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几点思考
2009-09-19罗云东郭大章
罗云东 郭大章
中国现代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文学的繁荣。那么,相对于其他时期的小说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底凸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特点呢?
提到现代小说,就不得不提到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形成了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鲁迅小说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精神启蒙”的作用,他的小说都是以“改造国民性”为旨归的。有评论家把鲁迅誉为“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我认为这是相当准确的。鲁迅的精神异常苦闷,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相当黑暗的,尤其是国民人性的麻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精神启蒙的动机使鲁迅拿起笔对这个社会进行着深刻地批判。在他的小说里,不单单是作家内心精神苦闷的独白,而更多的是揉进了“精神启蒙”的成份。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鲁迅是成功的,但其“精神启蒙”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文坛上的很多作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鲁迅的影响,现代的很多小说都能够在鲁迅的小说中找到某些相似的影子。
现代中国社会事件曲折起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文学“为人生”的作用显得相当突出,因而,现实主义小说就成了现代小说中最重要的一支。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小说”、“地域小说”甚或是带有田园牧歌性质的“乡土小说”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特色,突出了一定“改造国民性”的意图。
在现代文坛,最有代表性的文艺团体要数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了。这两个社团几乎揽括了在现代文学上有所建树的大部分作家,因而考察这两个社团的小说创作及其特色往往就能从某种程度上窥见整个现代小说的一些特点。
文学研究会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其中的某些重要代表作家如茅盾更是现实主义的大师。创造社虽然倾向于浪漫主义,但在当时那种严酷的社会环境下,其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着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甚至也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一些“精神启蒙”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整个现代小说都是以现实主义为创作主潮的。
在现代小说中,表现社会现实,强调“精神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似乎凸现出了中国现代作家的精神共识以及其“为文”、“为人”的道德取向。同中国当代作家比起来,现代作家似乎更关注这个社会,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更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鲁迅、茅盾、老舍、钱钟书等一批文学大师,用他们手中的笔以及自己内心悲悯的心态,一生不悔的致力于那似乎遥遥无边的“精神启蒙”。但中国人的人性似乎是钝化甚至是麻木了,这一系列的“精神启蒙”不但没有唤醒沉睡已久的人性麻木,而且这种麻木发展到今天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不但为这一些“精神启蒙”者感到悲哀,甚至为我们整个民族人性的冷漠感到了彻骨的寒冷。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有一部分人的小说似乎远离了这个社会,而去表现作家心中的那块净土,如沈从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所谓的“乡土小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只是其采取的方式不同罢了,有些委婉和隐蔽。
著名作家沈从文是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屹立于现代文坛的,他的代表作《边城》就是其构筑的“精神乌托邦”,看似与现实社会毫不相干,表现的是神秘的湘西文化,实际上却与现实社会有着莫大的关联。沈从文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说:“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很显然,沈从文是在对现实生活极度失望的心理驱使下才去构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的。与《边城》相对立的,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衣冠社会”,只是其观察社会的角度和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
中国现代小说是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突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小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精神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凸现出了现代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现代小说虽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单从文学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又还欠缺了一点什么,使得中国的现代小说陷入了一个无法逃离的“精神”怪圈。
罗云东,男,广东肇庆怀集一中教师。郭大章,重庆巴蜀中学渝东分校教师。