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城盛康镇江西会馆舞台题记考

2009-09-19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戏楼中国戏曲剧种

徐 翠

谷城县位于襄樊市西北部,汉江中游与南河的交汇处。盛康镇在南河之滨,谷城县中部。江西会馆就在前街120号,和门前古朴的街道融为一体。盛康镇原有雷祖殿、泰山庙、武昌会馆等多处古迹,而现在只剩下这座江西会馆,它从解放后到现在一直被粮食部门占用。

一.会馆概况

江西会馆现存一座大殿、戏台及其耳房等附属建筑。会馆山门临街,山门上隐约可见“万寿宫”字样,老乡说破四旧时被人砍削过,江西会馆又被称为“万寿宫”。走进山门,也就进入了会馆戏楼的腹脏。戏楼背靠山门,搭板过路式戏台。坐北面南,与大殿相对,同处在一条中轴线上。歇山顶,板瓦,屋顶装饰俱毁,无斗拱,两前檐角柱与角梁之间各用一刻作蟠龙形状的巨形木雕支撑,很有特色,其中一个木雕已脱落被搁置在地上。戏楼面阔一间6.2米,通进深9.27米,基高1.9米,过道阔4米。过道前后两侧用四角石柱支撑,其余檐柱、金柱均为木制,檐柱为鼓磴础,两金柱用磉墩础。唱戏时将山门关闭,在低于台口的凹槽处搭板即可演出。戏楼是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的密檩式梁架结构,两根金柱向上延伸直抵后台中金檩处,与五架梁的北端相交,以此区分前后台,非常明显。表演时在两金柱之间挂上帐额幕布,便能阻挡观众的视线跃入后台。两金柱与檐柱之间各有一门,即上下场门。戏楼前台进深5.15米,有平棋天花装饰,依稀可见天花板上绘有龙凤仙鹤等祥瑞图案。戏楼后台两侧各有一耳楼与之相连,建筑样式完全相同,均为面阔两间7.1米,进深与戏楼后台同4.12米,硬山顶,板瓦,基高也与戏楼同1.9米,下层有门可住人。戏楼和耳楼的这种组合就仿佛硬山顶的房屋明间伸出一歇山顶的抱厦,抱厦即戏楼前台。耳楼又各紧连一面阔两间的厢房,东西相向,面朝戏楼前台两侧,通面阔5.95米,进深4.2米,单坡硬山顶,板瓦,下层辟有门窗,亦可住人,墙砖上刻有“江西”字样。山门、戏楼、耳楼和厢房构成“山”字形状。

大殿即会馆正殿,雄伟高大,坐南朝北,硬山顶,板瓦(疑被更换过),九檩,屋顶装饰都已不见。正殿面阔三间13.04米,其中明间面阔4.84米,通进深10.3米。正殿在檐柱柱头处出腰檐,也是板瓦覆布,用四根檐柱支撑前部,并与正殿檐柱通过单步梁、双步梁结合在一起,柱头用一根穿枋连接。正殿明间檐柱柱头各有斗拱一朵,均为五踩计心造,出斜拱;次间未发现柱头斗拱;明间有补间铺作两朵,次间补间铺作各一朵(其中东次间的已脱落不知去向),均为三踩计心造,也出斜拱,样式与柱头斗拱相同。正殿墙砖上亦刻有“江西”字样,证明是江西会馆无疑。殿内明间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式抬梁构造,次间为密檩穿斗式构造,在南方比较多见。会馆大殿内原供奉江西人的地域神灵许真君,关于江西商人的许真君信仰,请参见拙文《江西会馆许真君信仰考述》[1]。

戏楼至正殿之间是一片空地,院阔20.43米,进深23.7米,面积483.4平方米,可容纳近两千人观看演出。

二.舞台题记

在戏楼后台梁架和墙壁上发现多处舞台题记,现抄录如下:

三盛班道光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在此一乐也;三乐班同治十年三月初十日在此一乐也;全泰班;河南中州开宅公义班在此一洛也光绪二年八月二十日;公义班宅;合兴班光绪廿七年七月初十日立;七盛班;阳春班;另有一处墙砖上,画一面大旗,内写“湖北长春班”;(阙文)杨元题;忠孝全(?) 江南吉(?) 血白袍□秋□(?)□台□(?);魁盛班在此一乐;长春班;隆泰班(阙文)九年八月初一;(阙文)不知这根由现在□□□□口假庄正经不上钩谁知(阙文);在下连身周□你连□□□老子□□(旁边画有两人);同□□(班) 光绪拾□(柒)□□□同泉(永,乐?)班(阙文)。

