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60年休闲娱乐场所变迁史韩浩月

2009-09-22

时代风采 2009年16期
关键词:舞厅娱乐场所大院

广场:群体联欢的标志性场所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之后,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在天安门广场拉开,据记载,当时有30万军民参加了庆典活动。自此,广场成为大型群体联欢活动的标志性场所。

焰火晚会、文艺表演、全民参与……广场联欢以其浩大的声势,带来了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激情,这种娱乐效果是其他娱乐场所不能比拟的。在广场娱乐中,人在感受到自身渺小的同时,会发现集体的强大,广场娱乐往往发生在重大的政治事件或纪念活动之后,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参与和见证了历史而激动不已。

大院:早期城市文化的萌生地

在作家王朔的笔下,大院是所有青春故事的发源地,是进行整个生命体验的母体。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父母们忙于热火朝天地建设和保护新中国,很多干部子女成为大院的留守人员,他们在大院与大院之间串联、打架、谈恋爱、看电影、吃食堂,大院子女的特殊身份,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最先接触新的事物、思潮,诞生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大院是建国后新城市文化的萌生地。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梦开始的地方》……大院文化在2000年后以电视剧的形式扎堆荧屏,有人说这是大院文化的一次回光返照,事实上是当年那帮大院子女在掌握了足够的娱乐话语权之后,所进行的一次集体怀旧。

田间地头:边劳动边娱乐

生产队时期,人们听着钟声起床下地劳动,看着暮色回家睡觉休息,几千年松散型的农耕方式变成了密集管理型的集体劳动方式。8小时的工作制将劳动人民聚集到了田间地头,重新掌握土地的喜悦心情以及集体劳动带来的新鲜感,让生产队初期的田间地头成为欢天喜地的娱乐场所,人们通过劳动竞赛、田间对歌、劳动号子、田间演出等各种方式,挥发着剩余激情。

1970年代末期,生产队式的集体经营让位于家庭联产承包的个体经营,田间的欢歌笑语逐渐消失。1990年代之后,农耕的机械化操作,让田间地头充满了机器焦急的声音,忙于奔小康的人民,再也没有了在田间地头娱乐的时间和心情。

礼堂:严肃政治事件与娱乐狂欢的结合体

1980年代,全国的每个县级城市都普及了大礼堂,作为全县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大礼堂肩负起了上传下达、群众集结、群众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参加过在大礼堂举行的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是政治报告、学生教育、判决公布等。活动结束,主席台匆匆撤下,帷幕拉开,接下来便是集体观赏电影或者演出。礼堂成为严肃政治事件和娱乐事件的一个结合体。

1990年代后,大礼堂普遍实行承包经营,它所肩负的政治功能被弱化,更多地肩负起活跃县城文化生活的作用。霹雳舞表演、歌舞杂技、俄罗斯专场演出……走穴的无名歌手和舞者所掀起的娱乐风暴,持续了整个90年代,90年代因而也是中国文艺最具野性和活力的一个年代,礼堂在当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露天电影院:老少皆宜的娱乐场所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歌手郁冬曾以《露天电影院》为题创作过一首歌,歌词所流露出的对露天电影院的怀旧情绪,会让很多人产生共鸣。

露天电影院以随遇而安的方式给娱乐匮乏的人们提供着梦境一般的快乐。而且,它不是电影带来的单一快乐,它同时也是农村家长里短的各种信息的交汇地,是八卦消息的隐秘传播场所。当然,对于孩子而言,电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娱乐是在人群中穿梭追逐、和同伴们爬草垛嬉戏、包括躲在银幕的反面发呆……没有什么比露天电影院更加老少皆宜的娱乐场所了,可惜它在今天已经被装修豪华、票价高昂的城市电影院代替,娱乐方式的多元也让它在农村没有了当年的魅力。

