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种树郭橐驼传》看育人之术

2009-09-21存少辉

中国德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种树功课植树

存少辉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借郭橐驼之口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最后“得养人术”。若以其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未尝不可。

首先从教育目的来看。现代社会中教育追求三个基本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发展人的潜能和传承人类文明。“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讲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长安豪富人”和“卖果者”象征着社会中不同阶层的需求者。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像郭橐驼所培育的树那样,受到社会与时代的欢迎,“皆争迎取养”,那么,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多少也能得到缓解吧。当今有些所谓的“人才”,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了,上学时需父母供养,学业有成时还要父母供养,成为“啃老族”,岂非咄咄怪事?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则正与“发展人的潜能”这一教育目的吻合。可以说,郭橐驼在植树时发展了树的潜能。他培育出来的树移植到新环境,生命力强,“无不活”,并且能尽快显示其功效,“蚤实以蕃”。而我们的教育在应试思想的束缚下,陷入了破坏性的开发怪圈:生育前,夫妻间小心翼翼,用尽一切科学手段,力保优生;怀孕时期,盲目地进行胎教,总以为听几支曲子将来就会让孩子成为音乐家;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学着数数、识字、背诗、背单词……稍大一点,除了完成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得额外地学琴、学画、学跳舞等。这些努力表面上是在开发孩子的潜能,实际上极大地破坏了人的潜能环境,即一次性的破坏开发。我们通常会看到,孩子在学前班学幼儿园的功课,在幼儿园学小学的功课,小学学初中的功课,初中学高中的功课,高中学大学的功课。到了大学,学生的潜能差不多已接近枯竭,江郎才尽,于是就谈恋爱、结婚。这种教育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

从郭橐驼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当人们问起他植树之法时,他是倾囊相授,并不藏私。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如此,对学生倾囊相授,诲人不倦;对同行也该开诚布公,互相切磋。这样才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植者”尚“窥伺效慕”,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再从教育方法上来看,有人问郭橐驼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具体来说就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我们在教育中,该如何体现“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即如何顺应学生天性来实施教育呢?

教育者自身先要顺应天性。作品开篇就说“郭橐驼”之名是由于“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而得名。郭橐驼对这个不雅的绰号,态度非常坦然,“甚善。名我固当”,于是“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这就是顺应天性的具体表现。郭橐驼有了这种泰然处之、不恼不怨的性情,植树时才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同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教育者先得端正态度,对教育工作持坦然心态,对教育评价结果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应波澜不惊,沉着应对;教育者不应把情绪带入课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面对学生的缺点,切忌一味批评,而应以宽容之心相对。有了理解与沟通,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持郭橐驼此心。

教育之“本”欲舒,“本”为根本。树之本为根,人之本为个性。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对人才个性的认同、尊重,是对个性的因势利导。人的个性像树的根那样得到舒展,那么人的个性也能全面体现出来。教育在发展人的潜能的同时,也在凸显人的个性。当下的教育有时束手束脚,教育者常用“乖”“听话”一类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学生,总喜欢制订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当人的思维、情感被禁锢起来,人的个性也就被磨灭了。若千人一面,只有标准,只有统一,就会没有了创新,没有了个性。标准只是一个衡量的参照,而不是制约发展的绳索。我们应该大胆一些,放开学生的手脚,舒展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吸收养分,自由生长。用郭橐驼的话来说,只要“不害其长”便能使之“硕而茂”;只要“不抑耗其实”,便能使之“蚤而蕃”。

郭橐驼是植树能手,必然爱树,但他很有尺度。他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好树之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如果“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如此则“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而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父母,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教师,都是爱之甚深,忧之甚切,总是把孩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既怕冷着,又怕热着。但过多的爱反而可能会溺坏他们。“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我们应该向郭橐驼学习,只要“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即可。柳宗元曾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为明确方向,“志”为意志坚定。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灌输一些教条呢?

我们不能凭着一己之主观愿望和情感对受教育者恣意灌输教条,干预其发展。对于那些“好烦其令”的“长人者”,郭橐驼这样描绘道:“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着实烦人!烦人的结果是“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如果教育者也像“长人者”,同样不会受到学生欢迎。教育者若凡事过问,结果会身心疲惫,且让学生反感,正所谓“吃力不讨好”。把学生管死、教死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教育。所以教育也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也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引证自然”的方式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不性急地自然生长。一株树不可能马上就长大或者结果,所以园丁并不需要时刻去照料,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更不可揠苗助长。一口吃不成胖子。什么都要学,并且都要学好,马上学好,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需“旦视而暮抚”,做好应该做的事之后,就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种树郭橐驼传》所折射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能从中体悟并实践它们,相信必能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云南师大附中,云南昆明,650106】

责任编辑/吴晓燕

猜你喜欢

种树功课植树
去植树
植树真快乐
种树
一起来种树
植树
春天到了,植树去!
梦想家
纸蜻蜓
种树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