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房子》之想
2009-09-19代锋
代 锋
一.说出来有点害怕
害怕的原因是,在中国,在我们所爱的这个国家,没有几个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在做“设计”。
那不禁要问,他们(在中国被称为建筑师、室内建筑师、室内设计师等称呼的人)在做什么?
他们在做什么?在搞“关系”。搞“关系”?对,就是搞关系,搞上关系,并搞好关系,才能做上“设计”,做上“设计”才能赚到钱。赚到钱并且赚到更多的钱,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价值?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金钱”,为达到赚钱的目的,他们违心的去欺骗、去迎合,设计沦为了一种赚钱的手段。因为,他们有了钱才能更大的满足自己的虚伪,有了钱……
也许是时代变了?似乎中国人已经改变了看世界的方式。所以,所谓的“建筑师”、“设计师”他们就是这样满足于“别人”的看,他们就是这样的满足于“别人”的虚伪,因为在满足“别人”虚伪的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虚伪。就这样“中国人”(代表着大多数这样生活的人)生活在一种不真实的状态中,中国人在面对中国迈向“都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也正失去属于自己真实的“一面”。追求的也仅仅是看,在满足于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开始变得更加的虚伪,并陶醉于其中,而津津乐道……
害怕吗?当设计沦为一种赚钱的手段,还能叫设计吗?
也许你会说:“这与我无关。”
无关?设计的差别源在于此。
二.真实的设计
真实的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真正的设计是真实的。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并以设计真实的反应生活。赵健老师曾讲:“设计是对生活的观察,并加以研究与思考,综合以空间的形式来作出某种回应。”一个人只有清楚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之中,明白自己该如何生活的时候,才能称其为生活。李劲松以“家的故事”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的一种观察,这种对社会、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是一般的设计师所不具备的。这也揭示了设计的切入点及所反应的问题。设计是解决问题,可一般人都忽略了提出问题这一关键。这一关键是看,看生活、看社会发生了什么。看是设计的前提。作者关注的是社会上现存的几种生活现象,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人的性格、心理的变化所造成的一种生活状态。综合以空间设计的形式做出了回应,这和一般的装饰设计的意义有着天壤之别。在当今的室内设计界能把设计做到生活这一层面的人寥寥无几。
三.作者之“理论建筑”
“理论建筑”正如作者所言:“一种纸上谈兵的建筑创作,即用设计方案的方法探讨理论,或者说把思考的结果用设计方案的形式表达出来。”“理论建筑”虽然未建成,但未建成的建筑也许才是真正的建筑。通过未建成的理论探讨,正是作者所探究的问题之所在。“理论建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具有其理论探讨性,是思考的择量。这种思考与探讨,是建筑理论的蓄积和对当代社会及时下生活的观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设计则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与体验,“强调体验性与现象性,以取代形态性的直白”。设计的起点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细微体察,如若对社会文化不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深入,设计是不可能达到某种层面的。当今在中国达到这种层面的设计师是少之又少。作者曾以《园院宅释》试图探讨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可能;《想象的房子》是作者的新作。然而,如若没有认真拜读此书,是不会体会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的。“差之毫厘,将谬以千里。”相对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现今的“图式”时代,又有几人能静下心来关心那“图式”背后的问题。中国在呼唤实验建筑师,可实验建筑师在中国寥寥无几。这不禁引发了一种诘问——中国的这些身为“建筑师”的建筑师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中国在呼唤‘实验建筑师,然而现在社会上宣扬的种种‘实验建筑、‘前卫建筑多成为商业炒作策略,缺少含金量。”周榕与潘石屹有同感。
张钦楠在其著作《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前言中,以“我们输在哪里”阐释了当今中国的建筑师队伍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存在一种“理论贫乏”与“轻视理论”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视若奇异,其实互为因果。”理论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创作的窘迫。但他坚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将把我引向‘真实。”
代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