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观察
2009-09-21黄惠娟
黄惠娟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100子宫肌瘤患者,服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经过米非司酮治疗后,月经期、月经量、肿瘤体积、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另外米非司酮治疗2个疗程后阴道B超复查,随访率100%,肌瘤消失者34例,消失率34%;肌瘤明显缩小者50例,缩小率50%,总有效率为84%。肌瘤无明显缩小者或改变者16例,占16%。2例患者服药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无呕吐,2周后症状消失,3例患者有轻度不典型潮热。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为子宫肌瘤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24-0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100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2岁~51岁,平均年龄43.5±5.6岁。所有患者均经妇科检查及彩超检查诊断证实,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月经过多、痛经、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及盆腔包块等临床表现。其中52例有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最低60g/L,平均75.6±5.9g/L。排除在服药前至少6个月未用过激素药物,并进行诊刮病理证实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排除米非司酮禁忌症患者。
1.2治疗方法服药时间为月经规律者,从月经周期的第3天开始,每日晚饭后1h口服米非司酮(XXX制药厂生产)12.5mg。服药后1h禁食,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月经量多或(和)不规则者,均行诊断性刮宫(诊刮)并行病理学检查(病检),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后开始服药,用药前后均查肝肾功能。
1.3B超检查由专人负责检查,每例在治疗前和治疗1或2个疗程后,于第1次转经月经周期第三天测定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子宫及肌瘤体积=4/3πbac(mm)(b=厚,a=宽,c=长),或中a、b、C分别代表三维径线半径。肿瘤或子宫缩小为原体积的百分率计算公式:[1-an×ba×cn]/(ao×bo×co)×100%。式中an、ba、cn治疗后,ao、bo、co为治疗前三维径线半径。
1.4疗效观察标准显效:症状消失,肌瘤消失,子宫体积大小正常;有效: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最大肌瘤的最大径线缩小1/2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情况、肿瘤体积及血红蛋白的比较见表1。
2.2治疗效果观察米非司酮治疗2个疗程后阴道B超复查,随访率100%,肌瘤消失者34例,消失率34%;肌瘤明显缩小者50例,缩小率50%,总有效率为84%。肌瘤无明显缩小者或改变者16例,占16%。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例患者服药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无呕吐,2周后症状消失,3例患者有轻度不典型潮热,所有病例未发现明显体质量增加及疲劳乏力、色素沉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均无肝、肾功能损害表现。
3讨论
子宫肌瘤的病因与雌孕激素水平增高,特别是子宫局部性激素受体增加有关。当月经分泌期孕激素水平升高时,子宫肌瘤细胞有丝分裂较增生期活跃。米非司酮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酶3A4的催化下,发生去甲基化和羟基化作用,并最终代谢成为单去甲基化、双去甲基化及羟基化物,以上三种主要代谢产物对人孕酮和糖皮质醇受体均有较大的亲和力。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内EGF-R减少是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肌瘤缩小的重要机制,这一作用可能与米非司酮阻断孕酮与PR的结合有关。②米非司酮减少子宫动脉血流减少或阻断子宫动脉血流,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减少,将使肌瘤萎缩或体积减少。研究表明,米非司酮能有效地减少子宫动脉血流,可能与肌瘤体积缩小和术中失血减少有关。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直接对抗孕酮活性或抑制PR基因的表达,减少子宫肌层细胞的单克隆增生,减小子宫肌瘤体积。米非司酮还通过抑制子宫肌瘤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EGF)基因的表达,减少或阻断子宫动脉血流,减少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从而使肌瘤萎缩或体积减少。本研究表明,经过米非司酮治疗后,月经期、月经量、肿瘤体积、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综上所述,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为子宫肌瘤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秀琴,孟秀丽.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110.
(收稿日期: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