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中教师权力的失衡及其转轨
2009-09-19席珊珊席晶晶
席珊珊 席晶晶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将“师道尊严”深远地存留了下来,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有“天、地、君、亲、师”并列之说。教师因对知识的占有在课堂中处于“权威、控制”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教师权力入手,探讨在现今教育演进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中教师权力的状况及其合理演进。
一.课堂中教师权力的运作失衡体现
当前,课堂中教师权力的运作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过于集中,导致权力泛滥。
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心智不成熟阶段,课堂教学便体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授受过程,这主要是教师施加影响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权力较强地表现为知识的授权、教师对教学开展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以及在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表现出的强制性特征。教师权力通过知识进入课堂,课堂上以教师单向度传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师生关系程式化,体现为教师控制、学生服从的局面。
(二)监管松散,致使权力异化。
与上述教师权力行使过于强硬相对应的是,有的教师因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而将自身权力隐匿起来,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明确和严格的要求,致使教师权力“不作为”,课堂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有力的监管,没有教师的组织而显得杂乱无章,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存在严重隐患。
二.教师权力的合理化演进
在知识经济日益显著的今天,课堂中的教师权力也已走出原有的“权威、控制”传统型模式,向“理解”与“对话”迈进,从而呈现为“民主、平等”的教师权力运行模式。
(一)教师权力由独占到师生共享
1.教师与学生个体权力共享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扬人的主体性,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需要教师换位思考,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独立个体来看待,使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其实就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赋权。
2.教师与学生群体权力共享
在真实的课堂环境中,教师需要面对的是几十人的班级,实行规模教学,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把讲台下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只不过在课堂上,学生群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对于教师来说被规限、被压制了,暂时隐匿起来而已。课堂上教师权力的行使越来越受到学生群体势力的制约,学生群体的凝聚力正在成为影响教师权力发挥的因素。
(二)教师权力由硬性约束向软性影响过渡
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制度影响、文化习俗和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尊师重道”成为人们对教师表达敬意的方式。社会和家长赋予教师以权力,这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上,还有学生的身体乃至于灵魂和思想方面。现实中,教师利用权力惩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课堂中的教师权力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实施充满了硬性控制色彩。
因而,课堂中教师权力的行使不再是对学生的奴役,师生间因为权力的共享构筑了理解与对话的平台,给我们呈现的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民主、平等”的师生新貌,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生成的激励性环境。我们谈论教师权力转型,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放权,而是说在行使权力的时候照顾到学生的权力持有,把握好“度”的平衡,更多地使教师绽放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平衡与制约——20世纪的教育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06.
[2]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研究[J].教育学报,2006.12第2卷第6期.
席珊珊,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研究;席晶晶,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