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中对鲁迅作品选读教学的思与行

2009-09-19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鲁迅教材教学

曹 霞

2001年9月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新课程标准,2005年我省全面实施新课标。今后的语文课程将是一个开放有序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全面提高,语文的育人功能也将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应用探究感悟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势在必行。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规律今后将更突出。改变了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架,改变了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淡化了过多的分析和重复无效的繁琐机械的操作性、技术性训练,增加了对文学作品诵读的要求,注重了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同时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专题性、探究性学习。

《鲁迅作品选读》这一门苏教版语文选修课程在高二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鲁迅作品选读》的课程性质与目的

《鲁迅作品选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属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为文化论著选读系列的一种。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全面辨证理解和感悟原创性经典作家的作品,为中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鲁迅作品选读》与高考的联系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文科选考生考查书目有《呐喊》,在今年江苏考题中也出现了。

1998:材料命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004福建:以名人曹操、苏轼、薛宝钗、霍金、宋江、鲁迅、孔子、曾国藩、冬妮娅、桑地亚哥为内容。题材不限

2006年江苏高考题为:“人与路”引用了鲁迅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自1980年至1996年,鲁迅的《祝福》,一直是“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试卷文学部分的必考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一题。其题型大致和各初级学院测验与考试的试题一样,都是需要作综合分析的表述题。

在现代文的阅读方面,对鲁迅作品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三.《鲁迅作品选读》的文本介绍

出版《鲁迅作品选读》前的鲁迅作品教学的不足之处:原来初高中课本中有二十多篇鲁迅作品,几乎包括了鲁迅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作品的编选虽然有梯度但零散不全面,缺乏系统性。教授过程中鲁迅作品内涵会出现固定论、一元化。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阅读主体的个体差异容易被忽视。

《鲁迅作品选读》贯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新理念。整体设计构思是“与鲁迅相遇”。学习过程为:先“感受鲁迅”,再“阅读鲁迅”,最后“研究和评说鲁迅”。分为11个专题,其中最后一个专题是配合本课程的评价活动。因此,它具有“新、全、活、实”四个特点。

(一)新

1.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新理念,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

2.教材内容新。改变了教材陈旧的面貌,编选了许多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篇目,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二)全

选材全面,改变了以往选文零散的局面,真正实现系统教学。

第一部分感受鲁迅。第一、二单元从不同人的角度观察鲁迅,通过一些感性的东西,让学生理解鲁迅的那种“肩住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光明中去”的牺牲精神和鲁迅文字的美和心灵的美。

第二部分阅读鲁迅,和鲁迅进行心灵的对话。鲁迅与动物、鬼的故事,让学生看到鲁迅的想象力。同时也能看到鲁迅和绘画的关系,鲁迅和音乐的关系,为理解鲁迅、接近鲁迅做好准备工作。

“阅读鲁迅”的第二阶段最基本的命题,都是一些比较严肃、震撼人心的话题。“睁了眼看”和“另一种看”这两点体现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领悟鲁迅的“立人”思想,以确立一个基本的价值理想。让学生逐渐向自己生命的选择问题靠拢。

阅读鲁迅的第三阶段是鲁迅对青少年的一些嘱咐、教导。

通过“为什么鲁迅不愿意做‘导师?”“你们将来要做怎样的人?”“鲁迅强调青少年要做‘泥土,胡适号召大家做精英”等问题的讨论,触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而让学生由对鲁迅产生兴趣到由引起争论,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近鲁迅。

第三部分“研究鲁迅”。这是结合了中学的研究性课程进行的。这一点非常明显的突出了课改的精神,也是时代的需要,创新的需要。

第四部分“评说鲁迅”通过“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鲁迅”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逐渐走进了鲁迅的世界。谈对鲁迅的看法,包括批评鲁迅、拒绝鲁迅等,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

整个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是这个选修课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三)活

1.教材内容活,富于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从有利于学生的“学”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并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2.教师能够活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或重新组织,留下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

《鲁迅作品选读》教材的使用可以根据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任意选择。教参的对于教法的规定已不存在,增加了专家的研究成果。这样释放了教师的手脚,培养了教师的创造精神。

3.学生学习方式灵活。

学生由原来的理解一篇作品转为全面系统的学习;由原来理解、背诵、记忆、检测的形式转为对话式学习,感悟式鉴赏,动态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原来机械阅读教学转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比以往丰富。可感性强的影视,灵活自由的网络,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为课堂师生对话准备的充足的条件。

总之,《鲁迅作品选读》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始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浓郁的人本意识。

(四)实

将鲁迅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第一部分感受鲁迅。鲁迅的父与子学完,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亲”

第二部分阅读鲁迅,让学生看到鲁迅的想象力。从学生喜欢的话题入手写写他们喜欢的动物,从中理解鲁迅的思想。

“阅读鲁迅”是第三阶段。鲁迅对青少年的一些嘱咐、教导。

第三四部分“研究鲁迅”和 “评说鲁迅”,《我之鲁迅观》更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

四.《鲁迅作品选读》的一点教学实践

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期间我对所教的高一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该班级属于重点中学的统招班,男女生比例一比一。教学时数每周一节,评价方式为阶段性(习题测试评分)和终极评价(论文等级)。

《鲁迅作品选读》本来应在高二开设,因此在教高一学生时我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教学实验分两个阶段,主要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高二的学习做好过渡。

第一阶段大约4个月的时间主要工作是介绍鲁迅。这一阶段充分使用多媒体,我收集了尽可能多的有关鲁迅的图片,这些不同时间的图片都与一定的文学作品相连,因此这一期间的另一个学习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部分文学作品(大多以小说为主),有的在初中已经接触到(《故乡》《藤野先生》),在讲到1914年鲁迅在日本的图片时结合一首无题小诗上了一节课(主要突出鲁迅的精神),9·18惨案的图片让学生义愤不已,学了《纪念刘和珍君》,学生看到鲁迅的朱安许广平图片,了解了鲁迅的生活,我们也一起学了《伤逝》等等。其中《作品选》上的文章也选了一些。这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渐渐拉近了。孟子曾说“知人论世”,我认为任何一种课改,了解任何一个作家,这一过程的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所有作家专题学习的基础。

第二阶段的2个月的教学主要带领学生进入理解阶段。这一期间我带领学生观看了八集电视散文《先生鲁迅》,是对第一阶段的总结,也是向第二阶段的过渡。这一阶段重点我确定为对“国民性”的解读,以鲁迅的小说为突破口,后期进入《鲁迅作品选读》中杂文的学习,适当增加部分。

曹霞,南京师范大学06级教育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鲁迅教材教学
教材精读
孔乙己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阿迅一族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