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本量利分析在企业中运用
2009-09-19黄宏勤
黄宏勤
摘要:本量利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如何运用本量利分析进行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和经营现金流等方面的应用,然后分析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最后提出完善本量利分析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企业;运用
本量利分析(CVP)是成本(Cost)——业务量(Volume)——利润(Profit)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式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如何运用本量利分析进行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普遍关心的问题。
1本量利分析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1.1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当然,在这个管理过程中,本量利分析的运用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或者说是工具,企业采取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用单项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1.2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长期投资中的运用。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又可称为资本支出决策,是属于企业战略性的决策,因为这类决策投入的大量资金是为了适应企业今后生产经营的长远需要,资金回收期长,具有较大的风险,所以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科学化。要实现决策的技术、经济的统一与最优化,正确适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论文试在分析一般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即为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长期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本量利分析方法可为企业投资决策分析提供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方法。其数学模型为:P=(p-b)x-a,可以看出,影响企业净利润(P)的因素有单价(p)、单位变动成本(b)、销售量(x)和固定成本(a),哪一个因素影响大,哪一个因素影响小,各因素的变化极限是多大,是本量利关系敏感分析的焦点。它是从成本的角度出发,求出该项投资所需达到的每年最低销售量,然后与企业现实销售量进行对比,就可以判断该方案是否可行,是否最优。
1.3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经营现金流方面的运用。
现金流按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为三类:一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二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三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其中更令人关注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现金流量表准则中,不仅要求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且要在附表中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现金净流量,而投资、筹资现金净流量均要求在正表中用直接法填列。
1.3.1运用本量利分析法构建经营现金流平衡分析模型。
本量利分析主要反映在一定期间内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核心部分是确定“盈亏平衡点”,基本数学关系式为: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边际贡献-固定成本。边际贡献表示销售收人减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用于补偿固定成本,并对当期损益提供贡献。当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即收人总额等于成本总额,则利润为零,企业不盈不亏,达到盈亏平衡点(也称作销售保本点)。
保本点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在上述公式中,假设企业利润全部收到现金,非付现项目只考虑折旧,折旧通常包括在固定成本之内,税前营业利润与应税收益相同的条件下,则可以把公式转换为描述成本、销售数量、经营现金净流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变换的公式如下:
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折旧=(销售收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销售数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l-所得税率)-固定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
由上述等式可见,当“销售数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l-所得税率)=固定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时,经营现金净流量为零,即经营现金净流量处于平衡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为“经营现金流保本点”。
经营现金流保本点的销售数量可用下列表达式来计算:
现金保本点销售数量=[固定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所得税率)]
1.3.2本量利分析法在经营现金流管理中的作用。
本量利分析法在经营现金流管理中的作用有:(1)为现金流管理起到预警作用。(2)全面掌握相关因素变动对现金流保本点的影响。(3)为制定目标经营现金净流量提供依据。经营现金流保本点分析在经营现金净流量为零的情况下研究问题。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应追求最大限度地现金净流人,因此,企业应结合以往资料预测企业目标经营现金净流量,建立实现目标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有关模型,测算达到目标经营现金净流量所需的销售量。
销售数量=[固定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目标经营现金净流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所得税率)]
2传统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
2.1本量利分析对成本问题有特殊的要求。