经考证,河南公义班是宛梆戏班,于道光二十八年成立于内乡县,于清咸丰三年正式定名为公义班。[2]宛梆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历史上有“乱弹”、“西调”、“南阳调”、“老梆子”等多种称谓。后因其主要在以南阳为中心的一带地区流行,一度称“南阳梆子”,以南阳简称“宛”,改称“宛梆”。一说系秦腔流入南阳后演变而成,一说系豫剧的一支,传入南阳后,受靠山吼、越调等戏曲形式的影响,又与当地语调音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宛梆属板腔体式,用枣木梆击节,唱词句法多为七十字的规整句,兼唱长短句。唱法分本腔与花腔,伴奏乐器以大弦为主弦。[3]

阳春班,有资料说它是湖北越调戏班。湖北越调,是流行于鄂西北汉水中上游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汉水流经襄阳与老河口之间的一段,俗称“襄河”,这一带以唱越调出名,故又称“襄河越调”。又因唱腔高亢,尾音翻高,也称“高腔越调”。据说,是明末李自成义军屯集襄阳时,把军戏同州梆子带到了襄阳,后来逐渐演变而形成了湖北越调。其声腔以越调为主,有些剧目也兼唱吹腔、昆曲及各种杂腔小调,属板腔体。[4]阳春班由谷城庙滩李友元(俗称李花脸)于民国十六年左右在光化(今老河口)仙人渡的马家岗创办,经常在谷城、光化、襄阳、宜城、南漳、枣阳、竹溪、均县、白河各县演戏。戏班艺人有李花脸、郭小喜、张富道、李富香、韩三合、龚花脸等。戏班拿手的剧目有《顶灯》、《李逵摸鱼》、《何喜扳砖》、《李翠莲大上吊》、《穆桂英》等。1939年日本人攻打老河口时,戏班才散。[5]

其它题记,现未能找到相关资料。另据《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戏台左侧墙上尚留有一个戏班演出剧目的题记:“谷城聚成班一本玉伟(虎)坠二本祭凤(风)台三本三义□四本□□□五本七星灯六本鱼藏剑道光捌年拾月廿一日立”。十几年过去了,这条舞台题记已经模糊。在这里,我只能把其中的四个剧目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玉虎坠,叙演汉代马武于酒肆遇冯彦,命卜者王腾劝说冯上太行山聚义,为冯彦驱出。马武乃杀王腾,将人头挂于冯家门环。冯彦继母贺氏诬冯杀人,又诬冯彦妻伏氏与人通奸。伏氏被逐出,与王腾之女娟娟同居尼姑庵。王腾托兆,将娟娟许配冯彦之子乾郎。并赠乾郎以玉虎坠,令其变卖以救父。乾郎离庵后,偶遇机缘,为大将军王元招为女婿。伏氏、娟娟告状,得遇王元,终于母子夫妻团圆,贺氏被斩。[6]

祭风台,叙演曹操率兵数十万,欲夺江南。吴主孙权邀孔明过江商议和战之策。孔明为孙剖陈形势,使吴决计抗曹。周瑜忌孔明才智,欲借故除之,以战事需要为由,诱使孔明于三日内造箭十万支。孔明乘浓雾弥江之际,束草为人,置列舟中,擂鼓过江诱使曹军放箭,赖以免祸。周瑜欲在水战中用火攻之法,苦于欠缺东风。孔明谓可在南屏山建台祭借东风。周瑜遂命丁奉于风起时杀害孔明。然早为孔明料及。孔明回江夏后,分兵截杀曹兵。关羽立军令状请守华容道捉拿曹操,及至曹操兵败行经该处,关又顾念旧恩纵操逃走。于是,孔明乃令关羽攻取襄阳以将功赎罪。周瑜本欲乘曹兵败绩之便掠取襄阳等地。因后孔明一着,只好引兵归柴桑。[7]

七星灯,即五丈原,叙演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于司马懿相拒,终因过度操劳,呕血病重。因姜维之劝,立灯七盏,踏罡步斗祈祝,以求延寿。适魏延为报敌方动静,仓促间闯入帐中,打灭主灯。姜维大怒,欲杀魏延,为诸葛亮所制止。诸葛亮知寿命已尽,不可挽回,乃将后事一一嘱托,而后辞世。[8]

鱼藏剑,叙演伍员逃至吴国,钦敬专诸之为人及勇武,乃与结为兄弟。时伍员困顿,在吴市吹箫乞食。公子姬光收罗人才,察伍员豪杰,收为宾客,甚见信用。员荐专诸于姬光,专诸感姬光知遇之恩,为姬光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9]

注释:

[1]《江西会馆许真君信仰考述》,《神州民俗》第94期,第97页,2008年7月版。

[2]《中国戏曲志·河南卷》,P454,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页997-999,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P1121,同上。

[5]董治平、阎俊杰主编《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P68-72,襄樊市文化局、戏工室内部资料。

[6]《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P556,同上。

[7]《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P560,同上。

[8]《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P564,同上。

[9]《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P553,同上。

徐翠,女,回族,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戏曲史、戏剧影视美学。

猜你喜欢

戏楼中国戏曲剧种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济南地区古戏楼调查与研究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世界最大戏楼”对外开放
戏楼里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