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子的和谐思想

2009-09-19郑丽华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老子大国万物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一.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老子》42章)道生一,是对道体本身的描述,道就是一,一就是道,道是一个绝对的独立的存在。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是阴阳的统一体。老子通过这样的表述,认为“和”、“和谐”是万物生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状态条件。老子肯定道生化天地万物的运动根源和根据是“和”,“和”主宰着天地万物的生发,天地万物只有在“和”的境界中才能生发、运化。而“和”与其它万物一样,是以道为根本的,没有道就没有阴阳二气,不会有“和”。“道”以万物为实在内容,万物以“道”为存在依据。“道”既是一切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纽带,又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宇宙万物的处境与发展必须遵从这一规律。

二.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体现

老子的和谐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下面将逐一分述:

1.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的和谐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体说来就是要善待自然,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人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保持生态平衡。

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25章)。也就是说,宇宙有道、天、地、人四大系统,人只不过是四大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人并不比地、天、道尊贵,人并不具有比物高的地位。因此,人只有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地、天、道,尊重地、天、道的运行规律才能实现宇宙的和谐,也才能使人类长久地生存和发展。这体现了老子的人类应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再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老子》)42章)。这揭示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依的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才能做到和谐呢?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59章)意思是说,治理人民对待自然,最好的办法是吝啬。即爱惜、珍惜、爱护和保护资源、人类环境甚至整个自然。

2.人和社会的和谐

道的和谐也表现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其实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如何来处理他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在此,老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为,而是顺任自然不妄为。因而“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无不为”。老子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关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就是说治理国家就好比煎小鱼,不能多搅动,否则鱼就会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煎的,国还是要治的,并且还要煎的好,治的好,这又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成其功,就可以把鱼煎好,把国治好,就会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可见“无为”是一种“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特殊的“为”,“无不为”是“无为”所产生的效果。那么统治者如何做到“无为而治”,体持社会和谐呢?首先统治者要“少私寡欲。”(《老子》19章)其次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39章)不仅统治者要保持清心寡欲,以民为本,尽量不去干涉人民,保持和谐,百姓与百姓之间也要互相友爱,相互包容。

3.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社会要依靠人来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老子认为:首先,应该以沉静谦卑的态度,以德报怨,不与人争夺。并且,老子主张人与人相处应该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并且大者宜下。而且,老子认为人与人相处,应该尽量避免与人结怨,结了怨,即使和解了,也会有余怨,有理也要让人三分。善与人相处的人不与人结怨,得饶人处且饶人,宽以待人,严以待己,以一颗宽阔包容的心胸与人和谐相处,这正如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老子》49章)当然,与人相处最好是做到帮助了别人,却不以这来支使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不去伤害他人。总之,要用“无欲”、“无为”、“无争”的思想,和谐相处,宽大为怀;要提倡圣人三法,“去甚、去奢、去泰”,凡事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不奢侈,明此道理,可达长泰永存的目的。

4.国家的和谐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小国寡民社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80章)老子希望建设一个和平、平等、富裕、自由、和谐的社会环境来。其本质特征是自由、和谐。由于君王效仿天道,轻私欲,重民本,因而国家没有了战争,社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没有等级差别。就应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那么如何达到国国和谐呢?老子坚持谦和守中的思想,倡导知足、知止的人生态度。他告诫人们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46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9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44章)历史上不乏前例,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深陷名利场而不能自省而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老子般的淡泊名利呢?以不争求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上上策。对于国际关系,不管是大国小国,都要谦下不争,国际间才会和谐。故“大国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老子》61章)大国如果不恃强凌弱,则小国就乐于归附大国。如果小国对大国谦下,大国就能容纳小国。只有这样,大小国之间才能做到和平共处。

三.老子和谐思想的当今意义

现在虽然社会快速发展了,可是现在却很难找到真正的自然,自然要么被吞噬,要么变成人为自然,现在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也非常严峻,如:乱砍滥伐致使森林资源日益贫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等,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日益严重等等;而自然界的反击,使人类越来越明白了老子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平等精神的可贵和中肯,也使人们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平等友好地对待自然界,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持续和稳定发展。

而人与人之间,由于现在人的私欲过重,出现不信任、利用、伤害等等,老子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现在,虽然说全球的物质都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现在国际上仍然存在着动荡、不和平,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反战思想,深入地反思战争所带来的危害,努力营造一个永久和谐、和平的人类生存环境。

总之,老子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国家间的关系为主要层面,深刻地阐述了他的和谐的自然观、和谐的社会历史观和和谐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2]徐兴东,周长秋.道德经释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1.

[3]高亨.老子译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郑丽华,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文艺学07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老子大国万物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当万物有了表情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万物构成
漫画
我来添画
道不远人楼难弃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