舞厅:时髦青年出没的神秘地

在建国60年的时间里,舞厅恐怕在最不娱乐的年代也没销声匿迹过,六十年代,曾有过“扫舞盲”的活动,不过大多在工人文化宫的舞厅进行。八十年代,各种个人经营的舞厅逐渐成为时髦青年经常出入的场所,但由于当时的舞厅多属于涉外宾馆、酒店主办,进去需要凭借关系,其他一些舞厅也因为消费较高,而将大多数年轻人挡在了门外,舞厅成为人们眼里的一个神秘场所。高到1990年代迪厅的普及,才使得跳舞、蹦迪的场所真正全面向人们打开,但已经有一大批当年适合进舞厅而被挡在门外的人,没有了跳舞的兴致和情绪。

录像厅:一代年轻人的文艺启蒙

在60年来的娱乐场所中,录像厅可能是最不起眼但却最普及的娱乐场所,在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街边录像厅的镜头,大音箱传出香港武打和枪战片的声音,杂乱浮躁中,藏着深沉而寂静的诗意,今天的许多导演、影评人和文艺青年们,当初就是在这烟雾缭绕、充满各种奇怪味道的录像厅,完成了最初的文艺启蒙。

录像厅里每天上映的故事,更多充满侠义,打抱不平和爱恨分明,让录像厅无形当中成为理想主义的一个符号。

卡拉OK厅:把娱乐的门槛降到最低

街头卡拉OK消失了,那些曾经在电影院门口、广场上、马路边搭起一台电视、架起两个音箱就可以开唱的街头卡拉OK,如今衍变成了大城市里的“钱柜”、“麦乐迪”,一元钱唱一首歌也变成了一两百元一小时的高档消费。但无论怎样?卡拉。K把娱乐门槛降低的功劳不可埋没,卡拉OK厅是打开中国人释放情感的一个渠道。在卡拉OK厅,人人都可以当歌星,无数可以和着伴奏将歌曲唱到以假乱真的人们,获得了其他娱乐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愉悦。

酒吧:遍地开花的舶来品

有人的地方就有酒吧。在西藏和新疆这样以传统风俗为主的地方,到了夜间也会找到和北京三里屯一样热闹的酒吧了,酒吧成为现代人打发夜间时光的重要场所。起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酒吧,对中国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中,也有着到酒肆买醉的种种传闻轶事,因此,酒吧在中国的遍地开花,也就不显得那么奇怪了。

网吧:又一个烟雾缭绕时代的开始

网吧在场所特征和气质上是最为接近录像厅的地方,很多有过录像厅娱乐经验的人,在走进网吧之后,多少都会产生一点熟悉的亲切感。网吧里浮现着众多年轻稚气的面孔。和当年那帮沉迷于打打杀杀荧屏的年轻人不同,他们沉迷在一个更为虚拟的世界。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其实有着很多共同的相似点:他们有大把无聊的时间,他们对未来没有认真的思考和规划,他们一样迷茫并且懂得如何把这迷茫换成可以花点小钱就可以消解掉的娱乐。

大多数网吧空间封闭,里面烟雾缭绕,但不必过于为之忧虑,网吧成为年轻人青春经历的一部分,未必见得就是坏事,他们在网吧中玩的是游戏,交流的却是情感,不用担心他们在网吧中会丢失什么,没有那一些人可以真正指导年轻人的成长,他们自然会在不同的环境里学到不同的人生经验。二十年之后,他们也许会像我们感怀录像厅一样,对网吧心存感激。

家庭客厅:个人多媒体娱乐场所

娱乐的个人化、家庭化和私密化,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的主流,人们可以在家中就可以完成一切,工作、交往,包括娱乐。丰富的娱乐设施足以让每个家庭可以在客厅里就可以享受到宛若现场的音乐、大屏幕的电影、在线游戏。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不愿意出门,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客厅娱乐已经足够可以让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充满个性化的娱乐选择。

与此同步发展的是,广场娱乐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广袤的大自然。家庭客厅和大自然这一小一大走向两个极端的娱乐场所,将成为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娱乐的密集便利和回归自然的两大特征,让娱乐行为在不断的变化中返璞归真。

猜你喜欢

舞厅娱乐场所大院
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漠河舞厅”
1600家舞厅自荐做疫苗接种中心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隐患及对策
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及预防措施
“幸福大院”可以有
贫苦阶级的“公共娱乐场所”?:《雾都孤儿》与19世纪英国济贫院制度改革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检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A Moment of 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