将学校的课程设计集中于学生的活动或行为,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感到亲切,这样才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同时,应视学生的背景和需求来安排一套由关心自己开始,并扩大到关怀周围的人、远离自己的人、动植物和地球、人造制品和理想观念等构成的基本联系,并将之加入课程框架中。另外,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其连贯性,即以关心为主题来贯穿教育计划,同时,传统学科课程改为多元智能学科课程模式,供学生选修。

(三)培养关心型教师

“学会关心”这一教育理念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要求。诺丁斯认为,要想使教师能够胜任培养会关心的学生这一任务,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一名训导员。她曾明确的指出,“作为一名关心型教师应仔细审视已有的(作为教师的)价值观和传统。”也就是说,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平等相处,认可学生,相信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系,教师给学生示范关心,同时,让学生体验关心,并学会关心;教师不仅把关心引入正规的课程,既教书又育人,而且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知、情、行三方面是完美的道德品行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重视其一而忽视其它。但是,关心理论对道德情感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诺丁斯关心理论主张把道德情感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该理论所主张建立的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是一种情感交融、以情促德的关系,“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是其理论的主要特色。诺丁斯认为缺乏情感融入,教育或许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但无法在心灵中、在人性中留下震撼,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不是理智而是情感,是我们对任何人和事所持的情感。道德情感高于道德认知,认知是为情感服务的,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偏重知识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弊端,导致知、行脱节,从而使得道德行为难以转化为道德实践。要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主,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培养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

四、结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想要开拓学校德育改革的新思路,想要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想要建构适合的学校德育发展模式,内尔-诺丁斯的“关心德育理论”所含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价值恰恰对于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教育思维和策略。我们通过切实提高德育地位,以“关心”为核心概念组织学校课程,培养关心型教师,加强道德情感教育等途径可以真正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晓瑜,体谅模式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2):166-168

[2][3][4]美内尔·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7,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