本量利分析所建立和使用的有关数学模型和图形,是以有关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建立为条件的,即全部成本已经被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并满足以下表达式:y=a+bx。理论上讲,“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完全成立的,但实际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将总成本区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2本量利分析对成本与收入有线性关系的假定。
本量利分析正是根据这一假定,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了著名的盈亏平衡分析图,帮助企业寻找保本点、保利点、盈利区、亏损区,掀起了本量利分析的高潮。但是这种保本分析值得推敲。首先,成本线与收入线并不是直线而应当是曲线。因为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会呈阶梯状变化,变动成本往往受经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影响呈曲线变化,所以总成本不会是一条直线;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价也不可能固定不变,销售收入也并非总是直线。其次,保本点的确定没有实际意义。保本点的计算公式是:保本量(x)=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而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固定成本差异却很大,因此他们的保本量存在很大差异。过大或过小的保本点都会失去实际意义,本量利分析时应注意这一结论的局限性。
2.3本量利分析时要求产销一致、品种结构稳定。
平衡的产销和稳定的品种结构是企业努力追求的理想。在这种理想状态下进行的本量利分析可能给企业决策者造成错觉,尽管这种假定可使分析人员能够集中注意力于价格、成本以及业务量对营业净利润的影响。假定在只安排一种产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找到市场,可以实现产销平衡;对于多品种生产的企业,假定在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产销总量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各种产品的产销额在全部产品产销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这种假定影响了本量利分析结果的说服力。
2.4本量利分析只考虑“息税前利润”。
本量利分析中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中均不包括利息,本量利分析中的利润,指的是所得税前的利润,即“息税前利润”。现行制度中,有关税前利润的概念很多,如利润总额、营业净利润等,选择哪个指标作为本量利分析中的利润,关系到分析结果的质量。为了同以后的利润敏感性分析保持一致,本量利分析要求的“息税前利润”,是当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投资净损益之和为零时的利润总额。这种假定虽然密切了成本、业务量和利润的关系,却排除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影响利润的因素,造成目标利润预测值的偏差;而且,企业决策者真正关心的是税后利润。如何在本量利分析中引进税后利润的概念,成为保利分析中应用公式计算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2.5本量利分析在物价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假定利润只受业务量、成本的影响,假定业务量等于销售量,假定成本只受业务量的影响,这三个假定成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前提,也使分析本身通俗易懂。但它忽略了一个影响决策行为成败的重要因素--物价变动。本量利分析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这样的信息加工程序,对物价变动极不适应,严重妨碍着分析目标的实现。大多数企业的资产总额中,机器、设备占较小比重,而以房屋建筑物、存货为主的比重却很大,重置的可能性大,在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情况下,这些资产和存货的价值深受其害,进而直接影响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估价。不仅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会受物价变动的影响,产品的售价也同样受到物价变动的干扰,而且甚于前者。因此,盈亏平衡分析图上的总成本线与销售收入线就会出现不规则的变化。除此之外,只要每件产品提价额大于产品或成本增加额,便可以得到较低的保本点,于是销售越多利润越大。这种“虚幻利润”的出现,使本量利分析失去了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不能盲目套搬本量利分析的现成结论,必须积极应用动态分析、风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技术,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经营条件、市场与价格、生产要素、品种结构与技术条件等诸因素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修正分析结论,克服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
3对本量利分析的完善建议
要想克服传统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成本习性。这个新的角度就是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发生并决定成本发生水平高低的因素。在实务中,不同的成本往往有不同的成本动因,例如,调整准备成本的成本动因为调整准备次数或时数;检验成本的成本动因为检验次数或时数等。
依据成本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关系,仍可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变动成本是指随成本动因的变化而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随成本动因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同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比较,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点区别:(1)每一产销单位的变动成本与传统的单位变动成本不同,完善后的本量利比传统的更为正确;(2)固定成本不同,某些曾被视为固定成本者,实际上可能随与产销数量无关的成本动因而变动;结果表明,采用扩展后的模型比原模型计算的目标产销数量减少了。无疑扩展模型比原模型计算结果更为正确,同时,对企业规划与决策亦有重大影响。
实践证明与产销数量无关的成本动因具有一定的水准,如果调整准备次数发生改变,则目标产销数量亦将改变。在实际工作中,非产销数量成本动因可能很多,由于受信息成本的限制以及简化计算的要求,不可能全部列出,往往只需列出相关程度较高者即可。尽管这样处理存在误差,但这毕竟已比原模型大大进了一步,况且,绝对精确并非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涛,胡国强.复杂环境下本量利法运用探析[J].财会通讯,2008,(11).
[2]齐靠民,田原,崔渭.基于经济学成本分析的成本-数量-利润模型应用扩展[J].经济师,2008,(9).
[3]程隆云.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朱为绎,黄嘉妮.CVP分析在生产决策中的应用和发展[J].商业研究,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