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材中的当代文学作品
2009-09-19白真真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共有八套教材,大多数地区用的都是人教版,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所以我仅以人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共六册语文课本为例,初步探讨一下教材中的国内当代文学作品的编排和选择,以期发现某些规律。
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共选录国内当代文学作品十三篇,这十三篇文章是我今天写作的基础。从体裁上讲,这十三篇既有诗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又有散文: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冯骥才的《珍珠鸟》、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更有常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还有为同学们所喜欢的寓言故事:周国平的两篇《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到九年级的时候又选入了两篇儿童小说: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黄蓓佳的《心声》。
多彩纷呈的文学样式,既显现出编者的仔细筛选,又非常符合中学生阅读的审美要求,编者的理念很新。和我当年上中学时那套语文课本相比,新教材不仅新在理念,更新在内容,对这十二篇文章内容的分析会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有劝导学生确立目标,重视理想的: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流沙河的《理想》;有鼓励学生勇敢承担,收藏美好的: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也有赞美自然,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的: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张晓风的《行道树》、冯骥才的《珍珠鸟》;还有关注他人,直视内心的: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更有提倡诚信,拒绝贪欲的:余秋雨的《信客》、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最让我动情的是对学生内在情感需求把握的两篇文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黄蓓佳的《心声》。这些篇目不一定是名家经典,但一定是中学生需要和喜欢的优秀文本。我将从关注内心世界和塑造价值观念两个方面做浅要的分析。
(一)关注内心,呵护情感。
初中的孩子,从十一二岁入学到三年后离开,是有质的变化的。他们这三年里,是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生长的不仅是身体,变化的也不仅是生理,心理上的渴求和困惑更需要教育者关注。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心灵国度,呵护他们脆弱但美好的情感世界成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综观这十三篇文章,我们会很欣喜的发现,这些文章的一个基调就是:关注内心,呵护情感。从不同的角度解答中学生的心理难题。
首先,我们一起来阅读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我所摘录的这两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从中可以充分地看出编者和作者对中学生的鼓励与期望。十一二岁,刚刚跨入中学的大门,有多少欣喜就有多少胆怯,有多少勇敢就有多少懦弱。对于孩子们来说陌生又全新的环境里有太多的第一次发生,该怎么办呢?学了这篇课文,他们的内心开始有了主动的声音,有了支撑的柱石:第一次,不再是艰难的选择,作为青春的尝试岂不更好吗?
如果说这篇课文无疑给刚刚进入中学校门的孩子们注入了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很多“第一次”行为的动力。那么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则是把孩子们从叛逆、无奈和孤独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写了一个叫杜小康的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寂寞、孤独之旅。杜小康有过害怕,有过绝望,有过无从诉说也无人可以倾听的情感历程。文中曾写道,当心里被绝望笼罩的时候,杜小康把鸭子搂到怀里,低低的诉说着,他相信鸭子能够听懂他的话。现实生活中不正是这样吗?孩子们不愿意把心里的苦恼告诉老师、告知家长,而选择一个人向动物、植物、玩具倾诉的情况还少吗?这个细节让学生和课文有了亲近感,开始从杜小康的经历中反观自己、思考孤独这个话题了。
正是这无比寂寞、无比单调的生活环境的局限,也正是这濒临绝望、无可依赖的孤独之旅的磨练,让杜小康这个在孤独的心理历程中挣扎、徘徊的小男生最终成长为了一名男子汉!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的人生教诲,学生从杜小康的成长中就能领悟一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这不正是文学的魅力吗?
我们再来看黄蓓佳的《心声》,李京京这样一个小学生的形象,也同样是在环境的描写和折射中脱颖而出,给我们心灵以足够的震撼的!公开课前夕,语文老师提前挑选将在课堂上读书的同学,对于非常想通过读书寄托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之情的李京京,老师以他嗓子沙哑为理由而断然给予拒绝。李京京觉得课文就是给自己写的,主人公凡卡的遭遇不就是自己的遭遇吗?他暗暗的在下面读着课文,充满了感情。公开课上,当被指定的同学胆怯的不敢起来的时候,李京京勇敢地站了起来。他读着读着就哭出了声,那沙哑的喉咙里读得不再只是课文,也是自己同样悲惨的生活!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但思索才刚刚开始!
社会环境中对学生内心情感的不够重视;教育环境里公开课的虚假和操作;学校环境影响下的教师和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冷漠;生活环境中父母的不负责任……这诸多情感都能在中学生那里引起共鸣,唤起同情和理解,进而影响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塑造。不仅李京京鲜活的形象在学生心里栩栩如生起来了!而且对弱者的同情和尊重也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了!
(二)提倡平等,塑造观念。
关注内心、呵护情感,是这些文章的主导意识,它们还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提倡平等、诚信,构筑理想的天堂。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在洪水和高温的报复中,已深刻的认识到:“人类征服自然,主宰地球”只是荒唐的预言,“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平等生存”才是真实的梦想。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飞鸟爬虫、游鱼走兽都和人一样是上帝的宠儿、地球的朋友。当代文学对这种平等关系的描述比较多的集中在散文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张晓风的《行道树》、冯骥才的《珍珠鸟》是典型的代表。
在盛开的紫藤萝花儿面前驻足,欣喜于这生命的“瀑布”,作者从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花那里发现了生命的奇迹:岁月的风尘遮挡不住花儿的美丽,干枯的枝条也有重生的希望。这是在赞美花儿吗?还是在赞美像花儿一样的人呢?我想人和花都是有生命的个体,都是有美丽可以绽放的自然之子,它们是命运相通的伙伴,是诠释生命力的朋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告诉我们:赞美花儿不就是赞美我们自己吗?欣赏花儿不正是欣赏我们自己吗?呵护花儿不还是呵护我们自己吗?
每个城市的马路两旁都有大同小异的行道树存在,它们简单又平凡的站立着,成为人们熟悉又不在意的风景。张晓风的《行道树》提醒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行道树的意义:它们从深林里,从田野中来到这满是灰尘和尾气的城市,别离了芬芳的泥土,驻扎在被大片柏油包裹着的狭窄空间里,无怨无悔地为城市的人们释放清新的空气,吸附空气中的杂质。它们的名字就等同于奉献和无私!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的《珍珠鸟》中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我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广告语了。平等的视角、尊重的意识、信赖的态度……这都是课文教给我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法宝,会成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
“诚信”的话题经久不衰,教材选了余秋雨的《信客》作为学习的范本。文中厚重的历史感、人物悲惨又不俗的命运冲击着中学生的心扉,让诚信的观念再一次成为无可逃避的面对,思想的空间也会因此而更加开阔!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人?是只重自己,苟且度日;还是关爱众生,诚实有信?课文会在无声处给学生以启迪,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
中学生的价值体系里理想排在第一位,所以编者把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放在了初一入学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我所盼望的海,在山的那边是我梦想的天空……为了到山的那边看一看,我努力攀登、从不放弃,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的站起,一次次的失望又一次次的鼓足勇气……”“山的那边”成了理想的所在,只要有理想,生活就有希望;只要为了理想而奋斗,人生就是美丽的天堂。“理想是灯,照亮我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再一次明晰了理想的价值,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同时也滋养着中学生的心田。
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既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呵护他们的情感国度,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当代文学作品做到了这一点!
白真真,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